归本支族
宗 祠 纪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吾一世祖天福公离华石龙冲,入石首麦田圻,与瓒、璇二公联手创建归本堂李氏宗祠。
古之有训: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我族乃筹建宗祠。由唐侯、右召、五云诸公牵头创修。彼时,人丁寡稀,经济量微,仅能构竹檩,搭简陋之庐。然不求奢华,但求族众有一相聚之所,以虔诚祭拜祖先是也。待子孙昌盛、殷实,再造庙堂宗室。此乃吾宗祠初之雏形也。
至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国泰民安,经济发展。吾族先人由延蔚、延拳、宁家诸公发起,集数年积蓄,旋即大兴土木,垒坚城府邸,造庙堂宗室,重修归本堂,大振“九井宗风”。后经三次修葺遂达后期之宏规。增其旧制,扩充基地,刻古代规训、图腾,书今人诗赋、楹联于其上,文化含量愈加厚重。经几代人之努力,使其成为一庞大建筑艺术群体。今追忆往昔,先祖辛苦劳作之艰辛,振兴宗族之伟业可歌可泣!
祖祠选址于王李厂东北首。其地势高峻,阳光充足。山环水复,柳暗花明,福地洞天也!今者观之,以为选址者必工于风水、精于阴阳之学说!无不赞曰:此乃古之风水与现代美学和谐之统一也!
吾祖祠坐西向东,寓紫气东来之意。细观地形:左依螃蟹土地神,右伴龟山吴田庙,借众神之力助吾宗祠之威猛也!门前源头活水,终年碧水潺潺;夏日塘中莲荷之香扑鼻而来,真乃人神景仰之地也!于此风水绝佳之地,坐落我祖祠,实属我族之幸甚!因此招致邻姓心生嫉妒,曾有不恭之为。赖我祖上诸公秉性善良、温文尔雅,习性一脉相承,历朝历代与人为善。众族公念尔等皆大中华之苍生,炎黄舜尧之子孙,和谐为贵,饶人为先。故未发生宗族械斗事件。此举彰显我族众人等胸怀阔达,量大海涵,友善待人之美德也。
透过苍山古木,远眺我宗祠,庙宇大堂,似官宅府邸。层层青砖墙垣、座座琉璃亭台,于阳光下熠熠生辉。四角飞檐,或龙头翘首,或双凤朝阳,或鳌鱼亮脊,尽显我中华古建之特色。宗祠为合院式三落三进,外屋全包围式四合院。前为大门嗣启闭,中为祖堂伸跪拜,后为寝庭栖神灵。院中园、庭中亭。中庭建有凸亭,显建筑群落之层次感,巧使三庭排列毫不雷同。当时,堪称**宗祠。
祠前,一对大理石门鼓赫然立于大门两侧。大门外围建栏杆,并以栅门开启,皆以大理石垒砌。门顶上方刻“九井宗风”四个颜体正楷。正门下方绘阴阳八卦太极图。大门上方两角刻浮雕双麒麟图。门庭上方左右各挂两盏孔明灯笼。大门拉手以黄铜铸成一对狮子头。前庭屋顶飞檐形成四角攀爪,皆以龙头翘首。屋顶盖琉璃瓦,中间宝顶以景德镇粉彩葫芦瓷瓶叠加垒砌,形成宝塔尖顶,另用铜质链条固牢。屋脊以白膏泥粘砌双龙戏珠、巨龙摆尾之琉璃件。
至中庭。前庭与中庭以天井相隔。中庭两侧装饰传统木格门,每扇格门均以万字格紧紧相扣,刷以国漆,古色古香。格门既可当屏风,又可间隔分区,避免空荡单调。格门内是房间,房间内摆放着用楠木、香樟木精制而成的古典式家具:八仙桌、春凳、雕花圈椅一应俱全,以供列位祭祖族公入室休息、歇宿、宴饮之用。中庭屋脊上装饰有双凤朝阳,凤凰展翅琉璃件,给人以温馨、柔美之感。
