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湘支族
序
怀揣着长湘支族家谱,我心温暖!
这沉甸甸的家谱,是一幅绵延不断的血脉画廊,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族亲情怀,是一个家族基因的永续蓝图,是一曲盛世中华的家族大合唱,更是长湘支族族亲的精神图腾。
修谱就是各理其源支脉,各续伦常尊卑。三年来,我长湘支族参与华容李氏合族修谱的过程正是追思祖先、贯通族史、联络族亲、继往开来的过程。在陇西堂华容李氏理事会的号召和领导下,在总族编辑人员的指导下,我支族十多名参与修谱的族亲召开了十多次联络会议——定方案、分细则、明责任、督进度,会后大家一起齐心协力、一点一滴地工作——联络、上门、造册、核对,可谓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终成此卷。这其中发生了很多很多令人钦佩、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如,支族谱主编我父亲业恒公,自修谱之始,全身心地投入,忘记了自己75岁的高龄,为摸清陶陶麟角塘房和陶陶新康房的情况,独自一人三访望城,终于寻到了老谱,又动手将老谱相关内容一一手抄下来;再至长沙,自费摆酒三桌宴请族亲,彻底摸清情况;到君山区、南县、原大通湖农场若干次,更是跑遍了全县的旮旮角角。他曾激动地对总谱编辑室的族亲讲:“没有华容李氏本次合族修谱,我就不会有这样好的精神状态,华容李氏一合谱,我的积极性就上来了。”支族谱常务副主编洪安公为支族卷的实际编撰者,日理县委党校公务,晚上和休息天负本支族世系、源流考和简介等编写任务,任劳任怨,不计报酬。韶山支系(房)的爱民公,为了弄清韶山李氏本源及迁入我县的情况,自费五上韶山寻访族亲,他的诚意深深地感动了韶山的族人,在伟人毛泽东的私塾老师、族人漱清公的孙子德铭公的热情帮助下,最终找到了119年前韶山李氏老谱,终于使续谱有了依据。宁乡东城房的震林公,为了核准族亲世系,跑长沙、宁乡、湘乡,又奔波到浙江杭州,再转至江苏镇江、扬州、苏州,十多个日日夜夜,跑村入户,走街穿巷,不漏一处,尽管路途遥远,他始终带着欢愉兴奋的族亲情意,而没有半点疲倦苦累之怨言。还有劲松、祖南、四军、可山、建平、乐发、再田、建华公等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次修谱过程中,支族族亲慷慨捐资支持修谱,其中皞丹公一家捐资6万元,祖南公一家捐4万元,建兵公捐4万元。上述人员都是本支族修谱的功臣,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功德。
长湘支族从长沙、望城、宁乡、湘乡、新绍、韶山等迁入我县的李氏族亲组成,迁入时间大多在清末和民国年代,他们是陶陶(麟角塘、新康两房)、望城乌山、望城铜官、望城乔口、宁乡东城、宁乡泉塘、韶山广佐、新邵树本各房等支系,现各支系改称房,其中大部分族亲卜居于梅田湖、操军、新河、插旗、注滋口、北景港等乡镇。今上谱男、女丁和配偶共有2000余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地告诫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推动者。长湘支族族亲都是百余年来移民或移民的子孙。敢于移居、移业者,都是有胆识、敢担当、能创业、有作为的“敢吃螃蟹者”,移民群体孕育了开放、实干、创新、忍耐的移民文化。美国是一个完整的移民国家,成就了一个高度发达、活力四射的国度。我县是一个现代版的移民大县,成就了一个开放包容、争先创优的华容。在洞庭湖这块水美土肥之地,长湘支族族亲生生不息、和乐向上、耕耘不止。他们之间有中共党员157人、处级以上干部7人、高级职称5人、研究生13人、博士后1人、千万资产商企人士20余人。其中有带领家族致富的建兵公、“钢丝大王”之称的祖南公、两次参加国庆大典的伦麒公、恒兴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皞丹公、岳阳市正中绞扣钢丝厂厂长李斌公、岳阳市水上乐园总经理李翱公等等。还有许多的族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扎实奋进、默默奉献,做出了各自优异的成绩。正是各位族亲的努力,成就了这个群体长兴的事业、无悔的人生!
泱泱中华,李氏为第一姓氏,根深叶茂,繁而不杂。人世间纯朴的情谊莫过于宗族亲情,她不会因权力、金钱、世俗而改变。这种情谊是血脉的自然流动和无限延伸,任凭岁月流失,依然牢固绵长。族谱是一根看得见的线,她把李氏族亲犹如珍珠串联起来,共同构筑家族出彩的中国梦;族谱又是一根看不见的线,让我们心心相连、休戚与共、共享时代发展进步的尊荣;族谱是让我们老祖宗的牌位前香火不断、促进亲情永存的凝聚剂;族谱是教化子孙后代共同致富兴业、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族谱是挖掘、弘扬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文化。因此,族谱对于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可让我们的子孙、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幸福源远流长、万年永固。
斯如是,则修谱之意义大也、厚也、久也!
