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__源流篇__益阳支族源流考...............152

益阳支族

华容李氏益阳支族以其先祖迁自益阳命名之。考益阳李氏诸支老谱载,益阳李氏南迁诸祖自大元至明正统间先后从江西吉安豫章等地转徙益阳各地,嘉庆五年(1800),智、仁、圣、义、忠、和、孝七房孙相约集资建祠,供奉德灵公为鼻祖,下列七房之南迁始祖以时享祀,额之曰七公祠。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修支族通谱,新颁80字派语,合七房公用。本次华容李氏益阳支族合谱,参与的主体是益阳七公祠李氏圣、义、和、孝房后裔。迁华圣房族亲在合族中分为九房,即操军雷映潭、新河牛氏湖、禹山河口、北景港协和、新河北堤、操军六合垸、鲇鱼须业谟新河长艳湖、禹山桥梁房。迁华义房族亲分为两个房,即新河牛角尖、新河赛美房。迁华和房族亲分为四个房,即章华花子坟、操军岳城、新河先锋、禹山鱼口房。迁华的还有孝房族亲命名为梅田湖房。另有西平荆塘围房从湘阴迁入,西平长沙望城房从望城迁入,江苏泰兴房从江苏迁入。连同侍郎桥房共20上谱人丁3000余人组成益阳支族。

操军雷映谭房。益阳一代始祖时元公(字鼎贵)之20代孙甲森(字月该)、甲毓(字秀山)、甲春(字长生)、甲化(字海鹏),祖籍益阳泉交河珠波塘沙田村,世代务农。因家庭人多地少,四兄弟于光绪年间携妻带子来到县内操军雷映谭(今操军蒲圻村)开垦湖田。他们白天挖凸填坑,平田做路,晚上车水排渍,边开垦边种,仅两年时间便开出了100多亩旱涝保收良田,建了房屋(李家瓦屋场)定居下来。其后代逐渐外迁安乡、南县、岳阳、君山钱粮湖、长沙、湖北监利县等地居住今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452人。该房本次合族续的主要组织者有立方、志群、志伟公

新河牛氏湖)房初年由丹池公(逢派)携四子(隆甲、登甲、劲甲,另一子早夭),从益阳千家洲迁到县内新河乡牛氏湖畔开荒,至今110多年,繁衍生息五代,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239人。该族本次合谱的主要组织者有建新、寿山公

禹山老河口房。其先祖为益阳七公祠始祖传熔(字用纪)公。迁华始祖名述公为祖礼房敦金公泰坤房沅烈公后人祖启甲公。公原居益阳珠坡塘沧水铺,经商有年,从开槽坊、打豆腐做起,后发展经营南杂百货。在公的辛勤操劳下,家业逐渐兴盛,成为珠坡塘一带的大户人家。某年有张氏贼人夜盗公商铺后被其张氏本家愤而致死,公遂遭遇旷日官司,家财散尽,无奈携家迁入县内禹盘垸山老河口,时约在1900年前后。迁至老河口的名述公仍重操旧业,带着渐已成人的儿子们熬酒、磨豆腐、做屠户维持一家生计。名述公约生于1860年前后,妣刘氏生于清同治四年即1865年,卒于1945年。公与刘氏共生育九子一女:长子肇贤(镜秋)、次子肇德(冬生)、三子肇富、四子肇贵、五子肇魁(正廷)、八子肇湘(少林)、九子肇坤(斌才),六子、七子早殇,一女远嫁不详。公一生勤勉,且极有经营才能,又富于开拓意识,在遭遇人生不幸变故后仍然负重奋进,在艰难困苦中求生存,哺育子女成人成家,且家兴人旺。100多年来公之后人在县内已繁衍至第六代,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203人。该房本次合族续谱的主要组织者有跃安、健鸣、志军公

北景港协和堂房。迁华始祖月秋公清光绪十三年(1887)腊月初一生。大概于1915年,从益阳泉交河三里桥迁居县内,先后居于县内流渍垸(今终南乡沙山附近)、东剅口盘石垸、刘家台子(原属新河乡,现属北景港沙湖村),最后定居北景港下杨岭协和堂(今协和村)繁衍生息,人丁兴旺,现已六代,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78人。该房本次合族续谱的主要组织者建军公。