中庭进后便是凸亭。地面筑三尺台基,凸亭建于台基之上,以四根朱红楠木大柱顶立。亭内天壁以胡桃木制作一立体阴阳八卦太极图,亦作藻井。亭高二丈一尺,亭顶飞檐斗拱,涂刷彩绘。凸亭以下回廊环绕,前后左右相连相通。临后庭天井廊檐内侧上方置一楠木看梁,梁上刻浮雕:郭子仪拜寿、八仙过海、麻姑献桃等。雕工精湛,栩栩如生。雕梁下方地面置两根梓木立柱,立柱上精凿一对守护狮子,因年代久远,狮身外层形成包浆,古朴精美。两旁均是木雕小件,雕镂琢磨,工夫**。走廊两侧是偏房,房内置有书案,明式睡床、传统罗汉椅,以供族人首领及族务人员修谱、纪事。中庭屋顶四角置四尊龙首,相互对望。
凸亭过后便是后庭,即供奉祖先牌位的大厅。厅后墙有四根大圆柱顶立,皆刷广漆,自然古朴。大柱上悬挂石首县令赠予的一幅木质瓦式国漆金字匾,上书颜体楷书“承恩堂”。两边书诗、赋、楹联。大殿正中靠后墙放置一张虎爪条形大供桌,桌上供有神龛、祖先牌位、宣德香炉、烛台、灯具、钟磬等敬神器具。供桌前挂丝质彩绘桌围,地下铺软质拜席。屋脊以紫金粉刷成万字格形。屋脊两端是一对石雕鳌鱼,即“鳌鱼亮脊”,借指科举及第。
三庭屋脊图腾风彩各异,飞龙、舞凤、鳌鱼各显其寓意。三庭内饰雕梁、画栋,各见其妙,互不雷同,可见设计者总览全貌,匠心**。
每年祭祖之日,各路族公怀虔诚之心,或迢迢数百里,或放弃私务,汇集宗祠,焚香、点蜡祭拜祖先。鞭炮之声不绝于耳,12尊四眼铁铳依次轰响,惊天动地。祖祠内一片钟磬鸣响,檀香缭绕。众族公齐诵祖德,当念及祖先艰苦创业,集人性美德,抚育后代,兴我家族时,无不钦佩动容,感慨良多。
吾宗祠自创修至上世纪60年代,历经无数自然天灾、人为战乱,历尽沧桑险阻,仍岿然于世350余载矣!终因“文化大革命”政治风云荡涤,这凝我祖先血汗和智慧的雄伟建筑惨遭破“四旧”之风而毁于一旦,砖、瓦、椽、檩荡然无存。现仅存遗址于斯。痛哉!惜哉!
戌子孟冬,理事会一行驱车劳顿,直抵王李厂。踏祖祠旧址,寻先人遗迹。睹荒野,莽苍依旧;听天籁,朔风萧萧。巍巍祖祠,灰飞烟灭,众族公思绪之悠远,仿佛耳闻远祖之叹息……
当今和谐社会,锦绣盛世,我族人丁兴旺,财力充盈,且国家有令:祖祠、族谱皆属中华文化,予以保护。我等坚信:重修我归本堂宗祠,再振“九井宗风”之雄姿,重现昔日之威仪,当指日可待也。(新宗祠主体工程已于2012年竣工)
振炎、良瀚敬撰2008年中秋于华容
历次修建祖祠组织者名录
康熙庚子(1720)创修:唐侯、右召、五云诸公
乾隆庚子(1780)重修:延蔚、延举、宁家诸公
乾隆壬子(1792)加修:延邦、延伊、延焕诸公
光绪癸巳(1893)整修:云峰、克钦、孙玉诸公
光绪壬寅(1902)添修:鲁臣、彩文诸公
戊子年(2008)重修:维建、善汉、必高、良法、贻波、必汉、良灼、品高、银清、李志诸公
创修祖祠记
吾宗本桥头,有明中叶后,飘蓬靡安,不能咸聚首以从敦睦。国朝之初,萍踪复合,竹篱茅茨,始得耕获,以养以葬,即于是而渐成为井里邱墟矣。然而岁时馨香,欲呈所荐,而不得其所,即所荐且不得。而一本之流播又焉能保?有念本源、敦伦谊,而肃雍是将者乎!时族叔唐候,承为宗人长,宗之人咸以祖祠相属。于是鸠工庇材,取湘阴之松、玉秀之柏,堂厅门楹,计十有一月而始成。敢云为宏阐规模,不过稍奠吾祖宗之灵已耳。享祀既有其处,则馨香得所荐,联族属而亲同气,犯尊犯齿,至于此而明其规训焉。则是劝是效,取鉴在迩,若继此而高大门闾,是所望于后起者。
归本堂碑记
