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本支族
源流近考
据清道光二十年(1840)谱序载:“至宋末,惟崇一郎弟兄12人共相保聚于全家冲,爰德一公为始祖”,奈不得其详。又据民国35年(1946)谱瓒、璇二份世系前七代祖图载:“墨庄自江西南昌府南昌县迁居石首,按墨庄同派者有陈庄、新庄二公,陈庄居华容县,新庄居监利县新兴垸。与福衢公同派者有提督来衢公;与德明公同派者有德清、德权二公;与逢阳公同派者有遇阳、启惮、维秀、维燮四公;与天宾、天贵公同派者有天贯、天瑞、天佑、天锡、天祥、天泽、天元七公,其生、配、殁、葬,皆不可考,谨照老谱附载。”根据瓒、璇二分前七代世系详载:第一世墨庄妣严氏生、殁、葬详老谱,因明正德年间(1506~1521)谱失,亦无从稽考。严氏生子福衢、梅谷、提督。老谱载“来衢”传略,印证正伯公居仙鹅寺,妣刘氏,生、殁、葬及子孙世系俱详载华谱。由清乾隆华容县令狄兰标纂修、华容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良发先生标注的《华容县志》卷之六:选举志进士人物栏目内载:“李正伯元进士,官,云南副宪。”此印证了正伯公为国之名臣,堪称一代显者。据前七代世系简表及世系记载:第三世福衢之子德明,妣周氏生子有六:逢阳、遇阳、启惮、税完、维秀、维燮,长子逢阳于明洪武二年(1369)八月生,殁于宣德六年(1431),享年63岁,妣马氏于洪武二年(1369)九月生,殁于永乐十一年(1413),生子三:世能、世梅、世荣(世能、世荣后嗣无考)。世梅长子瓒公生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六月十九,享年65岁,景泰七年(1456)中进士,乡试第四名而魁官,司浙江余姚县令,行取河南道御史。其弟璇公邑庠生,宣德元年(1426)五月初五生,殁于明弘治九年(1496),享年70岁。其三弟瑸公,四弟珍公后嗣无考。鉴于历代谱牒世系及谱序记载,墨庄、德一、正伯诸公是同宗近亲,血脉相承。其显者正一,字正伯,别号来衢,于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登进士,授任云南廉访使。因元末兵燹战乱,朝廷腐败,谢仕归里,复迁华邑石龙冲,与璇公后裔为血缘裔亲,其始集居东山发祥之地,子孙繁衍,瓜绵瓞蔓。于山清水秀、双溪环带的仙鹅寺港中立桥,使之南北相通,而定居其麓,始称桥头李氏。
元末明初,鼎革之际,烽火屡惊,复迫以伪汉之军,而值逆惊之扰,族众奔散,往石首、监利、长沙、临湘、石门等地,各飘然长往,以直蕃其宗。独正伯公全身远害,克保无虞,乃与刘必宏、严伯霖等人率众血保东山,贼数战失利,而于秋后举重兵攻之。公等终因寡不敌众而避之,迨明定鼎方域无扰,始复姓归里。正伯公有七子,秉训务农,至曾孙辈有仲铭、仲琳系同胞弟兄。仲铭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中进士,授任江西南昌指挥。仲琳于永乐四年(1406)登进士,授任广西御史,公居身俭素,铁面丹心,世称真御史也。其五世有阳公字膺春,天顺四年(1460),拔贡生,授广西电白县教谕。同甫明宣德九年(1434)中进士。鹅山考中举人,夺嘉靖(1522~1566)之冠,以文章显于后,受河间府宁津县知县,公策大明,着绩宁津。明景泰元年(1450),仙鹅寺钟文载有“寺基李正伯址”之称,充分佐证桥头李氏世代聚居于东山,瓜瓞繁盛,源远流长。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先祖天福公偕同瓒、璇二公及天宾(瓒公子邑庠生)和璇公子天贵(岁贡生,授任四川重庆府教谕)由华邑石龙冲徙居石首东山,卓然自立,开族建祠,名曰“归本堂”,耕读传家,迄今近600年,近源“桥头”,远源“陇西”。此后同宗诸人多有来归。裔孙昌隆,始创产业,科甲蝉联,代不乏人,为石邑东山名门望族。因建祠于麦田圻,故有“麦田圻”李氏之称。