裔孙皞丹、洪安撰于乙未年孟冬
陶陶(麟角塘、新康)房
清康熙谱序(一)
谱所以叙源流、序昭穆,不独持名教之大方,昭前代之伟烈已也。盖尊祖以明亲亲之仁,收族以明长长之义。谱綦钜典也哉。我李氏系出陇西,始于庭坚。循本逮末,代有闻人。远而推之,难更仆数。近而考之,则有千户职肇衡公,由江右吉安府庐陵县始迁善邑陶埠迹。生治燮、治圭二公。圭公无传。燮公授读省垣家马棚街,今名碧湘街。旧谱、旧牒可据也。传至三派,其冢嗣纲公,复迁善邑黑石铺。次嗣常公徙居长邑、新康都。三子伦公,亦失传。天涯各隔,曷由萃祖宗于一堂,虽子孙蕃庶,散佚堪悲。徒知各以本地、本支之祖为祖。而不知远代之祖焉。非惟不知远代之祖,且并此近代之祖亦忘之焉。然远代之祖即堕渺茫,近代之祖,岂容或诬兹?第由元而明,我祖若宗,自纲、常分支以来,历年已久。派衍支繁,久欲鸠族修明。奈里居涣散,骤难集成。虽有旧牒,仅悉始迁。核其分支,不无阙略。采访遗稿,谨叙本支。幸诸父、昆弟、子侄辈,合志同心,努力蒇事。直从始祖以及我支之生、配、卒、葬,靡不校仇参考,具见有条有理,灿若日星。抑惟望后之肖子贤孙,续修纂辑,汇为全牒。庶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而后亲亲、长长之恩谊以笃云。
十世思实
清乾隆谱序(二)
粤稽古帝王世表,必推其所自出。诸侯王年五世而一提纲。此汉司马迁传记法也。后宋儒欧阳永叔暨苏明允两族,仿此遗意以勒成家乘。而谱斯著,是谱之由来旧矣。生其后者,可弗踵而行之,以笃恩谊传久远乎。我族系出陇西。庭坚之后,世为虞、夏、殷理官。厥后子姓绵延,迁徙流寓,或山川间之,或时势阻之,未获与各属叙宗谊,通谱系,诚有如昔人所云:“宗盟落落似晨星者矣。”然而上自受姓之始,历传至元,我初祖肇衡公以千户职,起居善邑陶埠迹。公之长子治燮,次子治圭,圭公无传。燮公家省垣而生纲、常、伦三公。伦公亦失传。纲、常两公则徙居表善。两属继继绳绳,年代久远。业已各修支谱,各置祀产,各奉本地、本支之祖为祖焉。顾我房、分、支之祖则为纲公,子姓繁衍,播迁不一。或仍居善,或徙于湘,或徙于长之明道都者,皆纲公之苗裔也。源源本本,旧谱昭然,而别派分支,不无缺略。此岂仁人孝子所忍为欤?抑时事之变迁,无如何耳?纵欲旁求,难于确实。即能远引,不免近诬。只得暂叙本支,详加考核,循源达流,不敢以本宗之疏远而弃之荆棘也;不敢以同姓之声华而引为萼丛也;不敢以虚文涂泽而饰忠孝、廉节之名也;不敢以疑似仿佛而靳考核参详之力也。斯则萃、涣、联、睽,若纲在纲,有条不紊。要皆昆弟、子侄辈,俱有成劳,其襄斯举。不揣固陋,聊揭数言于简端。所以敬宗者在此,所以收族者亦在此也。是为序。
13世正国,14世大动、大年文
清乾隆谱序(三)
盖闻山脉始于昆仑,水源总于星宿。其脉络有由,渊源有自。观于山者,知人有祖而长存也;观于水者,知人有宗而长远也。我陇西李氏,始自庭坚。虞、夏、商、周而后,公子公姓之仁贤众矣,为乡为相之品诣多矣。不有若昆仑为高山之祖,星宿为流水之宗也乎?厥后编年积月,世远人湮。传至元季,肇衡公,字权量,由江右来南楚,隶籍善邑,乃吾族初迁祖也。至三传其冢、孙、重三公,由马棚街(今名碧湘街)迁黑石铺,相沿已久。虽有旧谱,理宜续修。楚遂体诸父志,不惮勤劳,从源溯流,互相厘订。层层叠叠,如志山之有经;井井源源,若治水之有注者。何其纷然不紊,秩然可考也。后之捧册稽查,知卷之有自;纂修继述,明昭穆之由分。庶前有垂而后有溯,有源而生有籍也。恍若乎土壤不让以成岱泰之高;细流不拒以成河海之深。夫然后开卷了然,知某山、某水,吾先人之遗迹所出也;某派、某房,吾先人之血脉所通也。举凡尊尊而亲亲,敬宗而收族,则脉理可稽,源流可绎。后之继起者,当思山统于祖、水汇于宗之义,重谱籍而敦本源焉。是为序。
15世光楚玉
清道光谱序(四)
伊古以来,人生上承宗祖,下庇子孙,以流传于千百世。则莫若敬宗收族,以序一本之亲。按我李氏,系出陇西,庭坚后裔,世为虞、夏、殷理官。姓以官纪,周之利贞,避纣于苦县,居李树下,伯阳其祖也。历代以来,英才俊彦,散居宇内者,何胜摄笔。元季权量公,讳肇衡,由豫章吉安府庐陵县来南楚任千户职。卜居善邑陶埠迹,乃吾族始迁祖也。生子二:长治燮,次治圭。圭公无传。燮公授读者,垣家马棚街,盖今碧湘街也。燮公生纲、常、伦三公。伦亦失传。于时,纲公徙善之黑石铺;常公徙长沙新康都。明季两公后裔纂修家乘,继遭兵燹,仅存残牒,未见全书。康熙、乾隆年间,子姓云礽,得按旧牒先后,各成支谱,非不详也。迄今多历年所,自长善而散处潭、宁及湖北嘉鱼等处者,皆渊源一脉耳。则我两支得不汲汲孜孜以续修为急务哉?道光二十年(1840)春、合族踊跃从公,互相校仇。经四寒暑始克,付诸剞劂。庶几上继前徽,下启后嗣,层层如纪山之有经,源源若志水之有注焉。至数十年后,增修不懈,以绵后世,不忝前人,尤愿与族之人共勉之。
阖族裔孙
清道光旧谱序(唐鉴)(五)