新河北堤房。圣房20世孙赞甲公大约于民国初年从益阳携妻及一子一女迁往县内,凭借篾工手艺,一担皮箩到县内谋生,落业于新河乡北堤村,至今繁衍六代,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67人。该房本次合族续谱的主要组织者水平公、国平公

操军六合房。祖籍益阳资阳区新桥河镇(李昌港)排头湾村建子湾组,祖辈务农。祖公隆寿(21世)之子名德(字长保,22世)出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九月初七,少年随父务农,后改做木匠,以加工棺材为主业,因家庭人口多负担重,难以维持生计,于19323月携妻龚氏及三子(盛开、梅先、菊秋)一女及媳、孙十人,迁至县内操军镇六合村三组,成为迁华的第一代始祖。托亲戚借居三间茅房,租种地主的50亩湖田维持一家人生活。今该房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56本次合族续谱的主要组织者有绍民公

鲇鱼须业谟房。益阳时颁公裔孙玉堂公世代务农,出生年月不详。因人多地少,生活难以维持,于丙辰年(1916)冬月二十九日从益阳泉交河携妻邱氏及二子(美坤、桂秋)、三女迁居县内刘氏垸租种土地,十余年后,有了少量闲钱,迁往护城垸新沟村买了40余亩水田自种,另租种40余亩水田。今该房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198本次合族续谱的主要组织者操军、孟军公

新河长艳湖房。迁华始祖不详,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33人。该房本次合族续谱的主要组织者有建华公

禹山桥梁迁华始祖不详。该房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25人,本次合族续谱的主要组织者有登科公

新河牛角尖。益阳李氏七公祠义房始祖普珍(字苍官1352~1412)、普瑞公(字高良1355~1423),两兄弟在益阳南溪沙港坪定居。后由贵派创定河、清、海、晏四个支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河房泽岚公(1868~1940)携夫人及三子(敦服紫秋、敦美玉廷、敦仪绍南公)、三女至县内运粮为生,经营有方,勤俭持家,数年光景,成为新河牛角尖首富,置田达200多亩。现后人分布于新河牛角尖、长艳湖,北景港天星洲,万庾官洲,章华镇及长沙新沙。百年时光,子孙已传七代。该房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236人,本次合族续谱的主要组织者有志科、高

新河赛美房。县内始迁祖泽东公为益阳义房后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公之妻肖氏携三子逃荒至县内,落业新河赛美村。肖氏勤俭持家,伴子耕读。长子敦赞(字庆堂)从事贩,兼办油坊,置地300余亩。次子、三子也相继成人,忠孝有加,至今传承繁衍七代。该房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142本次合族续谱的主要组织者有赛华公

章华花子坟房。民国初年,开瑜(字耀彩,号竹离)公的八个孙,携妻子来县内开荒垦业,最早落脚点在原护城乡花子坟(横堤村)及新河乡张家湾(双堤村),后又在治河渡镇下高村及南县华阁镇新城村买田置业。其后代在这四个地方繁衍生息八代,裔孙遍及县内、南县和湖北、天津等地,男丁约600多人。为了纪念祖先,后代曾于1940年左右在花子坟立祠称为康公庙,供奉耀彩公为迁华始祖,二子湘洲、文杰陪祀。该祠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该房本次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959人。该房本次合修续谱的主要组织者有岳保、李旺、丰年公

操军岳城新河先锋房,迁华始祖不详。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172人。这两本次合族续谱的主要组织者菊凡公和德明公

禹山鱼口房。迁华始祖不详。该房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47本次合族续谱的主要组织者有成明公

梅田湖房。迁华始祖不详。该房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30人,本次合修谱牒的主要组织者有可如公。

西平荆塘围房。德布公,字春生,清光绪十五年(1889)二月初二生原住湘阴县和平乡毛角村,1936521日卒,葬东兴垸杨家嘴。妣曹满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月二十生,卒不详,葬新河乡牛角尖村厘子山。生子四:云贵、云桃、云限、云庆,生女四:玉珍、正元、银秀、运秀。夫逝后曹氏无依无靠,壬午年(1942)携子女来县内住娘家营生。该房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54人,本次合族续谱的主要组织者有李俊公

