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__源流篇__铜溪庙支族源流考............139

铜溪庙支族

远稽近考

我李氏尊李耳为一世祖,至丰城湖茫李氏尊奉第52代孙崇公为先祖,第58代孙胜公为源头,即一世祖,第四世从公为开基祖。今江西湖茫存有从公伯顺处士府君及夫人之墓。此即为江西湖茫李氏形成之脉络。

熙公六子瑀公之子隆四公生于宋端拱元年(988),承李耳为第59代孙,封为朝奉郎。为避难,于唐末宋初由江西丰城湖茫里迁湖南岳州府临湘县楚冲里大冲源马王洞大竹园(今临湘市詹桥镇马王洞)。宋端平元年(1234)隆四公第12代孙一新公首修族谱并建宗祠,称“沙滩李氏宗祠”。从此传后,总修谱共13次。传至隆四公第17代清三公生子三:祥一、祥二、祥五。祥五公于明永乐三年(1405)由楚冲里大竹园迁居板桥里,落业响山(今临湘县忠防镇响山村),而祥一、祥二公仍留马王洞沙滩祠。清道光十八年(1838)祥五公支下分续家谱(即第14届),并在响山狮子山尾部圣地建响山李氏宗祠。日寇入侵和文化革命中被毁重建,后又被毁。20112月李氏响山宗祠重建委员会再次倡导,在原址动工重建,并于20123月竣工。

祥五公第四子正孙公(贵一)子潮仪,临湘县学谕,洪武二十七年(1394)迁巴陵府城东七都分水坳(今岳阳市楼区老火车站梅溪桥一带)。其子思聪公即隆四公第20代,志子第83代孙,也随父迁居岳州府分小坳永乐七年(1409)迁华容,先居住马岩庙湾咀(今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下纸棚湾,古属华容),并建祖祠。亘亘延延,至雍正十年(1732)垂300余载。此即“铜溪庙李氏”源起。

思聪公父亲潮仪公,字文贵,先年原配张氏,后魏氏,均未出并。再入赘(华容话俗称“招郎”)巴陵卫(明朝军队建制)千户谢受家为婿。并于洪武十八年(1385),随军调征。后谢家故绝,文贵将嫡长男思聪补顶外祖谢受军伍。永乐四年(1406)七月,随本卫指挥张效征交趾,永乐六年(1408)五月班师回卫。以老病,思聪嫡长男伯敏补役,调征贵州香炉山,功授总旗。景泰四年(1453)七月,调征道州守御,景泰七年(1456)八月故于任。伯敏将嫡长男子钊补役,调随本卫指挥刘农,征进铜鼓、伍开、白崖塘等地,功升镇抚,戌守靖州。子钊老病,成化十二年(1476),将嫡长男芳补袭镇抚。

芳公,字铜溪,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三月二十二日辰时,卒于明嘉靖十年(1531)二月初六戌时,享年70岁。成化十二年(1476)补袭父职镇抚,弘治六年(1493)征进贵州,得功一次,弘治十年(1494),功升百户。弘治十七年(1504),征进广西思恩,得功一次,正德元年(1506)六月,功升副千户。正德五年(1510),征湖广沔阳乾滩,得功一次,正德八年(1513)五月,功升正千户。又正德七年四月,征进罗田大伙流贼,得功一次,正德九年(1514)正月,功升正千户。因未授职之先,征进罗田、沔阳两次得功,仍以副千户名目造册,故误蒙重升两次。后又征恶苗,请兵急救,内开岳州卫前所副千户谢受征进镇筸有功,升正千户。合计重升三次,三次得功时皆未到任,俱以副千户造册。申结改正,准令于副千户职外,加升三级,实授指挥同知,镇守岳州。正德九年五月,由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陆完奏“复姓疏”。六月,奉圣旨恩准“谢受更名李芳,实授指挥同知,子孙世袭正千户”,诰封怀远将军,谥武德侯。太史孙羽侯题其像曰:“涎涎干城,烈烈飞熊。英姿飒爽,虎韦辰   从戎。始由前驱,遂拔师中。东征西讨,屡奏虏功。首事黔广,力战思恩。继克潜、沔,孤矛先登。罗田之克镇筸之锋。立勋三朝,宪孝武宗。陆公太保,列牍上奏,帝曰:“壮哉!咨予汝从。乃复尔氏,乃大尔封。俨尔遗像,尚飨英风。”此开家有功之祖,子孙立庙以祀公。