谱牒之兴,所以明一本之亲,而示昭穆之序也。虽欧、苏二家序法各异。而木本水源之思,敬宗收族之意,皆于是乎见矣。谨按李氏系出皋陶,代有伟人。自宋以来,名贤迭出,文章政事,卓然可观。元季千户职肇衡公,由豫章迁居湖南善邑之黑石铺陶埠迹,多历年所,至于熙朝,人文蔚起。族姓繁多,兹续修谱牒。余在都中,邮寄谱稿余,弁以数言。嗟呼,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宗族之有谱,上以明渊源之自;下以著瓜瓞之绵。昔李文贞公有言曰:“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则天下无不睦之宗族;以天地之心为心,则天下无不爱之民。”物明乎此者,可以推而放诸东西而准;推而放诸南北而准矣。陇西李氏谱系既成,雍睦益著,所以明先志而承祖德,敦族谊而诏来兹者,至无穷也。是为序。
清道光谱序(六)
粤稽陶唐,首亲九族。姬周始重本支。古帝王玉食万方,尚肇修夫人纪。而况士庶之家能不以敦本为急务哉?溯吾先氏,系出陇西。始迁祖权量公自豫章吉安府庐陵县来楚南,任千户职,卜居长郡善邑黑石铺陶埠迹。厥后帝公徙居长、宁两邑,星分棋布,派衍支繁。虽旧牒历历可稽,而日久难免紊乱。其间居址睽隔,近或数十里,远或数百里。猝然相遇,有通姓名而见疑。偶尔猜嫌,竞争讼而不顾。谓何而续修之举,吾安能不为之惕惕也?道光二年(1822),族长质亭、衡斋、庾园倡修族谱,因事旁午,未果。越庚子命嵘董其事,任重责大,独力难支,因与族从世顺、笃齐、直成等熟计,族人咸曰:“妙哉”。于是探源溯委,搜辑旁求,迄癸卯冬,全帙告竣。今而后尊祖敬宗之愿遂,春露、秋霜之念酬。虽山河偶隔,何异桑梓之乡?遐迩殊方,无异一体相视,岂比依附强宗、攀援著姓者,其流弊可深道哉?故其采访必周,稽必实,仇校必详,自始至末,靡不判然。洋洋乎,不啻聚我祖若宗如一堂,萃我子若孙如一室。吁!自斯续谱告成之后,当思上念宗祖,克绍前徽;下冀子孙,恢宏先绪。庶几世泽引延而宗风于焉,弗坠矣。
14派大伦、15派光嵘
清光绪旧谱叙(七)
昔人谓苏氏之谱,有感而作;欧阳之谱,有激而成。而吾宗之谱,何独有所感激而犹迟迟不续乎?特其所感激者,非徒虚文寄慨已也。盖实事之卓有可据者耳。我始迁祖元千户权量公、二世祖明庠生克和公墓在善治之西。牛头大岭狮子峰对峙为陶埠迹,吾宗发地也。自元迄今阅500年,子姓岁时展省,世世牲牢不绝。光绪初,族众鸠金谋市庐于墓,迁延不就。岁乙未突遭墓地之仇,以伪券盗踞其地,乃不能不有感于心而激,而为不平则鸣之举也。出有明印契、道光图谱,质之公庭,邑侯王据之以折狱,仇自折服。颁判案于吾宗,有契谱凿凿可凭之断。使无斯谱,其能保斯墓而不为之汩没耶?呜乎,吾宗之所为,感激而不容一日已于心者。其在斯乎!是年冬,两大房众谋续宗谱,循旧例参定而补葺,越岁脱稿。上自祖祢,下逮云礽。生、迁、卒、葬、年、寿、系、代,书载详明。墓则图之,祠则志之,非我族类者锄之,显干名分者削之。丁酉春,初登剞劂。三阅月,谱成。晋东阿侯尝曰:“三世不修谱而为小人族。”吾宗有见于此。而惕然有所感谢于心者,非以数百年之祖墓,赖斯谱以存之哉。彼昔之谓老泉、永叔,以感激而成谱者,犹是吾侪今日之心也。来叶君子,奉斯谱而传之无穷。其亦今日感激之心也,则幸甚矣!是为序。
阖族谨撰
清光绪谱序(八)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吾族合修宗谱。额以30年一续,乃迟至五十有五年而未得一续者,何也?谱之所重,岂独编世系、录生化已哉?祖祠、祖墓、其最重者也。而创之难,守之苦,势将百倍于谱。而必先谱而为之,而谱乃得以续。人之心,天之理,国之制,俱有不容已者。此吾侪于我两房,祠列祖墓,所有深有惩于前,而不能不重有望于后也。东房祠成于癸卯,续谱之前,西房祠久缺如。光绪初,元宪、章经、邦有、明诸、先正倡房下裔出金帛,鸠工庇材,越岁祠落成。罄3000缗有奇,阅世余20,阅年逾500,人情腾跃,喜见祖祠,上其事于官。凡有切于祠者,颁定制。呜乎,创綦难哉。而先正诸公之心犹未有艾也。遗命祖墓所在,谨守之。癸未冬,集支胤复支祖墓地,表以石。既而获有明印券于残牒中,谋诸两房族姓,大为修复善治狮子峰祖墓之举,召棠、莘农毅然任之。族之人皆勇于赴义。而其墓突为违法之徒以伪券盗。呜乎,祖墓之难守至斯极也。其忍言之耶,而若辈盗之,忍亦甚矣。人心如此,其忍安有所谓天理者?国之制,其遂隳耶,展省之,顷痛心堕睫,无所控告,乃迫而鸣之。有司王桐轩明府听断:果决六阅月,狱成。吾族持堂谳归。彼墓地之仇,其财、其力、其狡,比比者亦贴耳。畏吾宗耶!畏国制也!充其所畏!以奉天理,正人心。必于世教大有系也,独吾宗也乎。昔紫阳祖墓之在官坑者,贤士大夫往往特拜之,修治之。欧阳氏之泷冈阡,方崧卿以钱十万修其门与墙。彭世昌创其祠,里之至陈氏,又再新之,而吾侪祖墓已不及此。迨夫人盗之,而始争之,争之而后复之。所以守之于数百年之久者,亦甚苦矣!嗟呼,固吾侪今日子孙之不肖也。子孙不肖,而祖祠之未创者,勉为创之;祖墓之不守者,勉为守之。而宗谱之续急急九。吾族处瘠土,无逾中人。而之数事者,相距不十年,动用巨款,群乐输将。人心固也,天理循也,国制彰也,安得不深有惩于前,而重有望于后也哉?谱成,书此意以为之序。
