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__家风篇__家风楷模__5、省级以上劳模…..........................................................393

5、省级以上劳模

 

     

逆境奋斗成栋材

——兴球公简介

   

 

兴球公,南山支族四房圣份兴派,永松公之子,1950年11月25日(庚寅年十月十六),出生于湖北省石首市调关镇革家铺村,本科,中教高级职称。

青少年时期,兴球公可谓一路坎坷,饱受磨难。建国初期,因其父曾担任农民协会中的钱粮委员,在后来不间断的政治运动中,被蒙冤关押半年,并戴上了“四类分子”的帽子,受尽折磨,家人也受到歧视。他刚刚初中毕业,也因家庭出身不好,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其父蒙冤受屈12年后得到平反。兴球公被安排到村小学担任民办教师。在14年的民办师生涯中,他刻苦学习,积极工作年年被评为区、镇优秀教师,先后三次评为石首市劳动模范、先进教育工作者。1983年,湖北省统一从民办教师中招考公办教师,虽然成绩优异,却被“莫须有”的原因而拒之门外。在招考中,石首市志办发现他的文字功底很好,便抽调到该办工作。待教师队伍再次民转公时,又因到市志办工作“教师工作中断”之由再次痛失良机。

在厄运一波又一波袭来时,家庭负担也不断增加,但兴球公没有被压垮,反而变压力为动力,逆流而上,默默奋斗。通过几年时间,自学完成了汉语语言文学全部课程,自考获得了华中师大本科文凭,又自费参加校长资格培训,并以优异成绩获得了校长任职资格。

1996年,兴球公参加了广州市在全国范围的教师招考。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笔试、试讲,被顺利录用,后任教导主任、校长助理。由于他出色的工作,先后调华南师大广州实验学校、附属南国实验学校、增城培正学校、颐和实验学校任校长,主持国家“十五”重点课题“创新学习中学生实验活动指导”、教育部“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与策略”等重大课题研究,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创建了“SQC问题导学型”模式。该模式获得了广东省教研成果一等奖,受到全国20多个省市的参观学习。因此他被邀请到北京、内蒙古、云南、山东、河南等地介绍经验。2008年5月,他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2010年5月,被授予“全国优秀民办教育家”称号。一个在逆境中成长的民办教师,最终成为了全国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

     

 

     

全国优秀教师奖章获得者

——杨补珍女士简介

   

 

杨补珍女士,1952年5月12日(壬辰年四月十九)出生,中师,五里牌支族南大房23世,继民公之妻,从事小学教育37年至退休。住城关镇实验小学院内。

1995年6月3日,《湖南日报》以《走向人生的辉煌》为题,用近2000字的篇幅系统报导了杨补珍女士的优秀事迹。紧接着,《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报》又相继作了详细报导。她忠诚人民的基础教育事业,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勇攀教改高峰,多次被评为教育系统县、市、省级“教育先进工作者”、“教改标兵”、“教学能手”。1993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及奖章。1995年4月,又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熊清泉、省长杨正午的亲切接见和表彰。

1989年,杨补珍女士被调到三封寺镇中心小学担任“三算”(口算、珠算、笔算)实验班教学。此前,她一直教小学低年级语文,面对陌生的“三算”教材,以超常的勇气和刻苦精神投入教学工作,她找来了大量“三算”资料,通读了小学一至六年级所有数学教科书和参考书,自费订阅了10多种专业性书刊,先后两次自费参加全国“三算”师资培训。在连续年的教研中,她精心建立了学生实验档案390余册,自制各种教具卡片多件,个别辅导学生1000多人次。经过她耐心教出的学生“三算”,运算能力惊人。在岳阳市一次文艺晚会上,表演有一个四位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节目,出题人写完最后一个数字,她的学生即能报出答案,其速度比用计算机计算还要快。1992年,她班上的名学生参加岳阳市首届青少年速算竞赛,获全能第一名。有名参加全省青少年速算竞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人均获得“优秀选手”称号。她所在的三封寺镇中心小学,被中央教育科研所评定为“三算”结合教改实验先进单位。1993年,她任教的实验班参加海峡两岸珠算通讯赛,又夺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她所在的学校成了全县“三算”推广中心,班上的尖子学生多次为学校统考统分,为工厂、商店、银行帮忙月结核对,准确率达100%。她编写了30多万字的辅导资料,撰写了24篇教改论文,有篇获省、市奖励。她被县教师进修学校聘为特约教师,每年暑假要给全县100多名小学教师上“三算”辅导课,共培训了180多名“三算”教师,还先后为省内外教师上示范课200多节,接待观摩学习团210多个,有5000多人次上门向她学习取经。

