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__序言篇__章华支族序......................123

华容李氏章华支族由湖北天门、天门蒿台和澧县、湘阴四房组成。四房祖辈均是清末、民国初乱世年代迁徙华容。我是天门房第21世孙。成谱之际,族人们嘱我写序,实感才疏学浅、力不从心,无从下笔。最近,我从立森叔家借来了90年前修订的老家谱,反复阅读,深深为先祖们创造的辉煌而震憾,也为我们作为陇西后人而自豪。我想将其考证和梳理扼要记下,作为代序也不失一举。这样既告慰先祖,更激励和启迪后辈。

李氏姓出利贞,鼻祖李耳。李耳俗称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著有五千言道德真经流芳百世。章华支族有两房衍脉陇西分庄豫章(今江西)开宗天门,徙居华容,为唐西平王之后裔。西平王名晟字良器,乃我辈之一世祖,生于唐开元十五年(727),卒于贞元九年(793),享年67岁。晟公历任神策先锋、陇西节度使、观察使、行营副元帅,拜中书令,封西平忠武郡王,赠太子太保。史料记载,一世祖晟公雄才伟略、文治武功人望而畏将帅之风、见义能勇听受不疑忠事于君、长于应变,人功神业施于社稷匡时定乱堪称元勋,为一代之贤相,多次受朝廷旌表。唐德宗皇帝御制纪功碑文长近2000字,由皇太子亲书,图像进入凌烟阁,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为西平李氏族谱作序,盛赞世祖功德。此乃史之罕见。

晟公生15十子陇西公名宪字章武,生于唐宝应年(762),卒于唐年(829),享年68岁,为天门房之开宗始祖历任江西观察使、岭南节度使兼大府卿、御史大夫,开疆拓土,屡建功勋,封陇西公。后世子孙散居江西吉水七地。

明洪武年间,陇西公之嫡裔思旻(元朝举人)、思孝(明朝举人)二公由豫章吉安府吉水县迁至湖北天门市汉川白土湖,繁衍生息600余年。思旻、思孝二公为我湖北天门族始祖。据家谱记载,天门择水而居,仁和传承,几百年来,不但形成了崇尚耕读、守信重义、孝悌为先、和睦友善之家风,而且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其间政界贤达、商海精英、文坛先觉彪炳史册彰显门庭。

为缅怀先祖功德,天门族多次祠造谱。六世祖秀公领衔首修族谱11世祖麟郊、伟公重修清中叶德坼、中迁、中福诸公倡议复修,谱稿已缮,因连年大水未。直到民国18年由泽滨、正煊诸公主持得以续修,至今已近90年。日月如梭,时光荏苒族从天门迁至华容,繁衍六代人事更替,不复记载。因此,梳理脉络,正本清源,弘扬家风,激励后人实乃当务之急。适逢华容李氏合族修谱,章华支族积极响应,全参与,在金声楚才、金森、立森、安球公及全体族的艰辛努力下,历时三年谱。此谱脉络清晰、史料翔实、文字简洁、表述自如、难能可贵。多年夙愿今得以实现,实乃欣慰之至。成谱之际,特别感谢总族碧炎、凤鸣、春阳公等诸位热心人士倡议、组织合族修谱,并对支族谱编纂的鼎力支持。

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族谱上清祖宗本源,下绵子孙世系,承上启下,光前裕后。冀本族子孙,牢记祖训,恪尽职守,修身养性,与时俱进,共创辉煌。

                                                        21世孙元球敬撰2014仲秋

   

   

2014年初,我和老伴从广东珠海市回到了久别的县城老家,很多新鲜事儿接二连三传到了我耳里,使我最感兴趣的是陇西堂华容李氏合族续谱之事,这对我这个年近八旬、子孙满堂的老人来说,是盼望已久的大喜事!