芳公自祖文贵公入赘谢氏,顶谢氏五代以来,迄公四世姓谢。幸公能奋起,荷立勋三朝,宪、孝、武宗,朝庭光宠,赠祖荫孙。

思聪公,从响山祠谱查阅,先后娶钟、杨、张氏。生子有名者共人,即钟氏生伯胜、伯禄、伯庭、伯朝、伯胜、伯福;杨氏生伯敏、伯忠;张氏生子无考

伯庭、伯朝、伯留岳州府属分小坳桃林源等处为响山祠宪(即“房”)祖。伯禄、伯、伯信待考。伯敏、伯忠留华容。

康熙三十九年(1700),本祠十世孙应彩近岩公等首修本祠谱牒,尊文贵公父正孙公为我铜溪庙李氏祖,潮仪(文贵)公为第一世祖,思聪公为第二世,伯敏、伯忠公为第三世,子钊、子钢、子镛公为第四世,芳公为第五世。

伯敏为长、二房分房公祖,生子三,即子钊、子钢、子钥。子钊为长房祖,生子二,即芳公、茂公(数传而乏嗣)。子钢为二房祖,生子荣。子钥生子海和乏嗣,海数传亦乏嗣。而伯忠为三房公祖,生子二,即子镛和子铭,子镛为三房祖,生子敬、英。子铭乏嗣。自第四世后成芳公、茂公、海公、荣公、敬公、英公,分震、坎、艮、巽、离、兑六支即六房之势,但海公、茂公两支皆数传后而乏嗣,英公亦形衰弱,故终成三大房之格局,分房立传。历届修谱沿袭至今。

雍正十年(1732)将宗祠从庙湾嘴移至昂头山东麓垸子屋场重建,并在祠堂左前约百步外,建铜溪公庙,以祀纪念。以拔青(字荫浓)公为族长的第六次纂修族谱诸公主持重新装修祠堂和庙宇,并由荫农公撰《重修祠堂记》。后简称“铜溪庙”,并逐渐演变成为一地名,沿用至今。不幸的是,1953年,祠堂和庙宇均被拆毁。本届宗族理事会成立后,征询广大族亲意见,拟在原址后大路东北200米小山上重建铜溪庙,定名为“铜溪军纪念馆”,以慰先祖亡灵,以了广大族亲之夙愿。

以上为我铜溪庙李氏之源流,传今之“克”派,历25代。

理征、理利贞得姓氏“李”,改理为李,传近50代有文字记载李氏第一人李耳,尊为李姓始祖。第十代孙崇公三代封守,居陇西郡槐里,成望族,直至第40代、第41代渊公、世民公子建立李唐王朝;又传至第54代孙胜公居江西丰城湖茫村,称“湖茫李氏”,第59代孙隆四公迁湖南临湘;第79代孙思聪公再迁华容,建“铜溪庙李氏”。李氏自颛顼始,祖源渊远,远古至耳公老子,历时约2000多年,又经2500多年,再历106代至本祠“克”派。远古圣贤,得姓开宗,犹龙道德,天朝声威,铜溪李氏,源清流长,血脉传承,代代盛昌。

铜溪庙第20代孙维勉(字旭念)编撰

2014715

   

   