西平长沙望城房。宜喜公,字进成,清光绪十四年(1888)正月二十四生,195965日(己亥年四月二十九)卒,葬治河渡镇上高村公墓地。公因次子恕良出嗣华成为子,华成赠治河渡上高村良田15亩予公。华成公故于甲子年(1924)。宜喜携妻及长子恕友、长媳严氏由长沙市望城县革塘镇迁县内治河渡镇上高村定居。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85人,本次合族续谱的主要组织者有金海公等

江苏泰兴。光远公,字德海,生于辛亥年(1911)二月二十九,19428月经夫人朱引玉之父朱伯奇(与周恩来总理在法国巴黎留学同学)博士向学生曹琨(时任国民政府水利部部长)书信引荐安排工作,后由水利部安排在湖南省水利厅任一般工作人员。19525月由省水利厅指派至华容、安乡、南县为葛洲坝勘察水文资料。与此同时,夫人朱引玉经本县九区区长万锡之安排在注滋口镇注南完小教书。19579月,南县、华容、安乡三县水文勘查结束,光远公调往武汉长江修防委员会岩基实验一队工作。后任长江修防委员会一级技术员至197010月退休,居县内新洲乡新南村。公与妻朱氏共育三子四女。该房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37人,本次合修谱的主要组织者有景喜公

侍郎桥。侍郎桥迁华始祖为18世运鄂公(字湘江,号楚华),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腊月,大约于1925年,携妻杨梅香及二子三女到县内新河乡双湖村开荒。其后,一支迁居君山区良心堡镇七星湖村。该至今繁衍四代,上谱男女族丁及配偶27本次合族续谱的主要组织者有雨生公

绍民健鸣丰年谨撰

2016415

   

   

十公祠(圣房)源流考

(一)

氏由元始,中晚沿循缔同络分,曷敢少忽苟昧然忘绪,不几失欧、苏之本意乎?余谱告成,一一记之,源自颛顼高阳氏。传女修生大业,至益佐,舜赐姓嬴氏,后裔恩成。历虞、夏、商世,大理以官命族为姓理氏。至纣王理征子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格君受戮,其妻陈国契和氏偕子利贞,避纣于伊侯之墟,食李度生,改理为李。肇于伊侯,家于苦县所由来也。后自苦县而过狄道,而陇西转徙槐里,继迁成纪,凡27世。至广事汉,立功沙漠,屏居骊山。长孙陵失陷匈奴,归赐丙姓则弗计矣;次孙禹子,通官拜汉中丞事。至43世皓,字玄盛,西凉武昭王。46世熙,字孟良,魏都督,金门镇将致仕,遂家武川。55世、56世唐高祖、唐太宗,位天子。太宗14子,时明封曹王。继齐元吉爵袭五代。递至62世皋,字子兰,忠君孝亲,赠尚书,左仆射,谥成王,韩文公撰志墓碑。皋曾孙晟,字良器,赠西平王,赐京兆万年县田土,谥忠武王,御制像赞。唐元和四年(8001)诏编玉牒,配享德宗皇帝庙,生子15,余不及赘。惟子派长曾孙晃、太子詹事左仆射,特进上柱国。少保生子恭,恭子传道公济,官刺史,家陕西凤翔府扶风县。传道之子袭誉,字习职,官巡抚。有治行吴民公,布德致仕,转家临兆狄道县。67世万绍,字承世,举人,官刺史,迁山东东昌府仆川姚墟。70世孝基,字仲景,进士,生子三:松、柏、梧三公派由桐,字必成,进士,仕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尹终。于位见府城东,文笔山,形胜甲吴,遂于山下以为家焉。后76世如奎公,字自重,年七岁,父吏部尚书,孝宗皇帝召见:童子何业?对:能诵书。令诵《无逸篇》。既诵,帝喜,赐宴,赠帘后。官福建安抚使。生子二:长大恕、次大忠。忠公累官湖南观察使致仕,家长沙省城。恕公迪功郎未仕。如玉公自扬生子三:大源、大沛、大海。源公、迪功郎沛公邑庠生,余祖大海公庠生,随大忠公游学湖南。适益阳山水之奇,因有驻足之思,旋归豫章泰和圳上,生子三:启峥、启嵘、启岸。启峥派号伯综,生子二:长子端、次子瑞,字明九,生子震。分派生子端,字尚志。邑禀生,曾续修家乘,有序存考,生子三:拱宸、拱翰、拱微。拱翰适武陵,拱微徙沅江。拱宸生子玉亭公,讳颁。携子适长沙,落业资阳。回想狄道陇西槐里,成纪及骊山武川,扶风、临洮、濮川等处,遍满宇内。良缨生齿,其丽不忆稽,历代则有99世,历年则有3000载,历家则有20余迁,历谱则有六修矣。自源徂流,悉由旧章。他日嗣志者,当守此真绪,勿得入异为同,是幸!