赞曰:繄维家乘,图录煌煌。名分严谨,体例昭彰。讴厥族类,固乃宗祊。颂铭寝庙,阡表泷冈。探源吴越,演派潇湘。景胄蝉嫣,支庶蕃昌。考典稽籍,文赡事详。鸿裁彪炳,麟笔铿锵。国史之遗,邑志有光。信今传后,奕叶流芳。
清光绪西房裔孙谨序并赞
五修谱序(九)
《尚书》尧典以亲九族,周礼小宗伯掌三族。族之名义由来尚矣,然无所谓谱也。洎唐时,令狐德茶奉诏,辑天下茂族,合913姓,1650余家,而分之为谱。一姓之中,第贤而显忠隽而有才望者,著于篇。他不之及。殆《史记》所称“世家”,孟子所谓“世臣”,名曰:“世族”。谱而非宗谱也。宗谱之兴,昉于宋欧阳氏与苏氏。凡一姓九宗,不论智、愚、贤、不肖,皆予以纂。系、支、派、分衍,本末灿然。苏子曰:“吾观于谱而孝子之心油然以生。”又曰:“吾相与视若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则一人之身也,是宗谱云者,揆之仁孝姻睦之旨,其义不大矣哉。”我陶陶堂李氏谱牒,在有清时,创修于康熙元年(1662),再修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续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四续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迄今屈指又40年。户口日增,居处星散。其间或生、或娶、或徙、或没、或葬,若不赓连编续,几何不如苏子所云:“一人之身若途人视之耶?”兹者族谱五续计历年已650余载,传世已20余代矣。所幸族之人不辞怨,不避艰辛,秉仁孝姻睦之旨,矢慎矢勤,一心一德。两年以来,次第蒇事,讵敢曰世系与垂丝之所贯,如水源木本之脉络分疏也;图志与墓地之详明,如日月星辰之次森列也;规训与条例之整饬,如高山广谷之蔚然深秀也。只冀后之人孜族谱之齿录、世系,则悉子姓万殊原为一本,而生雍睦之心。稽族谱之碑志、坟墓,则痛祖宗淹没泉下,而生哀感之心。见族中有材质秀隽者,则爱慕之;有忠义节烈者,则敬仰之;有老弱贫苦无告者,则哀矜而周恤之。进而保公产,肃烝尝,继绝世,饬纪纲,正名分,谋建树。入为孝子贤孙,出为仁人志士。小之为我宗族光宠大之,大之使我民族复兴。斯言也,斯志也,愿与族之伯兄、季弟、幼子、童孙共勉之。是为序。
阖族嗣孙谨志
17派孙文炳(字畏钦)敬撰并书
民国26年孟夏月中浣谷旦
新 邵 树 本 房
念三公房合修通谱原序(一)
癸卯之春,吾邑李氏合修谱牒,主修者各叙其房之原委,粤稽我房始迁发祥之祖,自江西而隶楚南者仲璋公,继迁开派之祖,由安、邵而居新邑者,厥惟念三公。念三公者,仲璋公之孙,季八郎之第三子,而我千八郎、辰郎二公之所自出也。千八郎公又我蕡、楚二公所自出也。辰郎公又我颜公所自出,皆琪公派裔也。自宋及清,世传二十,以下新立班次,归于划一,因述其原委如此。行见别支派而知亲疏,远近之交,正齿序而识尊卑、上下之分,家庭笃彝伦之爱,族党昭雍睦之风,世系本支,靡有不竭,行述生、殁,罔有不详,则所以尊祖、敬宗而收族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是为序。
清咸丰元年(1851)季秋月
嗣孙周才率侄继蔚撰
念三公房总序(二)
癸卯冬,荫南先生于邑城西关宗祠,主修谱头,明统宗也。今咸丰元年(1851)夏,念三公子孙续修世系,别支派也。盖源不清,何以知万殊归一本?流不晰,何以知一本散为万殊?昔范文正公有言曰:“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而自祖宗视之,则均是一体,奈何以一体而竟视若途人也哉?”我仲璋公,于宋熙宁五年(1072)春,偕兄弟,携子侄,由豫章太和徙楚南。至孙念三公迁邵邑田心。原配彭氏,生三子:长千一、次千六、三千八。次配刘氏,生七子:丙一、丙五、丙九、晚郎、九郎、辰郎、十郎。第三子千八公徙新邑李家坊,生四子:长、次未详,三曰蕡,四曰楚。蕡仍旧居,楚迁磨石。第九子辰郎公,生子曰颜,徙时竹长塘。此十房中二房支派所由分,即三房居址所由别也。想仲璋公以上,为卿、为相,勋业著于旗常。仲璋以下,遽衍遽繁,云礽绵于一奕,析之为三大房,约之为两大干,而归根于一大宗。庶昭穆别,亲疏明,长幼序,蔼然有恩以相亲,秩然有礼以相接,家敦礼让,人尚淳良,而我祖在天之灵,亦庶几其少慰焉耳!
清咸丰元年(1851)季秋月
惇任(字惟贤)睦姻氏敬撰
兴铭公房序(三)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乎天者敬天,本乎祖者尊祖。此欧、苏二公因本而谱作焉。谱所以晰源流,别支派,为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者也。