五世祖芳公复姓疏

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陆完,题为改正官职事。据本部武选清吏司,案呈湖广都司揭称,岳州卫千户谢受,实名李芳,申详:职系临湘县王禾里民人。自祖李文贵先年赘本卫军人谢受家为婿,洪武十八年(1385),调征古州蛮岗等处,谢受本军故绝,将李文贵嫡长男李思聪补役,顶外祖谢受军伍,遵依承役。明永乐四年(1406)七月。调随本卫指挥张效,征进交趾,永乐六年(1408)五月班师回卫,谢受功授小旗、食粮管军。以老病将思聪嫡长男李敏补役,调征贵州香炉山,谢受功授总旗。景泰四年(1453)七月内调征道州守御。景泰七年(1456)八月故,将李敏嫡长男李子钊补役,调随本卫指挥刘农,征进铜鼓、伍开、白崖塘等处地方,谢受功升镇抚支俸,戍守靖州地方。成化八年(1472)老病,将职系子钊嫡长男,补袭谢受镇抚支俸。弘治六年(1493)奉钦差行军总兵官顾溥,调随本卫指挥郑勋,征进贵州都匀等处,弘治六年九月,分拨答干都指挥姜升左哨剿贼,十月内,攻克夕卯寨、瓦踵寨、管逆寨,连日得功。又于12月,攻克潘峒山寨,得功纪功。御史黄弦核实造册奏缴,班师回卫。弘治七年(1494)九月内,奉前军都督府湖字2819号勘合:“为获功事,内开岳州卫前所镇抚谢受,征进贵州都匀,剿贼有功,升本卫实授百户支俸管军。钦赏银牌一面,绢布各一匹。”弘治十七年(1504)十月,蒙钦差行军总兵官都督佥事欧盘,调随领兵都指挥官缨,征进广西思恩府剿叛逆土官岑浚等。弘治十八年(1505)正月内,攻克刁坊关、苟遁关、水城堡寨等处,连次获功纪功,御史颜熙寿核实造册奏缴,班师回卫。正德元年(1506)六月内,奉前军都督府湖字4071号勘合,为获功事,内开岳州卫前所百户,谢受征进广西思恩府剿贼有功,实授副千户支俸管军。正德五年(1510)四月内,奉湖广都布按三司、右布政司陈镐等官,调征湖广沔阳、乾滩等处地方,剿叛贼丘仁、阳清等。本年五月内,攻克地名董家台,与贼对敌有功。本月内,攻克官湖,生擒贼人二名:张保儿、肖允受。二十五日,又攻克羊皮湖,纪功。右布政司陈镐、副使蒋升、都指挥张埙,审验明白,类解巡按御史张连处,核实造册奏缴。正德七年,蒙行军总兵官南和北方寿祥,调拨统兵都指挥潘勋、左哨,征进河南剿大伙谋逆流贼刘三、赵风子等。正德七年四月内,拥突湖广地方,与同本哨汉土官军,追至黄州府罗田县城内地方,与贼对敌有功。又追至油河咀,生擒贼将一名赵龙,解赴巡按御史王俸,纪验造册奏缴。正德八年(1513)五月内,奉前军都督府湖字2782号勘合:“为获功事,内开岳州卫前所副千户谢受,征进沔阳、乾滩等处地方,剿贼有功。”