编者摘录

(二)

67世祖万绍公,于967年中北宋举人,累官山东刺史,遂家于鲁。70世祖孝基公,举北宋进士第,于1068年在山东濮川纂修家乘。第四子必成公,为江西吉水县令,遂家吉安府城东文笔山下,公终于位。越二世而有袒公,伏处林泉,诗酒自乐,于南宋绍兴癸丑年(1133)续修家乘。75世祖光权公,南宋孝宗时,累官吏部尚书。其孙大海公字晏如,随堂兄兼直公游学湖南至益阳,观山水秀丽,遂明驻迹之思。后因故复归江西泰和圳上枣子坪荣坪乡,此次迁湘未果。至79世祖端公,于元至大三年(1310)又修谱牒。

明洪武时,大海公后裔,时颁(玉亭)、时元(鼎贵)、时渊(应贵)、用纪(溶)、卓室(株三)诸公,先后从江西泰和迁来资阳落业。洪武二十九年(1396),玉亭公携四子落业血脉村。永乐时,长子和仁居血脉村,次子和义徙居千家洲,三子和忠迁居华林段,四子和信移居桃花江。而后时元公落业新溪冲,后又徙居县城北朝阳巷。伯珍公(启嵘)于元大德八年(1304)落业安化,其四子维命公在洪武元年(1368)迁益十里梓梁岩罗山坪创业,至时渊公徙居麻石塘。卓室公落业大桥塘。用纪公于1439年卜宅清溪蓬。在先明两百多年内,时颁公下,虽有道方(传乐)、两全(传忠)二公于1531年续修谱牒,少岩公于1621年又继修家乘;时元公下也有华公、鸿章公于1547年纂修谱志。然均为各房、分修之支谱。故只见其目不见其纲,见其枝而不见其树。以致同宗之裔,相逢不辨,同根之脉,睹面不知,是祠堂未建,族谱未修之故矣!

自前清康熙九年(1670)颁布笃宗族以昭雍睦等圣谕16条后,建祠修谱开始盛行。我族亦于雍正元年(1723),有良玺、若旦(芳相)、圣祥诸公,召集大海公系统,迁资阳始祖时颁公下万照(含万灿、万元)、万典、万储、万兴、万海、万源以及时元、应贵、用纪、卓室诸公房下嗣孙,于县城富贵街,首创益阳李氏十公祠,历四年(1726)祠宇落成并纂修族谱。当时因无旧牒,遂远溯受姓之始祖,不忘姓氏之本,近追始迁之人,不忘发祥之初。敬宗收族,代代相承。益阳李氏十公祠自此流传不衰。

至清乾隆年间,尔宜(馀恕)昇茹(泰交),遍觅冥搜,终于找到先明旧谱。故于乾隆九年(1744)二修时颁公下六房族谱,率先明诸公之旧章,继尊公若旦之统绪,三年(1746)乃成。道洛、佑正于1745年续修时元公下家谱,1748年~1749年应贵公下编成谱牒。17901791年卓室公房支谱续成。越嘉庆己未年(1799)用纪公之裔复事纂修祠志。至此十房总谱遂变成五房支谱了。