杨补珍女士“三算”实验教学的成功和荣誉,是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的结晶。她18岁应聘到三封寺镇龙开湖小学,没有住房,从家里到学校每天上班翻山越岭步行10多公里山路,每周有30节课的任务,从未喊过累。下班回家照顾双目失明的公婆,哺育年幼的孩子,晚上干完家务,还要备课、看作业。长期的劳累奔波,身体患上了多种疾病,但她没请过一天假。有一次因结核性胸膜炎突发,晕倒在讲台上,清醒后,又站起来向学生授课。她就是这样顽强拼搏,走向了人生的辉煌。教育界人士称她是“三算”奇女,族亲们赞她是贞淑媳妇。

     

 

     

勤政治院展风采

——先涛公简介

   

 

先涛公,桥头支族四房必派,海香公之次子,生于1961年2月8日(庚子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医学学士,内科二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正科级),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委员,岳阳市医学会、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岳阳市呼吸病学会和医院管理学会副主委,岳阳市呼吸内科县级首席专家,中共岳阳市第五、六届代表,我县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委,2004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院长,2009年被评为岳阳市劳动模范,2014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业内业外都一致认为,上述殊荣与他勤政治院密不可分。

2003年全国暴发“非典”,先涛公临危不惧,主动请缨,担任县防治“非典”医疗专家组组长,全县的防治工作抓得缜密有序,并成功救治了一例输入性疑似病例,得到了省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县人民医院党委因此被省委授予“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先涛公很注重学科建设,任院长后,新增了肝胆外科、神经内科、感染内科等新型学科,主持了“经皮肺穿刺活检”、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等10多项创新性技术项目,填补了全县乃至全市的多项空白。其中的“细针吸取甲状腺细胞学检查与应用推广”、“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两项获岳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前一项还荣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先涛公担任院长10多年来,顺应时代潮流,多种渠道筹资,对县人民医院进行了次大项目扩建和新建。2000年筹资600万元,新建了58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2003年筹资200万元,维修改造了住院部大楼。2004年筹资600万元,新建了二病区住院大楼。2012~2014年又筹资3亿元,将县人民医院迁址县城新区,新院面积为10.2万平方米,等于老院的5倍之多;编制病床有1250张以上,相当于3个老医院。此外,他还平均每年拿400万元用来更新购置先进医疗设备。现在,县人民医院真正成了湘鄂边境首屈一指的县级医院。

先涛公是一位很有事业心和原则性的带头人。他事必躬亲,带头垂范。10多年如一日,不离岗,常加班,深入科室,巡视病房,经常参加专家会诊,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他在医院内部管理上,始终坚持做细致的工作,坚持民主管理。在引进技术人才等许多重大问题上,坚持公正、公平、公开,不搞“一言堂”,不搞“暗箱操作”。他对待生活同对待工作一样,总是严于律己,不抽烟、不饮酒、不打牌、不进娱乐场所。他不图享受,不慕虚荣,多次放弃到大中城市医院工作的机会,立志扎根基层,服务农村,为父老乡亲救死扶伤。在他的领导下,医院管理不断精细化、人性化,医院规模迅速扩大,效益成倍提升。1997年全院年收入不到1000万元,到2013年全年收入达到了1.82亿元,医院职工的个人收入也增长了近9倍

先涛公敬业爱岗,勤勉治院,是一位好领导;他医术精湛、勇于创新,是一位好大夫;他心怀故里、情系乡亲,是人们心中的白衣天使;他风采照人,功勋**,功当永铭。

   

   

     

用仁爱浇灌残疾人事业

——李旺公简介

   

 

李旺公,益阳支族和房,峻派,焕章之长子。生于1963822日(癸卯年七月初四)。中共党员,大专,历任村党支书,副乡长、镇长,乡(镇)党委会副书记、书记,县工业园筹委会副主任,200712月起任县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妻罗奇志,子畅。近十年来,他用仁爱之心,全心全意服务残疾人,20165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李旺上任时县残联刚从县民政局独立出来,百废待兴。他积极主动向县委、县政府争取将民政局原机关大院整体划拨给了县残联,并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建起全市**的县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他深入全县街道和农村调研,撰写出《全县贫困残疾人生活情况调查报告》,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残政策和措施,使残疾人在就业、康复、脱贫等方面有了政策性的保障。

