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__源流篇__五里牌支族源流考...........146

五里牌支族

我李氏族谱600年以来,有人创修于前,无人续修于后。本届谱事去岁正月由余发起续修以来,得宗人群力而成之。今岁4月世系登录完毕,继之付梓,9月工竣。其谱式规章前人已备,其间当增之者增之,当略之者略之,章规略有所变。源流派凡40派,尚有26派可延续,故新派未增。

我李氏世推望族,问其所从,溯华夏历史《中华姓氏通书》明载:血缘始祖皋陶,得姓始祖利贞。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传至理征,其时任商纣王之理官。因商纣王昏庸无道,沉缅女色,理征屡进谏,触怒纣王,终遭亡身之祸。理征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理为李。

我李氏宗族一惯家风,均以忠贞报国,孝友齐家为宗旨,因此举世赞誉。秦汉名将李信兴门庭;汉有李广、李陵显才能;周有李丙柱国大将军。既有倚马文章李白,更有李渊开辟唐室,李世民继位有盛世之称。真是贤主明君,将相满门,世代荣显。

唐时我李氏分为四大房:武阳房、姑藏房、丹阳房、敦煌房。我五里牌李氏属唐时之丹阳房,自元落籍于河南,明时迁湘。后因历史变故,以官籍华700余年。始祖南亭公所生二子:安邦、安国,邦居东山,国迁南山,故有东南之分。五里牌第一世祖安国公孙,第二世祖学公之子万淮公字士纶,号维扬,葬今终南山牛皮塌山林后。万淮公生四子:琳、琅、珠、琛。唯以长子琳公官爵显赫,公字振玉,号天球,明永乐三年(1405)经魁丙戌进士,任广西道御史,葬中南山牛皮塌。查阅族史,为族创修谱事之族公:明宣德有振玉公之纪,明成华有东桥公之手纂,万历有尚卿公之刊修,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有翰一公之重修,乾隆三年(1738)又修,嘉庆二年(1797)浩斋公重修。其后,又于道光八年(1828)有殿元、醒吾、逵轩诸公续修,光绪十八年(1892)有斐章、古凤山诸公续修。除昔人手纪、手纂、创修、刊修、重修外,已正式续修过五次。本届第六次续修是继光绪十八年(1892)之后,实有百零三年矣。五里牌李氏原与南山李氏同为一源。后我五里牌李氏与南山李氏从安邦、安国始,分而立之,各立派语。五里牌李氏将祖祠迁筑于县城北上五里烟墩,即李家湖,今章华镇(原胜峰乡境内,今传27世。我与南山李氏确是殊路同归,同为一宗。

木本水源,世久失考。谁非人子,谁无木本水源之思,能忍使亲长不知,视若路人,尊卑莫辩,昭穆混淆乎?余借有生之年,仅能按残缺之旧谱而录之,按后人回忆而载之。局限于老谱残缺无整,且有字迹模糊之敝,未达全美记载有之;父名、子名或有遗者有之;远者不详,近者有疏亦有之,期待后世之续修者校正。现续之谱拟为四卷,理应按房、分第次为卷,为照顾每本页量基本平衡,故违旧规。序言、凡例等为卷首;容、俊、宾、宽、宇、宁、安七个房为卷二;宏、守两房分别为卷三、卷四。可惜宣、宪两房未发现世系后裔,其缺陷无法弥补。

谱牒告竣,岂敢言功?余伏案编纂数月,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敬希览者更误、正讹。

东山东三房22代孙应美字子鲜撰

                                                         1995年(乙亥)仲秋撰于华容工校

南山五里牌支族同根共源考

南山支族与五里牌支族李氏同出一脉,但由于历史资料未能完整表述,故孰先孰后,孰主孰从,孰准孰误,众说纷纭。经反复查阅两支族老谱,核对历史事实,结论如下:

一、两支族实属一脉

1、两支族先祖中,有两代人名字基本吻合。南山支族五世祖士纶公与五里牌支族三世祖(加始迁祖南亭公实为四世祖)仕纶公名字基本相同。南山支族士纶公之子即六世祖琳、琅、球公,与五里牌支族仕纶公之子即四世祖(实五世祖)琳、琅公同。

2、重要人物传略内容完全吻合。《南山支族谱》记载:六世祖琳公,字振玉,明永乐四年(丙戌年,1405年)进士,任广西道御史,葬禹山牛皮岭。《五里牌支族谱》记载的上述内容与之相同。

3、五里牌支族1995年应美公撰《源流考》载:“五里牌李氏原与南山李氏同为一源。后我五里牌李氏与南山李氏从安邦、安国始分而立之,各立派语。”此载与南山支族派语分立时代完全吻合。

4、两支族老谱所载先祖葬地均在禹山附近。五里牌支族先祖葬地大都在禹山一带,仕纶公葬地南山牛皮塌。南山支族一世祖葬地在禹山之西北夏家庙。

5、五里牌支族与南山支族分立之前,沿用派语有一致之处,如南山支族派语“士”之后为“玉”,五里牌支族安国公之孙为“士”,“士”之后为“玉”,并有环玉、振玉、徽玉、良玉公名等记载。而且,两支族中同辈者名字多有用“玉”为偏旁者。

6、南山支族与五里牌支族人丁发展速度基本相同。南山支族至今已绵延至29代,五里牌支族已发展到27代(实为28代),二者发展速度基本吻合。

二、两支族原谱不同之处,或有原因

1、南山支族原谱载士纶公有三子:琳、球、琅。五里牌支族原谱载仕纶公有四子:琳、琅、珠、琛。形成此种差别的原因,或为一夫多妻所致,如南山支族谱载:琳、球、琅三子分别为尹、苏、黄三氏所生,或为修谱时之笔误,如“球”和“珠”很相似。

2、五里牌支族谱载:“邦居东山,国迁南山,故有东南之分。五里牌一世祖安国公……”。南山支族谱载无“安邦”、“安国”名字,而其他一致。因为当时正处分立之际,南山支族谱无此二公名字,属正常现象。五里牌支族之后裔为安国公之孙仕纶公之后裔,南山支族之后裔亦为士纶公之后裔。

3、两支族原谱中个别字有区别,应属笔误。如“牛皮塌”与“牛皮岭”,应为一地的两种称呼;南山支族谱载“士纶”,五里牌支族谱载“仕纶”(1995年五里牌支族谱载也是“士纶”),应为笔误,实为一人。

以上虽有少许不同记载,不影响两支族同出自一脉之推断。至于士纶(仕纶)公之后裔因何分离、建祠修谱、自立派语,无须深究。

综上所述,南山支族和五里牌支族,同根共源,实属一脉,老谱所载,有根有据。

                                                      考证人:五里牌支族:佳荣大钊

                                                              南山支族:兴乐春国

                                                             2015121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