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__源流篇__章华支族源流考...............163

章华支族

华容李氏章华支族,以其在华子孙之多数久居章华镇而得名。本支族由湖南澧县、湘阴湖北天门天门蒿台共四房组成。考各房家谱记载,四房祖辈均是早在清末、民乱世年代,分别从天门、澧县、湘阴等地迁徙华容。现将本支族源流按在华现居人丁多少排如下:

澧县房有癸丑1913族谱可考,此房乃200年前由江西迁澧阳平原,分支众多,岂无迁域考,至今300多年派系不紊。因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年)李家垸遭大水灾,12世祖国恒公夫妇携儿女逃难至本县梅田湖镇金鸡村落户,生五子、二女,繁衍六代,至今上谱男、女丁及配偶200

天门房明洪武年间,陇西公之嫡裔思(元朝举人)、思孝(明朝举人)二公由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迁至湖北天门干驿汉川白土湖,繁衍生息600余年。本十四世祖昌来公于清咸丰年间迁本县操军镇麦地村居住,繁衍六代。六世祖秀公领衔首修谱,11世祖麟郊公、伟公重修,清中叶德坼、中迁、中福诸公倡议复修,谱稿已缮,因连年大水未迄。直到己巳(1929)由泽滨、正煊等诸公主持得以续修,至今已近90年,幸逢华容李氏合族修谱入册。

湘阴房始迁祖源于江西省吉安府,于200多年前迁入湘阴县城南乡,19世祖应清公在18岁那年学木工出师后,即单身来本县北景港镇以做木工为生定居,繁衍四代,100多年来无人登门登录修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喜闻陇西堂华容李氏总族修谱入章华支族册。

天门蒿台房先祖必富公系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谷平村人氏,因其祖父任湖北荆州刺史,遂迁入荆南之地公安,因乱后代隐居竟陵(今天门)胡市镇蒿台白湖之东,至今600余年,13世祖重修族谱一次,1997由时任天门市政协主席济洲公领衔有过一次续谱活动,尚有根可循,但有不详之歉。天门胡市镇杨李湾房为其一房,本房21士斌公于乙酉年(1945)正月行医至本县定居,繁衍四代。

纵观各房源流考,凡居于章华镇的李姓后裔,均为江西发脉的陇西堂一家,由于家谱年久失修,好似风筝断线飘游他乡,离了根的枝,没了主心骨。现陇西堂华容李氏合族续谱建宗祠,可谓是走失了多年的孩子,认祖归宗,又回到了爹娘的怀抱,有难以言尽的亲切感!

                                                      章华支族常务副理事长金声理事楚才撰文

                                                                 2016528

   

天门蒿台房源流考

回溯李氏史源,据北京历史博物馆有关史料载:李氏起于公元前新石器时代,即“三皇五帝”中的第一个帝王——黄帝,历虞、夏、商时期,世为理官,以官命族,遂为“理氏”。

611年后,陇西地区混战激烈,民不聊生,李氏又南迁楚邦,入籍湖北。亦有支系先后从江西直迁湖北散居各地的。

自唐而后至今,李氏因支派纷杂,人世沧桑,谱史大都荡然无存或残存无几。有的支系尚有断续脉承线索可循,有的已乏史失考。据汉川南湖铁石矶谱载:“唐之西平忠武王晟公名冠于天下,望重于当时,吉水谷村之族谓本于西平。”蒿台手抄史料亦云:“陇西李氏宗族,乃唐室功臣西平忠武王晟公后裔,因爱其民物风土,逐卜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谷村而居之。”此次合谱联修的蒿台、前台、马李、李帽乃先后徙居在竟陵(今天门)东北白湖之滨与龙骨湖畔约70平方公里之内的四家支系,其始迁祖大都系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谷村一带人氏。据此鉴断,皂市至蒿台一带李氏,多为唐忠武公后裔,只是其始迁祖各异,均分立字派,分建祖祠宗庙。至于各支系何时从何地迁入湖北,定居竟陵的,多无详实谱史可稽,仅入居竟陵后,尚有一些残存手抄史料。

蒿台、前台始迁祖必富公于明洪武二年由竟陵东北约70里的风火台铁炉汊迁居蒿台之东四房湾,妣魏氏,生子应庶;庚三娘,生子应庚、应时。应时公乏嗣。后应庶、应庚二公分为两支系,应庶公立蒿台支系,应庚公立前台支系。前台现称蒿台一支系,则原蒿台为二支系。马李始迁祖秀一公,于洪武初举家西迁竟陵邑皂市附近,始居李家咀,继迁木角垸,后迁芦林塌(马李)公妣马氏,生三子,依次名必先、必烈、必旭,即大房、二房、幺房祖,繁衍迄今约700载。李帽支系始迁祖廷琛公原籍襄阳府枣阳县,后官籍入竟陵,公之子鼎公生子述,述公生子赣。明之中期,有开拓精神之赣公,与其族弟离故土而兴业,一度迁至李家垸李帽漂车湾,择地而居,艰苦奋斗,创建家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运昌盛,民族振兴,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日渐深入人心,特别通过改革开放,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族众对于盛世修志丰年修谱的传统意识有了新的、现实的认识。于是情钟雍睦团结,笃厚承前启后,虔意正本清源,从而萌动了纂修新谱的初衷。1997年,正值举国上下喜迎香港回归祖国这一象征民族大团结,象征骨肉团圆,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大庆之际,22世孙济洲等革命老领导以大团结为前提,倡导合谱联修,深受族众的热心拥护与鼎力支持,旋即推举产生了由戊金、想照、顺亲、炳元、贤英、大舫、继宗、积贵等八人组成的修谱理事会谱事旗开,虽面临料尽失资金匮乏丁户散居,人的道德面貌与文明程度的差异等诸多困难,但全体理事会成员及合族仁人义士,均能以公益为重,献策出力,四处奔波,觅料考本,表现了急公好义之精神,致使修谱工作能得以顺利开展。因时间紧,任务大,加之编纂人员德薄学浅,深感有负众望诚祈我族有识之士不吝赐示,让新谱内容得以存真去伪,日臻详实,使其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对族众在加强两个文明建设,遵守社会公德,陶性养德,治学建业,仰祖示后诸方面能见贤思齐,有所借鉴,有所启迪,并赖以避免后世出现宗系断考,脉承无依之局面。

厚冀陇西人文蔚起,百世流芳!

                                                       陇西李氏修谱理事会敬撰李璞执笔

19977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