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支族
源流考
华容李氏由县内14个支族合并而成。其先祖均自陇西而来,遂冠陇西堂。监利支族以其祖迁自监利县或石首等监利近邻而命名。监利县和石首县古属华容县。监利县于隋开皇十八年(598)我县与监利县分开。石首县于唐武德四年从我县析出。新中国建立前塔市驿集镇尚有监利和石首县属地。君山区广兴洲也有监利土地。由于监利和华容仅一江之隔,且有舟楫之便,所以迁华李氏较多,这次合族共有九房加入,上谱人丁1421人。
毛李华房称邑东李氏,原籍江右吉安卢陵,始祖贯,字时道,明建文二年探花,为避燕兵乱,流离播迁玉沙。二世祖讳盛,字茂益,因漕运有功,敕授提督、军门,转迁我县东山荆湖之西南,迁居我县的上谱人丁至今共有400余人,族亲代表有自托、李肖、教红等。
尺八房先祖自江右饶州湖茫里迁居善化珠紫山。传至德川公迁玉沙林长河,再世必达公迁李家河。先祖忠肃公为唐西平忠武王晟之后。忠肃公可谓无忝先人,生逢盛世,后迁湖北省监利县,再迁居我县。至今共有上谱人丁200余人,族亲代表有国柱等公。
五花台房从监利迁我县操军镇闸口村五花台历史较短。先祖佑爽公为了谋生,一根扁担,两只箩筐,从湖北监利县莲台河桥英堤李家台子来到闸口村五花台湖洲上,以打鱼种地为生。后代一直在此地繁衍生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松、国才、四保等公参加土地改革;焕章公积极参加土改工作队,被政府吸纳为国家公职人员;冬汉、雪平公参加抗美援朝。改革开放后从事公务员、参军、办企业、经商的族亲已遍布全国,至今已有上谱人丁共200余人。
小河房先祖孜公长子熙公生六子:琳、璇、瑄、琏、璹、瑀。瑀公生子隆四,迁湖南临湘,转居南京凤翔县,至德茂公迁监利李家巷定居。孜公次子从,号谏怡,字伯顺,时称处士,生于后晋天福二年(937)丁酉岁,原配黄氏,继配张氏,生子二,长珪析居湖茫,次琮葛氏转居乔山,尔后继立珪公次子仲珊为嗣,其后裔居湖南华容。其后裔再迁湖北监利,后散至沔阳、洪湖。其中一支迁居监利上、下李家渊,一支迁监利附近的石首小河口。后裔从小河口迁居我县,共有上谱人丁近百人。
红花垸房万秀公由监利县迁入我县梅田湖镇。公生于1861年,卒于1937年8月。其后裔已衍至第六代,共计上谱人丁近百人。族亲代表有广西玉林军分区政委必文公、广西桂港县武装部部长重阳公等。
汪桥房从27世迁居我县已有六代,至今共有上谱人丁近百人,族亲代表有朝阳、年健公等。
赤壁房系唐宪宗第九子后裔,代有显贵。其中岐峰第19世孙贻珲次子、第20世谋谦,生于1900年,于1909年逃难至我县鲇鱼须镇潭子口村,至今已有四代,共计上谱人丁近百人。族亲代表有久远、开明诸公。
朱河房祖籍河南开封,后迁湖北监利,其中有一支迁居我县,至今上谱人丁共计数十人,族亲代表有爱国公等。
潘坝房从监利县迁居在我县终南乡松树村,至今传至六代,族亲代表有国雄公等。
非常遗憾的是,尚有监利及其周边地区的桐梓岗、季家咀、李厂镇、天星洲、黄穴镇等五支因不同的原因,未能合入华容李氏,望其子孙细流归海,与我们融为一体。
监利支族常务副理事长开明敬撰
2016年6月18日
五花台房源流考
操军镇闸口村五花台李氏历史较短。经考证,清咸丰二年(1852)藕池江堤溃决,洞庭湖部分地区受泥沙淤积,成为绿洲。因土地肥沃,引来许多外地人筑堤挽垸,从事打渔和农业生产。祖先佑爽公为了谋生,一根扁担,两只箩筐,从湖北监利县莲台河桥英堤李家台子来到闸口村湖洲上,以打鱼种地为生,落居五花台(东西垸西堤拐堤内300米左右。此台今为闸口村部,村小学后为轧花厂)。从此,后代一直在此地繁衍生息。因祖辈们勤劳节俭,在当地亦成为生活水平中等户人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祖辈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梅松、国才、四保等公参加土地改革;焕章公积极参加土改工作队,工作积极,被政府吸纳为国家公职人员;冬汉、雪平公参加抗美援朝,闸口村五花台李姓因此又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闸口村五花台李姓宗族思想活跃,随着国家的发展形势,也不断拓宽就业谋生的门路,做公务员的、参军的,开厂办企业的、经商的等族亲已遍布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