在县教育局工作的我堂兄文炳哥的孙子军辉请我参加了华容李氏续谱工作会,看见合族筹委会成员全是过去政界人物,如理事长碧炎公还是和我同一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岳阳市政府原秘书长,春阳公也是我认识的县政府原工作人员,听了他们讲解合族的意义和建立良好家风、家教的设想,这不就是我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吗?于是我不顾年高体弱,立刻投入续谱工作。

接受任务后,感觉最难的一件事是寻根问祖,我虽年近八旬,但并不知道我们这一支族的根在哪里。凭儿时的记忆,仅知道我的祖父是从西方逃难,一担箩筐下华容的。西方只是个大方向,它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于是我到南县、安乡、常德、澧县、津市等地去寻。在侄孙军辉的帮助下,由侄孙诗进自驾私车,陪我跑了500多公里,走访了上述县、市的一百多户李姓宗亲,碰到的老人都说:老谱在文化革命中被破四旧的收去烧了。年轻人说:不知道有家谱。我们一个地方找不到,又去别的地方查访,这家问不到,又去另一家问。就这样坚持不懈地查寻,同宗、同族、同派系的问了几十家,不同族不同派系的也问了几十户,最后终于在澧县梦溪寺镇李家垸的李家村,访问到一个字派长辈,且比我年少十岁的族亲,他又介绍了一个派的晚辈。这个晚辈从楼房顶上取下吊着的被老鼠咬烂的麻袋,让我看到了九册民国4年续修的《李氏家谱》。通过一天的翻阅查找,我终于找到了我祖辈、父辈兄弟的名字,而从我(文派)第14世起,到章、诗、书以下华容一支诸派族丁在旧谱上都没有任何记载。如果找不到家谱,那我和我们的子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再不续谱,我支仍是一盘散沙。所以,这次续谱刻不容缓!华容李氏合族续谱很有必要,非常及时,人心所向。通过续谱建立良好的家教,传承优秀的家风,完全符合党中央关于创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华文明的精神。

寻到了根,问到了祖先的来龙去脉,然后最细致最难做的就是一家一户的世系登录。对已故宗亲的登录,虽有老谱参照,但由于老谱是采用文言文、繁体字表述的,比较深奥难懂,况且也有错、讹误的要纠正。如派字一懋德再五字系字的误印,因为在世系中只有×”,没有一个叫×”的,所以在此次登录中将类似的错误作了更正。

对健在的宗亲登录时,一律登门造册,不管路有多远,不能用车的就步行,在我登录的三个世派的族亲有几百人。他们分布在华容、南县、安乡、岳阳、长沙等地。还有不少在外省、市工作、读书,他们散居在上海、浙江和广东的中山、珠海等城市。对个别无法登门造册的就电话联系。在中山市办企业的李霞、杨立义夫妇也为续谱捐款一万元。我受其感动,也捐款10000元。章东之子诗宏也捐款2000元,并且还用自己跑生意的车为族里免费服务,如到南县浪拔湖乡、县内新建乡等地出车。平时只要族里用车,随喊随到。这是什么力量,这是族情的力量!

本次合族续谱将过去没有往来的宗亲连在一起了,有利于好家风传承。相信通过合族续谱,我们的子孙后代将齐心合力,互相帮助,互相爱护,李氏家族将会越来越兴旺发达,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澧县房14世孙金声

                                      201588

   

   

(一)

尝观古名家巨族,皆有世系相衍。而知谱之为义,重且大也。余先伯讳之桢,字麟郊公,素抱此志,前后两叙未获告竣。不踵其事而行之,上何以对先祖,下何以启后昆乎?《语》曰:“莫为之前,虽美而弗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沆生也晚,不得亲伯父音容。越兹数十年,今读其谱,吾族先人始于何方,分于何地,言之详尽,抑何思挚谆切,惟恐历代宗祖之流传湮没焉,而失其派也。近世子孙之繁衍疏阔焉,而不相亲也。虽我伯叔兄弟堪任其事者不乏人,然或以家务烦冗,未暇亲历各地方。沆敢矢一念之忧,体伯父未竟之绪,草述衷肠,恪遵历来支派,一一序清。是吾宗者,不敢遗漏一人。非吾族者,不敢滥登一人。皆各支昆弟、子侄辈,公同酌议,量出资费,权立写谱,俟各处清齐再行商榷,以为镌刻计。沆非敢曰一木能支大厦,抑亦继续前人,俾谱系有成。庶几,历世先灵快,祖宗之有传,子孙之不紊,疏者亲,而亲者益亲云耳。是为序。