归本堂吾合族祖祠也,其地高明爽垲,山环水复,盖始祖由华容仙鹅寺初迁之时,伐山诛茅,卜安宅而定安居者也。厥后子孙繁衍,宅不能容,因各卜所居,虚其宅以奉先承祭焉,盖300年于滋矣。旧谱云,逊国兵燹之后,东山万瓦灰残,而此堂岿然若鲁灵光殿。至仙鹅寺之祖祠,则栋焚榱爇,而终不能毁。呜呼!亦异矣哉。嗣是屡加补葺。乾隆庚子岁(1780),合族不惮物力,即旧址更新,创造寝庙廊楹,既宏且丽。壬子合族复续修之,厅门墙咸如仪,每于冬至之前夕,依文公祭仪,主祭者,献爵献牲,捧帛焚香,率合族子孙拜跪尽礼,勿敢有懈。其明日,则诸父兄弟,备言宴私,一以歆祖惠,一以笃恩义,使之归于一本也。且归本之说,义匪一端,盖人本乎祖,此堂昔为始祖发祥之本,今为子孙报本之地也。又吾姓属木,千章之木,蔽日干霄,要其根本之地,培植深厚,苟本实先拔,安能枝叶无有害哉?今而后,但使吾族之秀者,归于学;朴者,归于农;薄者,归于厚;漓者,归于淳。归于学者,以躬行心得为本;归于农者,以孝弟力田为本。将见为子者本于孝,为弟者本于弟,临丧者本于哀,祭祀者本于诚。所谓孝弟,为行仁之本。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以享以祀,以妥我先灵,以启我后昆,不居然本大而末茂哉!则不独绵祖德于无穷,且以振家风于勿替矣。
创置享堂始末记
房祖栋公之故居,历年久而莫能详,今欲购一形胜地,创建祠宇,鸠工庇材,鉅款难筹,余窃有志而未逮。象山公分下,有李傅氏者,孙羽公之三弟妇也。羽公积学未售,旋以骑射蜚声庠序。中年创修陈公垸,为万家生佛、济人利物之功,迄今犹脍炙人口。命途多舛,身殁之后,子孙率皆不禄。次弟孙册,三弟孙竞,后嗣旋夭,继起无人,氏因茕独无依,愿将已分庄房田产献之一房。余曰,此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有文王在,当施格外之恩矣已。而筹度再三,凡人生后患在绝祀,氏已庄房献作一房公堂,已分田产献作一房公课,异日阖房,即奉立木主,以栋公为当享,以羽公弟兄为配享,春露秋霜,享祀不忒,亦盛举也。持此意以商诸房,众佥曰可,于是评其价值,半以给氏,半以归公。庶羽公先人,暨羽公弟兄,皆不至为若敖之鬼,而我房祖栋公享祀用是绵绵延延,垂诸千万世而勿替云。
谋藻
七屋院堂祠记
东山枕石华之交,绵亘数十里,层峦耸翠,郁郁葱葱。然吾祖天福公,自华邑石龙冲,徙家于兹,今归本堂其故址也。西里许为枫柏岭,林壑尤美,五世祖兴宇公,性耽山水,凿石诛茅,结宇其麓,前数武有甘泉七,滃然而仰出。上下七峰屏列如画。堪舆家曰:“此七曲文星象也”。因名七屋垸。积善余庆,屡书大有年,赀财为一乡冠,子若孙,念缔造之维艰也,即其堂奉公木主,春秋享祀焉。凡四层廊楹厨湢咸具,左右第宅,星罗棋布,有武陵柴桑之致。堂后修篁千竿,大如椽司拓者,取其利,购常稔田若干亩,岁纳租以供祭品及斿庠食饩。乡会试宾兴吁亦盛矣哉。世之豪华右族,夏屋渠渠不旋踵,而颓垣碎瓦零落榛荒,不堪致问者,何可胜数。今公传十余世,食指盈千,继继承承,科名蔚起,风霜兵燹之余,此堂犹岿然若鲁灵光殿,孰非我公贻谋之善,忠厚之泽,之所绵延欤!吾愿登斯堂者,睹寝庙之瑰丽,栋宇之辉煌,慨然想见先人手泽;望林木之菁茂,听流泉之潺溪,悠然动水源木本之思。则所以为仁人孝子,振箕裘而光堂构者,胥于是乎!在形家言,岂欺我哉!祭取小阳十月,盖本冬至一阳生之义示,不与归本堂别也,别户分门,非公之志,亦非作记者志也。
13代孙克钦敬撰
伴 神 联
遗经道德犹龙口①应试文章倚马才
帝室刑官王朝柱②北平神勇西蜀仙
汉代将军府唐朝天子家
都建长安③三百载经著函关④五千言
附:神联典释
①道德祖犹龙:典出李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为道家之祖。