明天启年间(1621~1627),一日,春雷暴震,大木撕拔,湘阴湖祖坟山折树数十株,族众取以修建祖祠,是时虽为简陋而规模初具,并蒙县赠“承恩堂”匾额光耀门第。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正式创修,但设计规模不大;乾隆庚子年(1780)设计重修,后又经三次扩建,使之规模不断扩大,宫殿模式,雕梁画栋,青砖碧瓦,楠木立柱,气势恢弘,典雅壮观,堪称东山第一祠。福祖同瓒、璇二公徙石邑东山与桥头里居不远,而两地子孙世尚和睦,祭祀往来不绝。为纪念“近源桥头”,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双方联合重修石龙山高拱桥。2006年8月26日~2007年3月31日,先祖伯高公墓迁葬,师监、良汉参与董其事,示之敦亲睦族,勿忘本源。
清顺治甲午(1654)年,仕伯、云衢、又白、兰如、淑平、诸公创修草谱,以墨庄公为始祖,列天福公为第七世。时过140年之后,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卧云、静斋二公,念徙桥头以来,子孙繁衍,支分派远,其生、卒、丘墓,恐时久而失传承,故首创印本族谱,力求可考,以又白公顺治甲午之谱,远溯于数世之上而进行考证,而墨庄公以下数世世系,皆莫能详,伯、叔莫考,承继难明,乃另立。因前六代图断,故以天福公为始祖。道光二十年(1840)、光绪十六年(1890)、民国35年(1946)诸谱,仍公认天福公为今之一世祖。福祖生应科、应秋、应和、应秩,为全族四大宗。四宗生乔栋、乔梁、乔材、乔楷、乔模、乔朴、乔棫、乔枢、乔柄、乔梧十公,蝉联而下,衍为一族,不列四宗为四房,而列四宗之继体为六房。乔栋(长房)、乔梁(二房)、乔材(三房)、乔楷、乔模(四房);乔朴、乔棫(五房)、乔枢、乔柄、乔梧(六房)。瓒、璇二公按世次考,为天福公前一辈,确系近支但非直系,不能顺立而下,故立瓒、璇二份以记之。现虽历年数百,仍称瓒、璇二份,直呼先祖之名,似有犯讳不尊之感,故在本次续谱之际,二份后裔情切意挚,撰文启告,要求改份立房。经本届宗族理事族公认定,为尊祖敬宗,免讳祖先起见,立天宾、天贵二公后裔分别为七房、八房。从此,李氏归本堂全族由原来一祖四宗六房二份改为三祖(天福、天宾、天贵)、六宗(应科、应秋、应和、应秩、应兆、应运)、八房。
二房很早徙居四川。据传:自乔梁公殁居,始趋人丁不旺,至蕃春公逝后,其子深怀悲伤之感,找到曾为先祖看过墓地的风水先生深究其因,风水先生沉思良久曰:“依其葬地脉经考鉴为:长房发,二房塌,远走必远发……”时宏、时开二公深信不疑,同时又见子孙日渐衰败。于清乾隆年间,携其后裔远徙四川,其后与梓里宗亲关系中断,一直无据可考。每当续修族谱之际,派员入川或登报查访,但屡访无果。延超、爵烈二公亦先后徙转恩施、宣恩、石门等地,其子孙后代亦与梓里宗亲断绝联系达200多年之久,在当今弘扬姓氏文化的激励之下,其后裔辉亮先生受前辈重托,身携乾隆五十九年(1794)原本族谱,辗转湘、鄂诸县,时花百日,耗资5000余元,终于找到先祖之源系石首东山李氏归本堂天福公之脉承,使之远居恩施、宣恩、石门等地的时宏、时开二公后裔数百人认祖归宗,正本清源,实现了世代外徙族人数百年之归宗宿愿。
必汉、振炎整理
寻根归宗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延超、爵烈二公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先后携其子女徙转石门、宣恩、恩施等地开垦荒山,耕种课田,维持生计,世代聚居于此,子孙繁衍,枝繁叶茂。吾族早知徙外,但不知具体地方,而每当续谱之际,不是登报巴蜀,就是派员入川,均查无果。而在当今国家弘扬姓氏文化的激励之下,不少外徙族人主动探源觅祖。三房爵烈公之后裔辉亮先生深受前辈重托,携带乾隆甲寅(1794)原谱,时经百日,耗资5000余元,跋山涉水,辗转湘、鄂,终于找到发祥之地——石邑麦田圻,并到始祖天福公墓地拜祭,情不自禁,满含热泪,声尊先祖:“外徙子孙今天终于回来啦!”