乾隆十一年(1746)岁在丙寅菊月谷旦

12世孙本沆谨识

   

   

谱小引(二)

从来谱之立也,所以联族属、辨名分,而绵绵相承,垂百世于无既也。谱不立而派不竣,则支分代远,必至昭与穆混,穆与昭淆,世系不几紊乎?予先世自鼻祖思公开基以来,肇豫章而营鄂属,播川邑以居南湖,子孙咸相聚处,丘墓亦存于此焉。厥后虽间有东迁西移,而世系终不紊者,所赖先人额以应阳光之世,大昌开广德之派,有以联之耳。迄今历孙辈盖十有三世,先派已渐竣矣。况人又几易,地又几更,生齿繁而星散者众,不无虑焉。为人子孙,敬宗收族之谓何,而顾漠然也耶。孙素怀谱牒,情殷续派,诚以派之。一续询其名,而尊、卑之分终俨乎,其可思齿列黄黑,按其派而长幼之节亦恪乎。其难易甚矣。派之有关于族者,匪轻而谱之,必需乎续派也,明矣。孙重修谱集,因弗辞固陋,更作续派排律镌之于左,俾后世昭穆得以挨次取名,按字定派,世世相传,代代载入,则名正分定。而我李氏诗礼之家、忠义之后,乌得有混淆、无纪、乱其族纲也与!至于代远年久,谱敝派竣,又不能于千百年之上翘首而望,预嘱我身后族中之肖子贤孙曰:汝其殚心竭力,以续予志,以重振家声耳。谨序。

                                            乾隆二十年(1755)岁次乙亥仲冬月之上浣谷旦

   

   

(三)

读两铭之书,父乾母坤,寰壤孰非同气。谱似不必立论,本源之道,支分派别,族氏岂容紊乱?谱正不可不叙也,夫谱何以必叙也哉?叙其名分之尊卑,叙其年齿之长幼,叙其世系之远近,亲疏条分缕晰,秩然不渎矣。乃叙其尊卑,而尊卑以洽叙其长幼,而长幼以爱叙其远近亲疏,而远近亲疏以合恩联义结,蔼然不睽焉。是分之正,所以合之也。此谱之不可不叙也与!予家之世系源流,先伯祖麟郊公叙之,先叔考亦纬公又叙之,似无庸赘矣。时冬,抄兀坐,耐冷山房炉,拥古籍诵,及苏氏《族谱亭叙》与范氏《义田记》。未尝不服苏氏之严、范氏之厚,均为敬宗收族之至矣。而苏氏则以化族为难,范氏之有志未逮者。20年则掩卷太息而恨之。适五房弟鹤暨手携一部至询之,则曰:“此吾家谱牒未及授梓者也。今予欲续谱而付诸梨枣,兄亦盍叙而行之?”予且喜且憾,曰:“弟有此志,弟既叙之,予亦何庸叙?且予拙而贱,亦何能叙详告,以掩卷太息之恨。盖族之有谱,所以联子姓也;而家之有庙,所以妥先灵也;必先灵妥,而后子姓蕃。此事之本末也。予家祖庙未成,恐不当用此齐末之举,取讥于乡邻。”为不应者久之,弟乃强逼之曰:“天下事自本可以及末,亦自末可以得本,且事又何定之有?昔之所难,何必非今之所易。吾族伯叔老成,群季俊秀者甚伙,倘谱牒付梓告成。凡我同宗众心协合,安知不作庙?翼翼化族以德,联族以恩,谁谓古今人不相及乎?将见合族间秩然不渎,蔼然不睽。支虽分,派虽别,而本源之地则益厚矣。先贤以孝弟为行仁,义忠信先,推之两铭之理,亦在其中矣。”予甚韪之,爰书数言以附其后

                乾隆二十年(1755)岁在乙亥仲冬月之中浣

                                                                  13世孙大建识

   

   

(四)