②刑官王朝柱:典出皋陶为理官(掌管刑律之官),为中国司法鼻祖。“王朝柱”,指李渊之祖父李虎,是西魏北周八柱国将军之一。
③都建长安:李唐王朝建都长安。
④经著函关:老子著《道德经》于函关。
祀 典 记
伊川先生曰: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一以阳生之始,一以物生之始,古人定制其义深哉。我族祭祀,岁惟冬至一举,统始祖先祖合而祭之,顾交户交阶,奉牲奉醴欲执事之,有恪必式,礼以无愆,不敢潜越,尤不敢简陋一切,仪注参稽文公家礼,酌古准今,庶无大戾纪典。
冬至前数日管祠人分请族长、房长、礼生及各房老成人同来襄赞,届期应行事件开列于下:
1、祭器:香案、灯柱、烛台、香炉、爵樽、拜席、茅沙盘对越亭架、盘由、盘巾、乐器等。
2、祭品:香楮、酒馔、羹膳、果品、香茗等。
3、执事人等:(1)主祭族长、(2)纠仪宗监、(3)掌礼傧相、(4)司文书者、(5)守神道者、(6)伺拜跪者、(7)管内事者、(8)管外事者、(9)管帐务者、(10)捧神盘者、(11)司香炉者、(12)伺茶水者、(13)招待宾客者、(14)管杂事者(铺席挑水洗碗筷端饭等事)、(15)管理厨房者。
4、祭礼 首开堂告祭:次陈设,次迎神,次初献,次亚献,次三献,次侑食,次献茶,次饮福,次受胙,次餐奠,次朝典,次撤馔送神。
祭 祖 文
一、冬至祭祖文
巍巍昆仑,泱泱华族,乾元伊始,炎黄之后。
龙传华夏,繁蔓九州,中华万姓,李氏冠首。
吾祖吾宗,远祖颛顼,血祖皋陶,司法鼻祖。
木子为李,利贞始祖。犹龙圣哲,道德万秋。
倚马诗仙,名贯九州。圣明君主,盛唐高祖。
鹿邑为根,陇西源流。繁及八方,后代英秀。
名贤俊彦,驰誉寰球。鸿功伟业,光照千秋。
嗟夫惆怅,世道沧桑。宋元时期,兵燹频奏。
干戈扰攘,支分别流,唯我先祖,徙寓桥头。
港中建桥,仙鹅毓秀。于明中叶,散丁渐收,
瓒璇福祖,偕同适楚。始迁东山,定居其麓。
开创鸿基,产业日优。卓然自立,建祠辟族。
瓜绵瓞蔓,宗支益蕃。归本堂立,一支独秀。
人文方兴,东山望族。远源陇西,近源桥头,
以及于今,五百春秋。三祖六宗,八房衍续。
裔孙昌隆,枝繁叶茂。俊杰辈出,英才荟萃。
兰桂腾芳,云蒸霞蔚。赫赫吾祖,皇天后土。
祖恩宗泽,天高地厚。永垂家史,铭感千秋。
香楮酒醴,敬献列祖,稽首拜祭,永叨默佑。
垂裕后昆,万代福禄。子孙繁衍,百世炽昌。
以享以祀,鉴此衷肠,灵其来格,伏维尚飨!
16代孙克成编撰
二、清明扫墓祭祖文
伏以,
时逾寒食,节届清明。杨柳依依,春日载阳。
光阴乍转,宇回万象。用是孝享,不敢怠遑。
陟步佳城,恳诚奠挽。纸钱蝶飞,拜扫纷然。
芳郊祭祀,唳鹤啼鹃。春露遐思,仰墓切感。
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缅怀先祖,如圭如璋。
神恩宗德,穆穆皇皇。天高地厚,遗泽永光。
岁序杳逝,宗灵犹爽。水源木本,继序不忘。
尚源崇本,传承发扬。冬祈春祀,孝道弘张。
敬备酒醴,酹奠墓前。聚我后昆,共伸孝享。
子孙罗拜,聊表申虔。嗟我先祖,卜寝斯乡。
仰赖神佑,窀穸安康。佳城葱郁,长发其祥。
山灵永镇,人杰罍旺。俾我后嗣,寖炽寖昌。
本支百世,瓜瓞绵长。英才荟萃,兰桂腾芳。
福荫万代,惠泽无疆。酒即和旨,敬献清觞。
灵其来格,鉴此衷肠。以妥以侑,惟其尚飨。
16代孙克成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