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宗合族源流考
远古的华夏民族在母系社会时,姓以母系为中心,其子女知母不知父,连三皇五帝古文献也只载其母。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当时只有贵族才能称氏。至战国时期,姓氏成为家族的符号,而且姓与氏已没有区别,二者可以通用。
中华姓氏数以万计,李姓属于中华三大族系中的东夷族系,形成于商朝末年。上古时东夷首领少昊氏的曾孙皋陶(也叫咎繇),生于曲阜,后继任首领。不久,皋陶成为部落联盟领袖尧的助手,舜时被任命为大理,掌管刑狱。其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了商代,以官命姓,称为理氏。
商朝末年,皋陶的后裔理征因秉直指出纣王的错误而遭杀害,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逃到伊侯居住过的废墟,靠吃野果李子活命,后定居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为避追杀和谢救命之恩,遂改理为李。
历史上由于李氏建立了十个朝代,还有其他称王称帝者,一共出了58个皇帝。他们子孙发达,其他李氏宗人借助族望瓜瓞绵绵,也有他姓人士被赐姓和归附李氏。因此,从唐开始李氏家族迅速发展。2015年4月8日,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布,我李姓占全国人口的7.94%,达9530万人,为****大姓。
汉代名将李广的后裔李暠,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出身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于十六国时期(公元400年)建立西凉王朝,定都敦煌,立国21年。隋末司马李轨于公元618年自称河西大凉帝,攻取敦煌等五郡。历24帝290年的李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因汉时在上述一带置有陇西郡,祖籍在这里的后裔便以陇西为郡望。陇西指今六盘山(古称陇山)以西,今甘肃省陇西县。据《广韵》所载李姓九个郡望中陇西居首。《新唐书》载李姓十支分布于30个地方,其中陇西郡也居首。
自先秦以来,特别是唐以后,由于战乱、任官、避天灾等原因,发达的陇西李氏宗人大量外迁,特别是由北向南迁徙。如唐初大将、高祖李渊的堂侄李孝恭,在荆湘地区开置屯田,后又招降了岭南49州。他统率李靖、李勣等将领,攻取了江南地区。唐初军事家李靖,唐初任行军总管时取得岭南地区。祖籍陇西成纪的李白,出川后多在江南度过。唐武周时,李姓宗室、朝臣遭牵连冤杀,纷纷逃到江南避祸。八年安史之乱,中原也有大批李姓人士逃难。唐大将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因功封临淮郡王,徙居金陵,从此子孙分衍于江西等地。北宋被金军攻破东京后,南宋立都江南杭州,抗金义军中的李姓和李姓百姓辗转南迁,分居江西、湖南等地。唐朝名将忠武西平王李晟,出身陇右,南征北战,战功**,其子孙也有南居者。一言概之,江南李姓均由北迁,大多属陇西郡宗人,其中一部分又辗转到了我县这个鱼米之乡,蕃衍生息。
因此,早期或清末、民国迁华的李氏先祖大多远脉陇西,近源唐宗室与西平王两大支系的裔孙。翻开旧谱,穿越时空,找寻那片曾经蛮荒的土地上先祖步履蹒跚的历史足迹,是章华大地的青山绿水孕育了我华容李氏先祖的仁德与智慧。现存老谱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华容李氏先辈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浓浓情愫。今天我华容李氏14个支族联宗合族,向世人昭示着我李氏家族的发展与壮大、繁荣与昌盛!