粤考李氏之宗派,世远年湮,不能全知,秀所稔知者,仅高曾祖而已。今细心查访,始知鼻祖大弼公自汉川奋迹,初居竟陵东湖堤。老人仓复徙于蒲西四龙河边,遥忆其时,其殆插草为标,与迄今衍有六代。支分派别,恐后罔知本源,秀以雕虫小技,不揣固陋,序一草谱,庶宗支不失,而孝弟成风,人伦不废,而尊卑常存。上而先人,发派源流,安享韭麦之祭;下而子孙,培植伦常,得展仁孝之思。人怀亲长,族鲜忤风,则草谱自远绍乎血谱。谨序。

                                                      雍正十二年(1734)甲寅春月上浣谷旦

                                                         13世孙住应城大秀之秀氏敬撰

   

   

续造族谱小引(五)

谱之续也,所以联宗族,序昭穆,别尊卑,辨亲疏,俾后世子孙有条而不紊也。吾祖自江西吉安迁兹以来,克昌厥厚,瓜瓞绵绵。然而时移势易,难免星散异居,所赖远祖之桢公叙之于前,亦纬公叙之于后与,夫大建祖藩公相继而述焉。故流传数百余载,支分派别,毫无紊乱。但至大昌两派,十未著一,复赖我祖麟公与堂祖观光公费精劳神,逐一搜罗补之于左,俾将来得以宪章而祖述焉。即今数十余载,丁添名增,谱未一叙,若不力为著述,则支朦缕混,上何以对先祖,下何以启后昆乎?且所藏旧谱年湮代远,每多雕虫篆刻之形,位目睹心伤,耿耿不寐,时与堂弟谦殚心竭力,朝夕抄录,朦者清之,遗者补之,历数月而始成。并编修各房、分、支细谱,使其一目了然。倘后有肖子贤孙善体祖宗未逮之志,纠族捐资,聚金镌刻,庶几,世世永赖,望之!望之!

                                                     道光九年(1829)岁在己丑仲秋月吉旦

                                                                 16世孙广位敬跋

   

   

      (六)

从来尊祖莫大于敬宗,敬宗莫大于收族,收族之道一在祠宇,一在谱牒。祠宇修而后灵爽式凭,祖宗得安息之所。谱牒明,而后支派蕃衍,子孙无疏漏之虞。凡厥二端,皆仁人孝子所宜细心讲求者也。兹睹君家,聚族合谋,兼举罔替,一与对观,抱愧实深,不禁感慨唏嘘,于我心有戚戚焉。尔尝考君祖思旻、思孝公,由豫章吉安府吉水县,迁楚北之汉川白土湖,中间簪缨缙绅,代有闻人。所存墨稿未经校刊,亦属缺典。岁次戊己,诸君踊跃从事,缔造搜辑,兼备无遗,响应之下,众志成城,尽善尽美,无余憾焉。以故入其祠,墙壁坚固,焕然一新。既不侈雕楹刻桷之华,复不重黝垩丹添之饰,惟期左昭右穆,免于风雨之飘摇。读其谱,笔墨精良,秩焉就理,既不苦于代远年湮之遥,复不扭于支分派别之繁。伫见千头百绪,朗如日星所昭著,表里精粗同条共贯,虽诸君矢志不懈之力,而实祖宗在天之灵,默为呵护,岂易事耶?行见门庭登雍睦之风,里党仰和平之象,规模典则,剀切详明,可以训后世孙曾,并可作他姓鉴戒,庶诸君一片苦心,永远流露人间,不负今当,枣梨告竣,合族欢忻鼓舞,予亦不揣固陋,赞颂称扬,谨拜手而为之序。

                                                      民国18岁次己巳孟夏月谷旦

                                                       前清附贡生选举孝廉方正奖给五品衔

                                                       候补知州通家古竟陵闽庄蒋可榕敬撰

   

   

天门蒿台

蒿台(一)

木有本,水有源。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人为万物之精灵,世界之主宰,生于世间,贵不忘本。

