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支族
派 语
桥头支族传流派语
德正庚添 仲言阳天
桥头支族老派
东楠先后惟文盛
科名世代新石潭
归本支族老派
应乔子崇春时祖
烈延家大孙谋师
清光绪十六年(1890)两支族合议续派
必良贻法远
光裕定逢昌
元本恒传茂
同宗绍述长
1990年两支族合议续派语
启贤焕景瑞
道义颂华章
立志建勋业
仁忠永兆祥
注:1、清嘉庆六年(1801)续修的族谱载世派为:“先后惟文盛,科名世代新,石龙贻庆永,光显志荣亲。”续派为:“宗功常继美,忠孝必超全,大义能同立,芳辉定远传。”咸丰六年(1856)续谱改为:“必有淳良起,本源自可祥。同宗传以信,远绍定荣昌。”光绪十六年(1890)续谱时,考虑上述世派犯庙讳,礼宜敬避,再次改为:“必良贻法远”以下四句20字。1990年(庚午年)续谱时续派为:“启贤焕景瑞,孝友敦伦常。立志建仕业,仁善永显藩。”2000年(庚辰年)续谱时改为派末五言四句20字。
2、归本堂世派,前止“应乔子崇春时”六字,清顺治十一年(1654)续成“祖烈延徽懿,孙谋继泽光,寿山丹凤集,福海赤鳞翔”20字,后因“延”字以下蒙书不便,易为“祖烈延家大,孙学永式弘,自有香生树,定居木之宗。”乾隆五十九年(1794)改“学永式弘”为“谋师必良”,下二句为“贻之宗法远,孝友世其昌。”今因“之宗”以下九字未用,复与桥头堂合议新派。
寻源合派序
族姓之著也犹水木。然其支、其派有不至于渐分而渐远,渐远而渐疏者乎?然支与派虽渐分而渐远,而就其所分而溯之,则木虽千枝同归一本,水虽千派同出一源也。我李氏隶籍于华容由来久矣,历唐、历宋,谱牒里居,代远年湮。犹有存者,惟元时德一公,为华邑桥头开族之祖,有明中时从华迁石之天福公,为石邑东山开族之祖。此则可考而知者也。德祖以前远而难稽,以后由“正”及“天”,世次昭然,是以福公子孙于福公以前,亦等诸德祖以前之远而难稽。盖公值迁时,或家鲜藏乘,宗无定派,以故功名子孙不歉,变“东楠”而为“应乔”。此两支分派之始也。未几,而明季兵变,华石道梗,族姓不相联属者50余年。洎顺治年间,两支子姓草创世系:一则仅志福公迁诸石而不能悉其既迁以后;一则仅志福公来自华而不能详其未来以前。及乾隆甲寅,先辈梧冈等纂修家乘,并将福公“天”派易而为“添”,此皆宗派未合、未经深考之由也。然“天”与“添”之名虽混,而“添”与“天”之实可究。如昔年草乘垄上石篆是其证矣。吁!以本同之祖、派亦且不免于混易,无怪乎“子崇”等派与“先后”等派之不符也。迩来祖先启灵,族姓亲睦,语及派分一事,率皆惄焉如捣。兹缘家谱续修,爰与同宗人等,远稽近考,参互印证,稔知福公之远祖为“默藏子”,而吾族始祖德一公是也。今为余等寻及之,可谓得本中之本,源中之源矣。本源得而派支分者,又恶忍听其不合耶,因思“应”派以下之“师”派,即“东”派以下之“潭”派,遂酌以“师、潭”两派为分合之界,分于“师、潭”两派,以前者仍之,以后尽更而合焉,俾后世子孙缘宗派之合,而念本源之同,自当按派而下,有条不紊,必不至于犯尊、犯齿,淳孝悌之情,而乖敦睦之谊,则余等今日之所搜辑,其关系岂浅鲜也哉!
清咸丰丙辰年(1856)
裔孙:代昭 世贵 世镇 名麒 代明 孙羽 新祖 大昭 家远 元家 大任 孙扬 名高 新梅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