我铭公系仲璋公七世孙,克富公长子也。其弟瑁、琦二公各房谱序详明,无烦赘述。铭公七传:元赋、元华、元泗、元共四公出焉。长、次无传,而元泗公子春耀公又子五:芍、菊、苹、藻、萄五大房。长、次同居下边老屋、新屋,三徙岭背后,四居对门新屋(校边),五迁茶斗冲。固见葛绵而椒衍矣。至若元共公生四子曰:春秀、春实、春滋、春嫩。次、三、四,世远年湮,难于稽考。惟春秀公生子日繁,绵延世泽。徙湘邑白石塘者(现称白田区沙田乡东胜村),有先载公后裔,居虎寨徐家坳者,有先嶙公后裔在焉(现无传)。其余往外者,欲核其详,只闻其略,姑阙疑焉,以俟后之考注而己。
余叙公房世系,既源远而流长,亦支分两派别。行见各尊其祖者,而共尊其祖;各尊近代之祖者,而共尊远代之祖。尊祖则本固,数百年以前之祖功宗德,其培植愈深;数百年以后之燕翼云礽,其发皇无既。尤望后之览斯谱者,肃然而尊祖之念生,油然而敦本之意笃。是则余之所深幸也夫。
清咸丰元年(1851)季秋月
兴铭公房嗣孙观美敬撰
(1992年11月刊于《四修族谱》)
廷物公房序(四)
岁辛亥,阖族续修家乘。主修者各叙其房之原委。粤稽我族由江右而隶楚南,自安、邵而籍新邑者,已于念三公、克富公诸房序中言之,缕析条分矣。第自富公而下,支分派别。应斌公为吾一房之祖。五传至廷物公,字映峰,号妙霆,系坛山一垣之祖也。其间远近亲疏之别已详言之。铭、瑁、琦三公,富公所自出也。铭公为下边之祖,琦公居铁铺里(现无传)。斌、璁、贞、宗四公,又瑁公所自出也。宗、贞二公无传。璁公为山塘冲之祖。斌公子二:志汉、志洗。汉公世系未详。洗公子三:曰荣、柏、兰。荣公后裔,迁徙者甚繁,莫识其所止。柏公后裔,近居者魁溪水牛冲。世中、泽厚父子无传。
成爵、成旺公兰公之嗣也,旺亦未详。爵公子四:全、物、监、豹。监、豹二公当时有无后嗣,先人忽于记载,今亦无所考焉。全公之后,接踵离乡转迁,就近者则有小南村、申家塘,世其公子孙在焉。我祖廷物公生子四:禄、祚、裕、昆。昆公既已无传。裕公之后至泽公,字光明者,亦无所出。禄公子二:春首、春萃。祚公子一:春泰。兹之承先启后者三公之裔也。析之为三房,约之为两干,总归根于廷物公。当年所遗地名:青水塘、黄柏岭、红土坪、三十分、托里、杉山、炭山、茶畲、枞山,地名虽分数处,实属连毗一山。出息若干,有公务、公商之公用,无公务、公收之公积,则上供先人洗腆之用,下为云礽入泮之需。其奉先垂裕,有如此者。以故先梧、尚杰二公,父子相继,并列胶庠。今之奋志芸窗,才储学富,代不乏人者,要皆我祖遗嘱之利,有以做人者也。伦不敏,随诸君后,赞襄谱事。因溯其渊源,晰其本支,别其亲疏,纪其遗泽,俾后览斯谱者,若纲在网,有条不紊,家教孝子、悌弟之行,人笃尊尊、亲亲之谊。仰祖泽之山高水长,跻后昆于鹏程云路。云尔。
清咸丰元年(1851)季秋月
嗣孙世伦字彝叙敬撰
念三公房续修族谱序(五)
闻之孝为百行之源,孝者何?不独养厥父母,即尊祖敬宗收族,亦百行中之一大端也,故谱牒尚焉。谱者何?普天下皆然也。上至天,家有玉牒,下至僧,家亦有禅谱。况我等父生之,师教之,君成之,子子孙孙,继继绳绳于勿替者。无谱何以承先启后乎?在昔璋公房,有大储封石园公者,纠集清明一会,颇有余积,命其子翰林院荫南公各房请捐,倡议建祠于新邑西门内。清道光四年(1824)经始,不数年而功告成,此则朝镇、青云诸公赞襄之力居多。越道光二十三年(1843),荫南公又倡议于西门宗祠合修谱牒,赞襄者又有玉元、慎思、家伯、周才诸公。余与维贤兄在资江书院从事曾春膏老夫子肄业,承周才伯命,亦尝在宗祠襄事,适观厥成,而知各公用心,由建祠以至修谱,艰苦固备尝矣。我璋、琪二房子孙,亦大沾光矣。迨咸丰元年(1851),幸赖我族有可宣、世伦二公,复倡议我念三公房续修世系。余与维贤兄职司清书,死者殁葬详明,生者生庚俱载,举凡各房,有出自余手者,有出自维贤兄手者,有出自瑞叔手者,有出自外戚绅士手者。溯源竟委,支分派别,均已清晰,无烦再序。自辛亥至今辛卯,屈指计之,已40年,倘不续修,恐殁葬多遗忘,世系多混乱,故复倡议续修。各房父老,均翕然同心,集腋成裘,共襄厥举,以成谱事。余老矣,拙于笔墨,兹值谱事告竣略抒俚句,一以志前辈先生创修之辛苦,一以志今岁各公之勤劳,尤俟后之君子,班班迭起,家诗书而务礼义,或40年,或40余年,复将家乘续修,虽不敢云孝思不匮,亦可谓百行中之一大美举也。是又余之所厚望焉耳。
清光绪十八年(1892)孟春上浣
主修邑庠生虞卿氏式南撰
三修总序(六)
古有宗法,自天子以致氓庶,莫不恪守之,原以维系氏姓,策进人群也。降及衰季,攘夺兼并,播越混淆,而宗法废矣。士大夫思有以各延其世德,各摄其血胤,于是谱学兴焉。魏晋以还,谱牒最重,朝廷领以专官。然互以门阀相夸,往往以援引华胄为荣,如孙旗迁合孙秀之族,郭崇韬膜拜汾阳之墓,其陋甚矣。有宋欧、苏辈出,一洗攀接倚附之习,务求正本清源,体例严正,为晚近谱学之矩。
新化李氏,自前清道光中叶,先正荫南公创修谱头,约之于璋、琪二派,而分之为20大房。我迁祖念三公乃20大房之一,为我千八公及辰公之所自出。维时绾合我房宣力总局者,实为周才公。惟是谱头立矣,核其实,萃其涣,于正本清源,则善矣。其如分条竟委之道,未臻完备,何此世伦?惟贤虞卿诸老接踵而有念三房族谱之纂,于以饰彝常、正齿序、别支派,雍雍肃肃,不渎不漓,其有功于人伦世道者岂浅鲜哉?