吾祖必富公本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谷平村人氏。因祖任荆州刺史,遂安家于荆南之地公安。数传后,富公以乡贡出任竟陵学正。季避乱于湖滨铁炉汊,隐居20年后再迁于蒿台白湖之东,遂为久远之宅。开垦田地,农桑为业。先辈们求生存,觅发展,勤俭创业,繁衍生息,至今600余年。分别定居于天门胡市前台、后台、东湾、西湾、一李、寿李、杨李、吴李、高李、猫李、黄土坡等处。人丁兴旺,俊杰辈出,服务社会,造福自身,至13世祖时,重族谱一次,立“一以承先开万世,人文蔚起继嗣昌;宗支步武光前烈,源远流芳衍庆长”字派,沿用至今。因环境频迁,年湮代远,李氏宗谱遗失殆尽,支谱残存无几。加之邻乡他族修谱纷纷告竣,族中急公好义者忧心如焚,深感责任重大。抢修李氏宗谱,仰祖收族,正本清源,迫在眉睫。且各支自用字派,前晚长幼需比照,越往下传越混乱,正宜急起动手,规范统一字派,上告慰祖先,下贻福后人功德无量,善莫大焉!时逢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香港回归,升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世纪即将更新。族人权衡斟酌多次,决定各支派合谱联修。1997年春,“李氏修谱理事会”由戊金、想照、顺亲、炳元、贤英、大舫、继宗积贵人组成,旋即投入运转。诸长辈克服资金不足、资料不全等困难,千辛万苦只等闲,万水千山亲情牵开拓进取,废寝忘食战酷暑,斗严寒。多方奔走,调查采访,查漏补遗,搜集资料,工作严谨细致,后辈油然生敬。六月中旬,族中德高望重的前辈们集聚五华山,慎重定了“信义为本,品道尚新,才高学富,士杰群英,政永泽厚,时泰邦宁,华夏荣盛,百代恒春”的新派。谱典付梓,天人合一。

往者犹可追,来者当自强。先贤们树立的楷模,矗立在理想的高地。既知从哪里来,应晓到何处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凡我族中成员,不分士农工商,当志存高远,肩负重任。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继承先辈贤良遗风,光大我族优良传统。牢记上无愧列祖列宗,下堪作后辈子孙表率。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幸为族中一员,愿作愚者之虑,呈与族人共勉,权作支谱序文。

                                                    22世孙蔚汉谨撰1997828

   

   

蒿台(二)

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先祖后裔。此乃物所共理,人之常情。据残存手抄资料载:陇西李氏蒿台宗族,乃唐室功臣西平忠武王晟公后裔,因爱其民物风土,遂卜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谷村而居之。历唐、宋,人文蔚起。迨宋末,有鹤田公之子名铽官者,出授荆州刺史,遂居于荆南之公安县。历数传,至必富公,以乡贡出任竟陵学正。元末兵乱,徙家于竟陵东北风火台铁炉汊,隐居不仕,务农20年。洪武二年,再迁蒿台之东,即今四房湾,始插草为标,立册成赋,为后世久远之计,此入邑之始祖。公弟兄四人。荣公居汉阳;华公居蒲城,即今应城;贵公居皂角埠,即今皂市。富公妣魏氏。生子应庶;庚三娘,生子应庚、应时。应时公乏嗣。后应庶、应庚二公分为两支系。应庶公立蒿台支系,应庚公立前台支系,并分立字派,分建祖祠宗庙。后在蒿台建庙,名“蒿台寺”。在四房湾东南之半头湖畔建“李氏宗祠”。蒿台寺的建筑及香火曾与白龙寺归元寺齐名,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颇多,后祠庙均于20世纪初中叶先后拆毁。民间传称的“、七、四房,五、八、幺房,干六水房”原有八个湾村,后只幺房湾分散至八房湾、公议等地居住,现有七个湾村定居至今。水六荷花堤原用“……保、安、康”字派的现有40余人。“保、安、康”与蒿台原用字派中“良、承、忠”等辈,相互亲密无间,对今后共用统一后的新字派,情融意洽。沔阳下闸蕉牌村、绿湾村自“昌”辈祖从水六迁去,至今有80余丁,素与蒿台血脉相连。清道光初,八房湾方栋公携儿带女逃荒至竟陵,迄今已发展为40来户,80余丁,才济财盛,享誉竟陵。