李旺公为将扶残政策变成实惠,县残联设立了《首问责任制》、《困难救助登记制度》等制度,要求县残联工作人员对残疾人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难必帮。他更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2009年,全县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时,用残疾人代步车从事客运的64名残疾人失业了。他积极向县政府汇报后使这些失业的残疾客运车主获得了全额低保,并帮其中 19人有一技之长的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这年,他荣获三等功。

李旺公借助2011年《湖南省残疾人扶助办法》东风,积极请求县政府召开了落实《办法》的县长办公会,全面督查相关单位的落实《办法》情况。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县政府明确:贫困残疾人要占全县精准扶贫对象的30%。他上门找民政、住建等部门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建安居房417栋,找县房地局为城镇贫困残疾人落实城镇居民廉租房155套,争取到慈善机构捐赠款268万元,聘请国内知名医科手术专家,为全县1326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他曾深夜帮残疾人养猪大户陈华请县内**的兽医及时治愈300头病猪。

李旺公非常重视建立广大的残疾工作者队伍。在他奔走呼号下,全县所有乡镇全部建立了残联机构,全部村场成立了残协并选配了专职干部,并多方筹措资金40多万元作为开办费。他亲自制订残疾工作者培训方案,起草培训讲义,组织培训班。2011年,县残联作为全省**的迎检单位接受中残联基层残联人组织建设检查验收,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评价。

“白玉凝素液,瑜瑾发奇光。”李旺公以仁爱为本,以奉献为乐,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谱写对残疾人事业的点滴真情,既是残疾人生活的“送炭者”,更是残疾人扬帆的“导航灯”!

     

 

     

成为全国劳模的挡车工

——罗菊英女士简介

   

 

罗菊英女士,五里牌支族、三房、24世、李勇公之妻,1967年9月15日出生于城关镇南街,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湖南华升洞庭麻业有限公司挡车工、保管员,住厂部家属区。曾被评为湖南省技术能手、湖南省中国建功标兵,市、省劳动模范、十佳青年,2000年4月,国务院授予她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亲切接见。

她1984年11月招工来到岳阳纺织厂(洞麻前身)。她所从事的细纱挡车,是纺织厂最苦最累的工种从当学徒开始便苦练技术,琢磨要领,连工间餐半小时也不放过练功纱线勒破了皮,渗出了血,从不间断不到半年时间,便熟练地掌握了技术,成为了“岗位明星”,在细纺岗位上坚守了22年。为了多纺纱、纺好纱,她出满勤、干满点,围着细纱机台转,换纱、接头、清洗机台,不放过每个疵点。由于她心灵手巧、扎实苦干,纺的细纱,产品优一级率达到100%,其中36uR“AAA”苎麻纱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被香港华润纺织品公司评为**产品,在香港、韩国、欧美市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她纺纱产量相当于2~2.5名工人纺纱的产量,为工厂增创了1~1.5人的效益。

罗菊英女士献身事业,承受过许多痛苦和艰辛。她的父亲患高血压、心脏病,先后四次住进县人民医院,母亲也因风湿病和脑血栓行动不便,她利用假日孝顺父母,从不耽误上班时间。1997年,父亲心脏病突发,进医院后人事不省、生命垂危,她接过电话,泣不成声。而此时生产任务紧张,外商订单交货期临近,细纱车间的姐妹们正在日夜加班,大家都在看着这位车间主力。在两难之际,她把痛苦埋在心底,选择了加班生产。由于长期紧张的三班倒,体质越来越虚弱,1998年5月的一天,她上完白班后到下午6点,身体不适,突发高烧,还坚持辅导一名新工一小时。回家时昏倒在马路边上,被人发现送往医院抢救才脱险。

罗菊英女士还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心地善良的好人。20世纪末,她的月工资仅500多元,尽管自家不宽裕,却在抗洪救灾中几次捐款近2000元,厂里的同事家遇到经济困难,她每每慷慨解囊。李勇的弟弟去世后,她将侄女接到家里抚养。1997年的一天,她在路上拾到一个皮包,内有存折现金和有价证券1.7万余元,她先在路上等了一个多小时,后通过电视台、广告墙等多种办法才找到失主,并拒绝了失主的谢酬。在家里,她相夫教子,孝顺公婆,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于公于私,罗菊英都不愧为本族女辈中一位贤德高尚的女士。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