民国庚申(1920),服田先生乃纠集各房耆老,会议城西总祠,续修通谱,越年告竣。时次准君与倡修,干同玉田祖及进吾任房首,亦尝奔走将事。窃叹服田公志荫南公之志,继序不忘,其功亦不刊矣。历时至今,又数易寒暑。各房之载通牒,归者感风兴起,因而各族其族,各谱其谱,本本源源,推而至于枝枝派派以期无戾于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之义,如我世伦诸先正者,不一而足。惟我房尚属缺如。客冬,次准君归自鄂垣,毅然谓余曰:“天下事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我族之谱,其曷可以已乎?”余曰:“事体既大,款而孔巨,恐难猝办。”毋馁!试征之于大众。爰集寿、贤、富三房父老会商,此皆千八公裔也。乃始则通梅城之李,合谱而合祠,继则与长塘辰公裔克生房,谱合而祠未合。综言之,循流而溯源,合可也;析言之,缘本以扬枝,分可也。兹决议本千八公为始迁祖,从新修辑,并举任事各员。干才学荒芜,忙农自甘,谬承推委,然尊祖敬宗所在义不敢辞。第思族者,聚也,有团结义焉;谱者,普也,有推广义焉。联情感,肃纪纲,严规训,团结之义也;作民气,兴教育,崇学业,推广之义也。干也不敏,马齿徒增,绳武亢宗,深资来哲。嗣后有能本追远之念,兴强族进种之思,而团结之推广之,以无失古宗法固有之至意,余其顶礼祝之。
富房嗣孙邦干安吉派名传翔谨叙
民国18年(己巳年、1929)季冬月吉旦
续修通谱序(七)
宗法废而后谱学兴。魏晋六朝,谱系最重,朝廷立图谱局,设郎令使掌之,谱犹领于官也。厥后各其有族,即各自为谱。如京兆韦氏,东莱吕氏,皆曰“家谱”。欧阳氏亦一支之谱,苏氏仅及高曾,凡以别于他族也。若同姓合族散见于史传者,晋书孙旋子弼及弟子髦辅炎,并有吏材,称于当世,遂与孙秀合族。南史周宏正,谄事主伟,与周石珍合族。大抵攀援显要,倚附权势。史特著之,以志其非。至郭崇韬过汾阳墓而拜之曰:“此吾祖也”。当时尤以为可耻。今吾之谱,断自始祖,追宗于璋琪,并不博引远绍,《新唐书·宰相世系》以矜门阀,体例严正,以视攀援倚附者,固未可同日语也。
而或以璋、琪两派,邈无显证,疑之。然考支谱所载,璋、琪公实出于西平王之子,诉其本一也。自璋、琪公以下,避五代之乱,流离转徙,谱牒散失,中间世次,阙所不知,盖欧阳氏谱例,远无可稽考也。然则各谱其族可也,而必追而远之以求合者何焉耶?今夫姓氏之别,所以为男女之防也。方始迁之初,各守方隅,不相闻问,乃有同姓通婚而误于弗考者。传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婚姻,人道之大伦,岂细故哉?于是族之先正荫南太史与叔曾祖中元诸公,当前清道光中叶户口蕃息之时奔走乡闾,征求谱牒,筹集资财,循其流以溯其源,而为之合谱焉,合祠焉,将使婚姻之道不渎不疑,非直为追远报本计也。其有功于风教,不亦伟乎?道光迄今,又80年矣。世变日丞,学说益淆,婚姻可以自由,家庭或言革命。有识之士,戚焉忧之,以谓斯民有自然之情性,可以使之相维相系,转移其风俗,则曰:宗以族得名而已,夫宗法既不能行,而欲收摄一族之人心,使尊者毋失其为尊,亲者毋失其为亲,舍修谱外,其道莫由此。吾族所以复有事于通谱也。
余老矣,归田以后,万念俱灭,而族中父老,谬以总修相属,尊祖敬宗之道,所不敢辞。既竣事,乃发明前人合谱之意与吾辈今日续修之本旨,敬缀数语,弁诸简端。庶知吾之修谱有不大得已者,盖将使人伦风俗,足以树齐民之望,而跻斯世于大同也。岂仅收一家一族之效也哉?
琪派仲璋公祖20世嗣孙先畴服田敬撰
民国10年(辛酉年)仲夏月谷旦
三修通谱序(八)
一族之有谱,犹一国之有史也。非国史,无以考兴衰,究治乱,纪昏明,明忠邪,识贤愚。故国史,而以系一国之安危、治乱、存亡,而为后世国家决策者之镜鉴。知其所以危、所以乱、所以亡之由,而不致蹈覆车之前辙者也。非有族谱,无以考姓氏之起源,无以知祖先之来自,无以知先人之功德,无以知昆仲之去向,无以知启迪后人之奋发图强。谱者使秀者泽以诗书、科技,朴者安于耕食凿饮。孝友为本,敦睦为先,克勤克俭,必信必忠。故谱之于人,其意大矣!
我族自宋熙宁五年(1072),自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徙楚而来,历900余年于兹矣。各守方隅,不相闻问。乃有同姓通婚而误于弗考者,至族修时,而以“季氏”入之,诚可笑也。为正本清源,族之先正高祖嗣堂,佰循太史与琪派之中元诸公,于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第一次奔走乡闾,征求谱帙,筹集资才,循其流,以溯其源而为之合谱焉,合祠焉。越80年,复由琪派仲璋祖21世嗣孙先畴服田公,于民国9年庚申续修之,历时72年。旋以各种原因,谱帙散失,祖德渊源,无从稽考。以致有年过古稀,含饴弄孙而未载入谱帙者,不知凡几;有老成凋谢,婺返瑶池,桂兰竞秀而未及见过谱帙者,又不知凡几。今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提高,如再不续修一次通谱,将视一本之亲为秦越,至各亲其亲,各长其长,支派分岐,班行各异。惟子认有父,孙认有祖,外此视同筚路蓝缕之人也。璋派鹤山祖23世嗣孙传泽祖芬,受族中父老之托,将以续修之帙为蓝本,扩充乎璋派、华宝房迁武冈之仕民祖干下诸房,及邵西麦兰之孝期房,爰举三修通谱。昔青莲诗云:“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历宋、元、明以来,湘湖为南,我梅城李氏,璋、琪两派为最著。道光二十三年(1823)初修时,联朝以后,派衍鹤山、嗣松、奇孙、华宝、伯佑诸公为五大干,乃璋派也;详之后,派衍纲,文用期与衍至仲璋公生子六:君道仙、梦兴宗、黑保、季一郎、季八郎、君十二郎,乃琪派也。后鹤山公干下魁房;嗣松公干下兴通进房、才房、添雷房,奇孙公干下温房、让房、贤伯房;华宝公干下什三房;伯佑公干下石嘴房;君道仙干下铭房;梦兴宗干下荣甫房、华甫房、民甫房;黑保公干下梦魁房;季一郎干下源房、念三朗房,小八公官房;君十二郎公干下祖隆房等21大房。今三修又增加华宝六世孙之仕民迁武冈诸房,邵阳麦兰之孝期房共23大房,诚可谓人烟稠密,宅舍鳞比,族大房多。以前有各亲其亲,各祖其祖,各自为班之现象,虽属同宗而尊卑莫辨,亦秦、越人之相视而已。以道光合谱各引已启用“惇、叙、传、谟、典”的房,则沿用不变,如璋派之龙溪兴进通房,奇孙之让房,华宝之仕民房,麦兰孝期房,均从31世起,起用“嘉、谋、贻、有、谷”之嘉字以齐之,然后尊者尊,亲者亲,疏逖有密迩之意,斯为盛也。
三次合修通谱为旨,是为联宗收族,认血缘,而志诸宗祖之生、殁、葬向,子孙之繁衍绵延,人事之数额多寡,昆弟之迁居地址,吾辈不予记载,后人无所稽考,则亲疏莫辨、尊卑不分,甚至同气相仇,殊死相博,冤仇互报,数世难消。吾祖有知,能不责吾辈之失责,哀子孙伤亡,而相互疼哭于地下也哉?人孰能无情,每念及此,辄不禁黯然长叹,寝食不安者,此即吾辈孝思之所以兴,谱之所以修。是为序。
嗣孙传孝宇叠山号白沙居士撰
1991年12月
传泽字祖芬博文谨识
宋欧阳文忠公旧序(九)
陇西李氏谱系,上下百余世,宗派分析,灿然在目。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传记所载,各有次序。是以士生斯世,皆有以知其所自出,而不昧其世泽之远近。唐世谱牒尤备,士大夫务以世德相高,兢兢自饰,惟恐坠其先烈,亦以有谱牒存焉耳。
今之牒学亡矣,虽名宗宦裔,罕有谱牒,其所以异于禽犊者,认其父母而己。庐陵历山太和李氏,为吾地望族,实为君武王苗裔,其子孙纂图纪录,极为详实,其意非徒以世家相高。固欲使后来不昧其世德,光昭前烈云。
谱系之明于盛大,废于衰微,亡于丧乱,理之常也。于衰微而不废,丧乱而不亡,必诗书之泽未泯,而世有贤子孙,若唐忠武王再世而家袁之宜春,至朝徙历山,寝远而寝显;历世多代,追修谱牒,益修益明,岂非诗书之泽未泯,世有贤子孙邪?