自十世祖希泽公始,启用“希有方正声,昌达嗣显明,贤良承忠绪,美奏锡朝廷”20字派,繁衍迄今,已至25世孙“美”字辈,且户稠丁繁,英贤辈出,相互团结,安居乐业,已成为名闻遐迩的文明宗族。据1997年统计,丁口总数已达1826人,共721户。县局级以上干部44大专以上学历78人,工程师以上职称9人。只因年代久远,环境历变,其后裔因种种原因而徙居异域他乡者,不知凡几。虽嫡系血缘,情属骨肉,亦视若陌人,互不相认。加之氏源谱牒散失殆尽,系序乏载断考,脉络延续不清,原用字派,亦近终结。鉴此,我蒿台族裔对此次合谱联修之倡议,深表赞同,有的带头捐款助资,有的慷慨献出自家珍藏多年的手抄史料,为修谱献出一片诚心。大家一致表示,愿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两个文明建设的范畴内,在废旧立新,增强法纪观念的前提下,致力修好新谱,泽及当代,亦让后世在寻根溯源、明分长幼尊卑方面有载可循,是为厚望。

                                                          21世孙敬撰1997年冬

   

   

澧县房同社李氏续修族谱序

祠以栖祖灵爽,谱以纪祖行实,二者缺一不可。有谱无祠,虽源流未失而享祀无地,何以妥先灵于风雨?有祠无谱,虽祖灵得所栖止,而前无以纪遗踪,后无以联支派,不惟祖宗失考,且秦越宗人矣?其患孰甚!岁甲寅,予同社李氏纠合五支建祠西庄保北,论者以为牵合,而予不谓然。但不知所由合耳,越乙丑予纂修宗谱,备借各族谱牒以为仿效计,闻李氏有江西老谱修自翰林院。克尝读意其所编,必更善,因借及细查。

李氏五支迁澧始祖悉自老谱注明,而后恍然于李氏之建祠,诚收族也。不禁喟然叹曰:谱之不可不修也。如此,徙澧来自江西者不一,每多同姓而各自为族,设使旧有宗谱,安知非多出一源乎?又使李氏无此老谱,安知不与他姓同为分裂乎?则信乎,谱之不可不修也。有如此,但李氏迁澧已200余年于兹矣,支分派别,急宜编序。其间岂无远托异域者?设不再谱,则异域人恐难得所自始。即今老谱中亦有注迁澧而现未得其详者,又岂非来澧不谱之故?然李氏之分而能合者,恃有谱之攸存,合而不致再分者,端赖谱之继起则甚矣。谱之不可不修也。又如此,客岁秋,户首廪庠筠圉先生纠族纂修,以有江西老谱论则为续以来,澧阳合修论则为创,创以成,续其功亦綦艰哉!予于修谱一事已备尝其苦。李氏之谱设以身,处其地,其布置位次,胸中颇有成见。向以李氏一公事赴谱局中观览,虽所见各自不同,而礼以义起,化裁适宜,则上以继往,下以开来,诚善于创以为续者矣。抑又思之,谱之尽善,非第规模已也。谱有定例,一例未遵即不可以言谱。且祠中之昭穆与谱中之派次相当。谱中之派次定,而祠中之昭穆宜随之而妥,得其所故。予虽不才,亦尝先谱后祠,而备极位置,况予尝读李氏老谱中凹头祠一序,有孝、弟、忠、信以奠其基,三纲、五常以培其宇;《诗》、《书》以通其户牖,礼、义、廉、耻以厚其垣墉云云。祠之所关若是,谱竣以发,明其义,今李子积学深邃,存心仁厚,其所为自无不当。行见谱牒颁发,俾子若孙展卷披览,原原委委毫无疵谬,而悉得以考其实序。祠中之昭穆于斯,振一族之纲纪亦于斯。将昔也,祠成。于孝弟忠信等类,既有以奠其基、培其宇、通其牖、厚其垣者。今也谱成,愈有以固之而不替矣。李子不大有造于族也哉?

庠生佩韦鲁得之拜撰

民国2年(癸丑年)重刊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