益阳李氏陇西西平堂族贤30余人,于清嘉庆五年(1800)十一月十八日,聚会县城,决议合族建祠,以智、仁、圣、义、忠、和、孝七公房为序,各公房筹银60两,选址于县城北关内,购置刘品章屋宇,稍更门庭,竖桅悬匾,上奉德灵公主,即远有所祖;又附各房系落业始祖,亦近有所宗。诸事告成,有关合族统编谱牒,暂置别议。自此,益阳李氏七公祠于兹肇始,我十公祠为其中之圣房。

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大房族众,有感于族谊之疏淡,于合修祠志中,统一编定新派语八韵,计80派。各房旧派,均从当时最小派起,以前者暂循旧制;以后者使用公派。庶几数十年后,七房之派,不齐者自齐。可见先祖为联宗收族,通派归本,用心何其良苦!

清嘉庆三修谱牒时,除玉亭公下,由巨川(元珑)、英亭(运灿)、运徽等于1802年合修万照、万灿、万元、万储、万兴、万海、万源七房族谱外,其他房下,为各自分修。其后,咸丰四修,光绪五修,民国六修,均未曾联族合修了。

解放前,因兵燹频繁,伺后,亦多变革,自民国迄今,已历70余载未修谱牒。不仅于宗祖源流日渐淡漠,对当世族属更茫然不知。以致族谊睽违,亲情日薄。故续修家乘,势在必行。

兹值我国政通人和,又逢香港喜庆回归之际,爰集族中耆老贤达,共商七修族谱。诸君一致同心,和衷共济,胼手胝足,沐雨栉风,跋涉三省七县,行程万里,除伯珍之裔应贵及卓室、用纪、万海、万兴五房外,已造册编纂成万照(含万灿、万元)、万曲、万储、万源及时元公下五房族谱,三年乃成。颁行族众,以寄厚望也。

此次七修族谱,除效先人编撰之法外,并另立新章:校准干支纪年,对照公元年号,以便阅读查证,同时考证有关历史资料,纠正某些讹误。历代先人凡生、殁、葬、迁徙、名望等,及当世族众生存发展之状况,均一一载入谱牒。唯能达到敬宗收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和睦团结,利国利民之目的,则吾辈之初衷遂矣!是为序。

丁丑岁(1997)仲冬月谷旦

“十公祠”22世嗣孙名惠(字万鹏)敬撰

   

   

七公祠源流考

唐以前我李氏宗族主要是开发北方,唐以后逐步向南方转移。

南迁始祖:考各房前支谱所载,我益阳李氏南迁始祖甚多,且先后不一,迁途不一,定居地不一,支谱记载不一。而南迁始祖均来自江右,为溯源清流,故本届联修,自南迁江西始祖,71世桐祖以下,分支、分系予以记述,以明自强并备查考。

桐祖,字必成,系孝基公四子,原籍山东濮川。宋庆历六年丙戌赐进士第,赴任吴吉水县,终于位。遂家吉安府城东文笔山下,为我族迁南始祖。生子二,高辉分派。高煌公,字君亮,生子六:祖,佑、神、祝、赐、衽(五分派)。

祖公,字尊一,生子三:昱,旵、旻(二分派)。昱公子,字明照,生子二。长子光卓,字尚志,南宋绍兴六年蜀郡太守。元配文氏,生子奇珍(详见奇珍房分卷)。次子光权,字仲生,又号咸武,派号英雄,为75世祖,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壬午(1162)科举人,登南宋隆兴元年癸未(1163)进士,官吏部尚书。配文氏,生子二:如奎(分派)、如玉。

如玉公,字自扬,讳正国。处士生。配王氏,生子四:大源、大海、大沛、大泓(源、沛、泓三分派)。大海公,字宴如,邑岁贡。配王氏,生子三:伯综,伯珍、伯仙(二分派安化)。