据县卫计委统计,全县有李姓男28778人、女28196人,合计56974人,为县内第二大姓。陇西堂华容李氏联宗合族的14个支族:桥头、归本、百官、铜溪庙、高李、南山、五里牌、龙门、时家圻、塔市驿、益阳、监利、长湘、章华,上谱人数合计46483人,其中男丁19598人、女士11569人、配偶15316人。早期迁入的支族大多卜居于我县东、南、中、西部的高爽之地,如聚居于东山的有桥头、归本、百官、铜溪庙、高李、塔市驿支族;聚居于南山的有南山支族;聚居于中西部的有五里牌、龙门、时家圻支族。清末、民国初迁入县内的支族,如益阳、监利、长湘、章华等支族,大多聚居于西南部肥沃广袤的洞庭湖平原。
各支族堂号一部分以祖祠所在地命名,如桥头、南山、五里牌、时家圻、塔市驿、章华支族。一部分以意命名。如,归本支族是以万物“回归本源即桥头”为义项而定;百官支族从宋、元、明仕途科第中曾有97位进士并入仕为官故谓;铜溪庙支族的先祖之名“铜溪”;高李因居三李姓宗祠最高处故名;龙门支族以“登龙门”典故定名。一部分以迁出地祖祠所在地敬称,如益阳、监利、长湘支族。
根据各支族老谱记载,华容李氏14个支族迁入县内的时间先后有别。桥头支族《源流考》记载:唐贞观年间(627~649)有自号“江湖散人”隐居我县石龙山即仙鹅寺者为其祖先。2002年在石龙山发现其先祖伯高(1129~1258)公及其《墓志铭》。《铭》文记载伯高公岳阳人士,从平江迁入县内石龙冲,有子南英。老谱亦载先祖显达者有南英,还载二世祖正伯公生于元大德八年(1304),元至顺进士,任云南廉访使,元末谢士归里,复迁东山镇仙鹅寺,并于港中立桥(为市级保护文物),始称桥头李氏。今上谱男女丁及其配偶共7000余人。
归本支族一世祖天福、天宾、天贵三公是桥头支族第八代孙。大约于明中叶天福公携同远房兄弟天宾、天贵二公离开石龙山桥头支族,迁往今石首市桃花山镇王李厂村立族建祠,冠名“归本堂”。至今该支族老谱上和族亲家神上多以“桥头李氏”冠堂名,共有族丁及其配偶13000多人,多分布于石、华两地,其中祖籍及居住在县内的这次合入华容李氏的上谱男女丁及其配偶近3000人。今分迁南县九都山、石首市调关镇北垭口和洪山头、塔市驿、插旗官山等地。随着人丁增加,又分别迁往县内其他地方。
百官支族一世祖仁用公生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原籍今山东省昌邑县八角井,宝庆三年(1226),因年轻时贤才超群,被朝廷招募入仕,派往湖北荆州府总管财赋。公遂落籍于石首市东岳山之麓八仙洞旁,建祠于高基庙刘田岗。最初堂号为“大兴堂”,亦称“大仙堂”。因宋、元、明有97人为朝廷命官,至明朝即更名为“百官堂”。后迁华邑,族亲又陆续另立分祠“金牛堰”、“白竹寺”、“麻李港”,共六份37支。今上谱男女丁及其配偶近6000人。
铜溪庙支族原籍江西丰城县湖茫村,与高李支族一脉相承。江西始祖胜公,生于唐代。六世祖隆四公从湖茫村迁临湘县王禾里(今桃林镇)。今该支族谱载:一世祖潮仪公,字文贵,任临湘县学谕。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迁巴陵府城东七都分水坳(今岳阳市梅溪桥一带)。其后裔于永乐七年(1409)迁居县内倒马岩(桃花山下纸棚湾),传至五世芳(1461~1531)公,字铜溪,因屡立战功,授岳州卫指挥同知,诰封怀远将军。原宗祠建于廖家湾,后迁庙山嘴。清雍正十年(1732)再迁于昂头山东麓院子屋场,并另建铜溪庙。今上谱男女丁及其配偶共7000余人。
高李支族一世祖权正,字守中(江西称正传,字公授),同样来自江西丰城市段潭乡(原名正信乡)湖茫村,与铜溪庙支族同属一脉。迁华始祖功盛、功谦、功达、功元长子全丰及其眷属,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迁居县城南门。权正之六代孙启信于嘉靖(1526~1530)任本县县令,公素慕本地人杰地灵,又见有很多族亲在本地居住,亦生留意。退休后他便将江西丰城部分族亲迁到县内定居。第一次(1753)建祠于县城内状元街,名章华李氏宗祠;第二次(1888)建祠于墨山烟墩村高庙之下。今上谱男女丁及其配偶4000余人。