为了慎重其事,之后,吾族又两次派员深入外徙实地进行多方考证,并找到了延超等公的墓地及碑记,故确认了其后代子孙的认祖归宗,使之三房昆胤大团圆,同时圆了外徙世代族人百年以来梦寐归宗之宿愿。
千里寻根记
木有本,水有源,人有宗,族有祖,此乃天经地义之定理,亘古冠今之伦常也。吾祖自湖南石门迁澧州,转徙施南府宣恩县定居迄今,亦幸家盛叶茂,人丁兴衍。然祖之自来以及祖讳、概莫能知,则余始相困惑焉。
拳拳赤子心,悠悠宗亲情。莫明祖源祖讳,乃为不敬不孝也。为人子者,岂不愧乎!于是吾决心寻祖源,访宗支,认祖归宗。2008年4月15日,吾谨怀崇祖亲宗之情,自备旅费,从住地宣恩始发,经石门、至临澧,查访数日,无功而返,甚感遗憾。
据余父言,先祖曾言及吾家曾有族谱,因时局扰攘而遗失多年矣,因而使之祖源莫考,宗系难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日),吾弟偶从田中犁出一平板石块,下埋一土罐,罐内藏着的正是吾家久失的谱牒。咦兮!这也许是地震之强感,惊醒了沉睡泉壤近百载的我李氏族谱,使之复面于世,璧归原主,使吾祖源流有典可考,宗系可续,吾父子及梓里宗亲莫不皆大欢喜。吾父欣叹曰:吾族谱失而复得,此乃天神垂恩,祖宗庇荫也!
据旧谱所载,吾祖与石门、仙鹅寺之宗支有关联,吾谨具溯祖源、联宗支之深情,在辉祥、龙华、辉鹏兄弟的支持援助下,于5月19日携谱分赴石门、东山镇仙鹅寺查访。到达仙鹅寺老祠后,将吾谱与仙鹅寺谱牒核对,乃知吾谱系归本堂李氏族谱也。至此乃知吾祖之脉承传自明始,吾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吾即赴调关,找到归本堂族亲善汉、良汉、必汉、忠民诸公,并受到热情接待。第二天清晨在宗亲陪同下,冒雨赴始祖天福公墓地拜祭,告慰老祖宗:我外徙后代子孙今天终于回来啦!
水流百川究源头,树柯万枝觅根本。7月6日,吾偕同族侄金宣肩负梓里宗亲重托,再赴石门核实宗、支、房、份,至慈利国太桥,受到当地众多族贤的热情接待,经查询核对,察看当地尚存的古墓碑文,最后认定,宣恩梓里的李姓宗亲实乃归本堂李氏三房爵烈公祖之后裔也。幸哉!吾祖之誉、吾宗之系至此始明,吾之惑郁亦解矣,喜哉!庆哉!
吾自寻祖溯源始,四赴石门等地,越时百余日,往返历程几千里,功成不负诚心人。7月12日,石首、华容、石门、宣恩四地宗亲,欣莅调关镇,喜聚一堂,共庆共话归宗团圆的喜悦之感。更为欣慰的是8月13日,有吾族石首、华容之族贤必汉、忠民、善汉三公亲莅宣恩慰贺并共商联宗续系事宜,终于使得吾辈归宗梦圆,夙愿以偿矣!
三房17世孙辉亮撰于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