伯综公,号启峥,字永援。配尹氏,生子二:维端、维瑞(分派秦和)。

维端公,字尚志,邑禀生。配江氏,生子三:拱宸,拱翰、拱微(二分派)。

拱宸公,字宵旰。配夏氏,生子颁。

颁公,字玉亭,明洪武元年戊申(1368)由江西豫章迁居长沙,后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1396)再徙益阳,落业于血脉村。配周氏,生子五:仁、义、忠、信、和。仁公居血脉村,生子三:万照、万灿、万元。和义公迁居千家洲,生子三:万典、万储、万兴。和忠公徙华林段,配不详,生子三:万海、万邦、万全。(万邦回原籍豫章,其后裔累官南楚,复聚族而分六房。原载万海房五修支谱。)和信公迁桃花江(今桃江县),生子一:万源。上述万典、万兴、万海、万照、万储、万源六公分别为十公祠先祖。三、四、五、八、九、十房三世祖,其后嗣供奉玉亭公为七公祠圣房南迁祖之一。十公祠上述六房一世祖(详见万海房分卷)玉亭公和义房与万海房系下嗣孙参与本届联修。

伯珍公,字启嵘,号少郎。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圳上荣平乡枣子坪。元至元二年(1336)(合亲疏携胞乳48郎同迁南楚,适长沙、善化,自榔梨分袂,各择乐土)伯珍公占籍安化,创业于丰乐朽蔸村,当时才振京师,授宛平县事排行居十,故称少官人,生子九:维,钊、镛、鉴、铨、晓、瞬、降、兴(八分派)。四子维命,其后裔供奉伯珍公为七公祠圣房南迁始祖之一和十公祠二房南迁始祖。

维命公,字长明,号四郎。明洪武元年(1368),由安化丰乐朽蔸冲迁益阳县十里梓粱岩罗山坪落业,故赠句有云:“始祖原来居吉州,泰和圳上水源流。同行六八迁南楚,占籍资阳别朽蔸。”生子四:贵、显、南、楚。贵公,讳渊,字应贵;显公,讳璋,字应显;南公、讳琪,字应南,分派安福州。楚公分派未考。应贵公(详见应贵房分卷)系下禄秩、寿仁两房嗣孙参与本届联修。

熔公,字用纪,系与公长子,原籍江西吉安泰和圳上荣平乡枣子坪,明正统间进士。赠直大夫,仕宝庆知府,解组后,携铸、鉴两弟车徙资南,落业于18里清溪蓬(鉴公迁伪宁,其后裔各祖其祖),后又接受20里牛头岭,原配张氏,生子二:经华、经荣,副室萧氏,生子一:经爵,回原籍。经华公定居清溪蓬,配彭氏,生子一:思绣。绣公,配毛氏,生子五:江、滦、湖、海、泌。经荣公迁居牛头岭,配钱氏,生子一:思辅。辅公,配黄氏,生子四:诗、礼、传、家。

铸公,字用纲,随兄徙益阳,落业于兰溪横街子,后迁于芷水河畔酬塘围(湘阴沅江交界地)。生子正,配张氏,生子二:思齐、思居。齐公配张氏,生子耳;居公配易氏,生子三:思述、思惠、思育。

熔公后裔于清乾隆间,建支祠于九烈山,以地命名为“九烈山李氏支祠”。清道光八年(1828),熔、铸两房后嗣合祠,并合修一续支谱,故有“九烈山李氏”之谓。后嗣供奉用纪公为南迁一世祖、七公祠圣房南迁始迁祖之一。十公祠六房始迁祖(详见九烈山分卷)熔、铸二公系下十房嗣孙参与本届联修家史。

卓室公,讳株,系伯纪公12代孙。李氏六修家谱载:福建邵武之有李也,渊源有自。独纲公,字伯纪,初为宋徽宗少卿,后拜钦宗兵部,命守太原。其子纯,字维古,谏“不可行。”公曰:“吾性刚直,不容于朝,今承君命,维国是图,敢自爱乎?汝无从我,汝其归欤,毋失先人龠祀。”纯公到闽未几,父罢,且安置西北。因省父,携妻王氏及子超,家庐陵,是余族豫章之始祖也。

考纯祖至璜耀:仕元,职河南尹,未赴而卒,生子三:长乔、次槐、三株。株公,字卓室,仕明宜春教授,解组后携妻刘氏、子志兰、娱兰、几兰来湖南落业。始居长沙慕林,转徙宁乡苦竹寺,既而志公徙新化;几公迁安化;娱兰公移居益阳之沙田湾(今桃江县大桥塘)。披荆剪棘,奠厥攸居。娱兰公,生子二:长子荣佳,生子三:应径、应信、应何;次子友桂,生子三:应清、应江、应海,分支六房。