南山支族一世祖明远公,字臣汤,自南宋咸淳元年(1265)因避战祸,从我省醴陵市板杉乡流碧桥村东通铺(当地称东冲铺)迁县内终南山夏家庙落籍,创业李城台、长圻咀、李家垱三所基产。至今已传至第29世。始居禹山镇南竹村,后分迁南县九都山,县内洪山头、塔市驿、黄湖山、插旗,石首市调关镇北垭口;还有一部分族亲迁往监利县上车湾、朱河,石首市高基庙,南县华阁,君山区等地。传至五世另有一支迁县城北五里牌(今胜峰乡境内)另立派语,修祖庙,称五里牌支族。今上谱男女丁及其配偶近4000人。
五里牌支族一世祖安邦、安国公,原与南山支族同为一源,南宋末南亭公与南山支族分立,迁至五里牌(今李家湖北,原胜峰乡十里铺村境内)自立派语,另建宗祠,至今已传27世。今上谱男女丁及其配偶近5000人。
龙门支族系汉膺公之后裔。一世祖迪中公,原籍江西南昌府新建县。迪中公遭明末清人南进战乱之难,客游江湖居无定所,至清顺治十年(1653)前后,留居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咀镇之南岭。康熙四十九年(1710)迪中公第四子二世祖仁吉公,字碧崖,迁居县城南蔡家垸落籍。今上谱男女丁及其配偶近2000人。
时家圻支族一世祖初公(字华田,名德卿)原籍江西南安府南康县(今赣州市)。明永乐二年(1404)迁华,定居县内时家圻,即今鲇鱼须镇时新村,在县内定居至今已有600多年。后人建祠于时家圻。今上谱男女族丁及其配偶近1000人。
塔市驿支族远源西平,一世祖自和公,字太极,明朝初期从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谷村迁入湖北省荆门州应山县安东乡羔观村长王垱。其后裔于明天顺元年(1457)迁居石首市滑家垱镇桐梓岗。明嘉靖年间碧公,字拭甫,迁居县内塔市驿,并在此建祠,多次续谱。之后有部分族亲从塔市驿迁往湖北省监利县大垸管理区和嘉鱼县六溪口等地定居。今上谱男女族丁及其配偶近2000人。
益阳支族由益阳七公祠、湘阴县荆塘围、江苏、益阳待郎桥等多个支系组成。七公祠李氏于清嘉庆五年(1800),集益阳当地各支系合族,统一派名,整合成智、仁、圣、义、忠、和、孝七公房,并筹银建祠,始称七公祠,合修谱牒,尊拜上述七公为各房一世祖。七房中有圣、义、和、孝四房后裔,从清末至民国期间陆续迁入县内。西平荆塘围、长沙望城房两支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迁入县内新河、治河渡等地。江苏泰兴房光远公于1942年从江苏经长沙就职于省水利厅,后退休居于原新洲乡新南村。待郎桥房迁华始祖为运鄂公,于1925年迁新河乡双湖村。今上谱男女族丁及其配偶共3000余人。
监利支族大多原籍江西省湖茫村,后几经转徙卜居于湖北省监利县。监利李姓已联合成荆南李氏。因监利县在唐武德四年前亦属我县管辖范围,且监利县与我县仅一江之隔,大量族亲迁居我县。合入该支族的有监利县毛李华、尺八、五花台、小河(荆南祠)、红花垸、汪桥、赤壁、朱河、潘坝房等九个支系。今上谱男女族丁及其配偶共1400余人。
长湘支族由以长沙为中心的我省内其它地方迁入的李氏族亲组成。清末和民国年代,迁入我县的先后有望城县陶陶麟角塘、陶陶新康、望城乌山、望城铜官、望城乔口、宁乡东城、宁乡泉塘、韶山广佐、新邵树本等九个支系,其大部分族亲卜居于新建、梅田湖、操军、新河、幸福、注滋口、景港等地。今上谱男女族丁及其配偶共2000余人。
章华支族由澧县、天门、湘阴、天门蒿台多支系组成。澧县支系一世祖一概公,迁华祖国恒公。干驿支系一世祖思旻、思孝公,迁华祖十五世昌来公。湘阴支迁华人是岳生公。天门蒿台支系近源江西吉安,明洪武二年(1369)必富公由荆州竟陵(今天门)迁蒿台,迁华祖士斌公。今上谱男女族丁及其配偶近500人。
上述各支族,虽然派出各源,但终为一本。早在1948年身为县府官员的拔青公首启全县联宗合族之程序但未果。改革开放后,县人大原主任世钧公又倡全县合为一族无终。2013年初,碧炎诸公再举合族大旗。全县14个支族在自愿的前提下,把祖祠、祖籍、祖坟在县内的所属陇西堂的族亲合为华容李氏,续谱系派,始成一族。2016年底,总谱先竣,新祠址选定,华容李氏基金会正含苞待放。
春阳、振炎撰于乙未孟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