钦升本卫所正千户职事。正德八年(1513)六月内,到任支俸。正德七年十月内奉钦差巡抚湖广都御史刘丙,调拨同指挥潘勋,征进湖广、镇筸等处地方,分由镇溪高崖哨进剿贼,与同辰州卫指挥高埙官军,于正德七年十二月内,攻克亚酉寨获功。正德八年正月内,攻克盘朵寨、小米那寨,连日得功,俱解赴湖广按察都司纪功,佥事田墀,类解湖广巡按监察御史胡止,核实造册奏缴。正德九年(1514)正月,奉前军都督府湖字2829号勘合:“为擒获叛逆有功事,内开湖广岳州卫前所副千户谢受,征进大伙谋逆流贼于罗田等处,剿贼有功,今升本卫所实授正千户职事。”又于本月内接奉部文,若有原报卫所职役姓名重报等项,许令查明,结申改正。奉此,职思得原系临湘王禾里民人,本姓李,自祖李文贵先年赘本卫军人谢受家为婿,谢受故绝,将李文贵长男系职二世祖李思聪补顶谢受,征进交趾,功授小旗,老病,随将思聪长男,系职祖李敏顶补小旗,谢受征进贵州,功授总旗。景泰七年病故,将敏长男系职父李子钊补顶谢受总旗,征铜鼓、伍开,功授镇抚。成化八年老病,奉文将长男替补袭职,职系子钊长男名李芳,于成化十二年(1476)补袭镇抚,谢受于弘治六年征进贵州,得功一次。弘治七年,湖字2089号功升谢受职百户。弘治十七年,征进广西思恩得功一次。于正德元年(1506)六月,湖字4071号功升副千户。正德五年(1510),征湖广沔阳、乾滩,得功一次,于正德八年五月,湖字2782号功升正千户。又前正德七年四月,征进罗田大伙流贼,得功一次,于正德九年正月,湖字2829号,功升正千户。系未授职之先,征进罗田、沔阳二次得功,仍以副千户名目造册。误蒙重升二次。今蒙前军都督府湖字2835号勘合:“为恶苗大肆猖獗,杀害军民,乞恩请兵急救倒悬,以安地方事。内开岳州卫前所副千户谢受,征进镇筸有功。升本卫前所实授正千户职事,合计重升三次,皆由三次得功之时,皆以未到任,俱以副千户造册。”今奉勘合卫所、职役、姓名等项,许令查明,申结改正。为此,具呈改正等情,揭送到部,转行到司,看得谢受军功,例应改正,准令于副千户职外,加升沔阳、罗田、镇筸等功,加升三级,实授指挥同知,支俸领兵,仍将各起重升职俸,开除改正、更名复姓事理,未敢擅便等情到部,臣等既经该司查议前来,相应题请合将岳州卫前所正千户谢受改正重升,应实授指挥同知、复姓更名李芳。但恩典取自

圣裁,非臣等所敢擅便。

正德九年五月   日题奉附:圣旨

千户谢受更名李芳,实受指挥同知,子孙世袭正千户,给与新衔。诰命,钦此,钦遵。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古帝王之兴大业者,必假将帅以辅。故威德加于四海,而天下永定。朕以冲人,统承鸿业,蠢兹苗蛮弗率。尔湖广都司千户李芳,报国赤心,忠勤王室,剿平逆贼,以安社稷。今论功行赏,加尔爵禄指挥同知,月支俸32石。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正千户,月支俸16石。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外,其余犯罪,免尔二次,以报尔勋。呜乎!慎终如始,以仁义忠孝,训及后人,必图后辅,与国同久。庶不负尔前劳。

敕命

正德九年(1514)六月之宝

   

   

铜溪庙高李支族同宗共祖考

本次陇西堂华容李氏联宗合族,查阅老谱,得知:

华容李氏大部分从江西迁入,只是各支迁入时间有先有后。经年久远,桑海变迁,故支系繁多,堂号密集,然考其公,脉源相者多矣。其中铜溪庙和高李两支族,上索至唐末源自李胜之孙李孜。

据江西省丰城市(原丰城县)段潭乡(原正乡)湖茫村原谱载:自明传至第13胜,居江西丰城县一小山村,邻湖水势浩荡,如遇大雨滂沱,烟波浩淼,迷茫一片。因此,将村取名“湖茫村”至今。胜之孙孜居此生三子:熙、从、贵。三公后裔各建祠成宗修谱立派,老谱统称:丰城湖茫李氏。其后裔奔散迁徙,星罗棋布到达湘、鄂两省落籍者亦不在少数。

2015铜溪庙支族从湖茫李氏获得的族谱载:胜公曾孙孜长子熙公第六子瑀之子隆四公唐末(934)为避战乱由江西湖茫迁湖南岳州府临湘县定居,其后裔于明永乐七年(1409)迁县内,为铜溪庙支族先祖。

高李支族曾于2014年组团至江西湖茫寻根问祖,获得湖茫李氏源启世系图即胜——玠——孜——从——琮等,是高李支族先祖。由此而得知,从公是孜公第二子,与孜公长子熙公乃是同胞兄弟。

综上所述,胜公及其子、孙乃是铜溪庙支族与高李支族之公两支族先祖几经转徙从江西湖茫迁县内定居达600余年实属一脉同源,今因合族方殊途同归。

                                                         考证人:铜溪庙支族明奉、旭念

高李支族春光、凤林

                                                                  201512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