卓室公而上,在庐陵者有伯纪、纯、超三世。自伯纪公传至卓室公13代,迁益始祖娱兰公传至今“肇”即20世(详见卓室公应信、应江房分卷)。卓室房娱兰公应信、应江两房嗣孙参与本届联修。

天隆公为七公祠智房南迁始祖,定居18里南道塘,即今龙光桥镇。自天隆公传至(思派)计20世,谱已分修,详情未考。

忠公系59世祖,晟公12代孙,自元至正年间,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赴任益阳知州,解组后定居城东五马坊,为西平南迁始祖。七公祠仁房支祖,谱已分修(详见益阳西平李氏族谱)。

正钦公为七公祠义房南迁始祖,定居厢外里沙港坪,即今兰溪镇沙港村。谱已分修(详见义房族谱)。

天贵公,廪膳生,字全初,号巨源,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明洪武三年(1370),应邑候田讳俊之邀,携家来益阳,初迎馆于头堡岐市,继馆红船埠。后迁七里桥,始置田庐山地安家落业。后嗣散居15里梓山村、洞口村、十四里石燕村、南坝、庙嘴潭等处。而逐渐远徙,有家于沅江、南县、华容、汉寿、湖北省公安、江南等地。天贵公为七公祠忠房南迁始祖,递传至今“家派”计24世(详见天贵房邦运、邦有、邦戌三房分卷)。

秀钦公为七公祠和房南迁始祖,即益阳华林李氏一派祖。秀钦公,字应隆,生于江右。先世为潭州天临路运粮千户,赴任岳州,子孙承袭。公明初,开设贵州六府15卫地,以千户从征威清卫,平霸有功,历官潭州,支派日繁,后遂逮益邑,卜居华林段。秀钦公配陈氏,子一,继铭,字熊,配范氏。生子四:思文、思聪、思恭、思亮。散居华林、新桥、汾湖等处。其后嗣繁衍生息,星罗棋布,散居益阳各地。自秀钦公传至今(诗派)计21世(详见秀钦公恭房分卷)。秀钦公思恭房系下嗣孙参与本届联修。

玉卿公为七公祠孝房南迁始祖,定居15里酆家觜,即今谢林港镇石岭村。因谱已分修,【详见孝房族谱】。

奇珍公,系75世祖光卓公之子,字瑞气,于南宋隆兴间,由江西吉安府秦和圳上荣平乡枣子坪,客游湖南,落业于兰溪渔托圹。后嗣迁居今长春镇杨树村,由于奇珍公房老谱遭火灾烧毁,又因七公祠修通谱时协商无果,故未参修通谱(详见奇珍公房分卷)。

仁兴公,考益阳泉交河李氏五修支谱载:仁兴公号育象,原籍江西吉水县鹅颈大丘圳上人氏,明洪武初年,从江阴征剿陈逆有功,升湖南长沙游击。及休,卜居攸县蕨冈乡大木观,生子二:长子义胜,次子义服。服公仍居攸县;胜公侨寓长沙,更迁益阳20里沙子岭,性喜游览,过槐奇岭,爱其山水之清奇,遂业于19里观音塘,其地距槐奇岭数里耳。此后蒙业而安居者20余世,服畴、食德皆公之所贻谋也。

仁兴公系益阳泉交河李氏迁南始祖,其后嗣历居清溪蓬。为敬宗睦族,经联络商定,参与本届联修家史。因参修人数甚少,未设分卷。其世系记述,合刊入九烈山分卷二。

溯其源,清其流,历代自利贞公传而至今,已100余世,历年则3000余载,历家则有20余迁,历谱,老谱有宋、元、明三代谱。清代以来,有四至七修。此源流叙,根据各房前谱所载资料整理,综合撰叙,望他日嗣志者,当守此真绪,适时续修为幸。

1997丁丑岁季夏月谷旦

2011辛卯岁七修谱编委谨撰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