黄鲁直谓:“士大夫家不可断诗书种子。”厥有旨哉!传曰:“公侯子孙,必复其始。”吾于李氏卜之矣。
望城乌山房谱序
追本溯源,查考李氏各房族谱系列所序,据清光绪十二、十五、二十年和咸丰六年,同治六年及尖山14~20世家谱所载,本李氏姓源于夏商时代,官命“理”氏。理利贞不容于纣,逃于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生命,故改“理”姓为李。李氏在商、周、秦、汉历朝中均为望族,特别是李氏在唐朝称帝近300年历史。我尖山李氏一族,祖籍系江西抚州府乐安县药师冲,先祖是唐末昭宗帝李晔之孙名伯顺,由长安辟地江西,18传至思荣公,后由思荣公在明朝初徙迁楚南浏邑,复又迁往长沙河西距湘江十数里许竹子冲尖山相近,故后号名为尖山李氏。
国有史,家有谱,象征国家强盛兴旺也。阅览家族总谱,由衷肃然起敬,激起我等之责任,在盛世之年,完成支房续谱工作在所不辞。从民国38年续谱至今已有56年之久,此间人事沧桑,人丁巨增,故有续谱的必要。
有了家谱,才能分清长幼辈份,了解家族情况,加深亲谊,弘扬优良族风,缅怀祖辈厚德,使其永远流芳。
宁乡东城房谱序
我湖南宁乡杉山李氏,系南宋首任宰相纲之后。纲公不仅是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抵抗外族入侵之民族英雄,也是宋代**诗人。在新近出版的“宋诗一百首”中,就收集了纲公所作之《病牛》等传世名作。然南宋朝廷只图偏安一方,不求强兵复国。纲公之文韬武略难以施展,拳拳爱国之情不得报效,反遭投降派黄潜善的陷害,终被罢相流放。所幸史实为鉴,公论长存,纲公之光明磊落,雄才大略,光辉业绩早已载入史册。至今海南之名胜古迹“五公祠”正中矗立有纲公的塑像。
遗憾的是,作为纲公第30代传人的我,却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始祖就是这样一位名垂青史的英雄。直到前两年,旅居海外的族人来信嘱我设法寻找家谱,并笔抄一卷给他,以便回国探亲之用。我当即回乡寻找早年老谱。族人都说:“老谱在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收缴销毁。”后来我费尽周折,终于在二房堂妹毅娟的指引下,找到其父敦华,才将他珍藏多年的《杉山李氏族谱》借来查阅。至此方知我宁乡杉山李氏,竟是名相纲公之后!呜呼,我杉山企湖李氏,迄今人口众多,散居国内外,但恕我冒昧,知道自己就是传世名相纲公之后的,恐怕寥寥无几。
为激发我李姓后世子孙不忘先人爱国爱民之宏愿,更图发扬光大,荣宗耀祖,我以为,续修《李氏家谱》事不宜迟。于是,我奔走呼号,寻根溯源。终得知我宁乡李氏家谱始修于四世祖超公,现原本已无处查找。八修谱撰编于民国8年(1919),现仅存一本,为二房太祖德钰公第五代孙敦俊修所珍藏。而我在敦华处借来的这本谱乃是撰修于宣统元年(1909)的三房首修谱。此****之善本,多亏敦华机敏,文革中将其珍藏在鸡笼底下,才得以重见天日。敦华至忠至孝之心,实可褒奖。我等续编版本,其所有历史资料均得益于上述两本老谱,在此特详写一笔,以资鼓励赞扬。
我知道,要详尽无讹续修家谱,决非一人能力之所及,为此,我以老谱为蓝本,编印一册简谱,赠送各地熟悉的族人,籍以抛砖引玉,寻求联谊资助。定居海峡彼岸台湾的敦敏得知,立即来信表示愿提供经费,并勉励我:“为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绵绵后代。新修家谱,必须准确详尽,版本尤须精印,不致辱没我李氏先贤之业绩。”同时,他又商请他的胞弟正午,全力协助续编工作,并资助两百美元,一百元人民币。这样,我坚定了续编我李氏家谱的信心。在收集资料,撰写前言的过程中,曾得到不少族人的支持,尤其是敦伟主动首助差旅费100元,其妻曹任明还热情提供极有价值的史料并提出宝贵意见,为我修改前言,在此一并致谢。
宁乡杉山李氏三房30代嗣孙伦麒名政安志
1994年(甲戌年)1月15日撰
宁 乡 泉塘房
初修族谱序(一)
谱牒之作,旨在清源流,明世系。考其受姓得氏之由来,详其枝分派别之向往。集异地于同堂,合万气为一体。从而收敦宗睦族之功,巩团结友爱之忱。其义甚纯,其利甚溥。
浏览我族支谱,肇自清嘉庆五年(1800),屈指己五至六届矣。悉载仲荣公偕弟明公、清公,由江右泰和迁楚邵东,始寓白泥塘,继定泉塘里。反复思维,不胜感叹。查陇西李氏源流总表,乃载仲上有孟,孟上有友,友上有才,才上有孝。才方公邑庠生,祖籍江西泰和,迁入宝郡一厢,殁葬宝郡上峰岭。夫人肖妙仙,鞠二枝,殁葬井岩冲托子园乙山辛向。友华公赴川,友荣公生长下扶方角屋场,历任南京匠总,获匠田六石八斗,殁葬樟木山,壬山丙向。夫人,南京人,开孟诚、孟松、孟柏三房,殁后亦葬井岩冲托子园,乙山辛向。降及孟班三房鼎立,或留或移,居址朗然,生卒了然,配偶伉然,茔兆赫然,继承蔚然。其时子继孙承,虽非螽斯蛰蛰,而根深蒂固,已具壮观,何用仲辈由赣迁湘乎?记载之误,不究而透。彼清公其人,既无生辰,又无卒旦,既无伉俪,又无窀穸,乌有先生,唯公自知。而渗名讳于谱里行间,殊属凭空无稽。大抵400余年之故纸残堆,几经蠹品虫咀,豸豕鲁鱼,真相莫辨。编纂者景慕三房鼎盛之声誉,颠倒描绘而成,否则别无他释。族谱之辑,求无忝祖先。触表思源,责无旁贷。排疑传真,职有攸归,岂敢轻意附和,仍贻后秀隐忧。
重以人之生育,互有规律,人之爱戴,亦有灵魂。瑛、亮、文三公出生干支距离吻合,瑛、亮、文三旁爱戴彼此雷同。谨遵总表启示,遂群胤之愿望,剖历代之疑团。对于记传失真不符现实者,远而删之;对于爱戴由衷不容否认者,照而承之。取得全族志同,满祠肯首。编者编,纂者纂,梓者梓,整者整。不一载而伟业蒇工,以视旧谱纷纭,屡议莫集。际今悟解得体,众虑全消,此举此绩,孰能衡量。自今而后,祠宇雄而面晤扩,谱牒通而世次明。笃重木本水源,体会血缘脉结。休戚关怀,痛痒切身。有无共济,缓急相应。翌岁三房鼎盛之远景,必驾今日之上而永之。
最可喜者,改革开放,政趋文明,堂皇赤县,千载一时。龙山之麓,泉塘之滨,有文才而参政,有武略而督戎,有笃学而越洋,有研技而攀峰。迈民营经济之阔步,厂房巍巍;唱改革开放之高调,赀财熊熊。工商企矿,若漫野山花;家庭副业,如霁雨春笋。孝思弥笃,祠宇耸立,友爱丛生,通牒亦辑,非合族多贤,盍克臻此?老拙适踵其会,神怡气爽,迅捧两联以颂之:“七百年精灵濯濯;千万系友爱翩翩。”“脉发龙山,庆衍三英,忆昔良箕同承,互具琢磨光祖德;祠续虎辙,欢腾万胤,迄今通牒亦竣,永淳雍睦扩宗声。”
荣公20代嗣孙光玲玉声氏谨撰
序(二)
中国的历史,像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历经九曲十八湾,冲决一切障碍,奔向浩瀚大海。国家撰正史,地方编方志,宗族修家谱,已成为一种传承有绪的人文传统,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
天下陇西李氏遍布东南西北,大洋内外。我泉塘李氏先祖,为陇西李氏一分支房系,于唐朝末年,经河南横渡黄河,由安徽跨越长江进入江西。在元朝初年,才方公再由江西肇迁湖南,落籍宝郡一厢。友荣公诞落龙山,宦游都城南京,又指点长子诚世守龙山俸田,次子松、季子柏开拓鼓岭泉塘,为泉塘李氏开基始祖。
翘首云天,望风怀想,泉塘李氏700年峥嵘岁月,风云变幻,世道沧桑,天渊翻覆,铸就了一部艰苦创业、饱经磨难、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成就辉煌之历史。在泉塘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族众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挫折面前不屈服,在坎坷面前不停步,在胜利面前不骄傲,巍然屹立,永葆青春。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当前,面对国际民主自由之进步潮流,面对国内改革开放之奔腾气势,人心思变,人心思定,人心思进,人心思源。族众提议将长期分别立谱的“孟诚公房”、“孟松公房”、“孟柏公房”合为一谱,成为创修族谱,完成列祖列宗遗愿和全体族众心声,以维护家族的完整统一,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力。此次认祖归宗的统谱,则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绳,男女平等,嫁娶自如,解放思想,尊重人权,掘取古今精华,扫荡封建糟粕,弘扬时代精神,冲破传统禁区,实为移风易俗、革新创造之壮举,乃我李氏家族之盛大喜事,也是修谱志士的一大功劳,有功于先人,荫及子孙。我相信,通过这次族谱的编修,进一步寻根认同,慎终追远,不忘根本,必将进一步“敦本联枝,相亲相顾”,为建设美好家乡、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我们有着光辉的过去,但我们更关注未来的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进步,才能发扬历史的光辉。历史、家史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百科全书,我们要从中获取知识,寻求智慧,向前迈进。历史乃人民创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之真正动力,而民主科学则为创造历史之基石。民主科学救世界,民主科学兴民族,民主科学振家业,已成为一条颠扑不破之真理,为世人的信仰。何以能墨守旧规,抱残守缺呢?何不顺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锐意改革,奋勇前进呢?愿我鼻祖友荣公孝子贤孙与国人一道,高举民主大旗,建设民主政治,保障人民之自由权利,表现个性,贡献才智,除去盲目服从、明哲保身之劣根性;高举科学大旗,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洗涤愚昧无知、野蛮落后之污泥浊水。振奋精神,团结一致,把理想和信念统一起来,把力量和智慧发挥起来,把心血和汗水凝聚起来,在改革洪流中奋进,在时代风浪中搏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世界大同之中流砥柱。此心此志,也为家族史、氏族史进化而为未来民族史、世界史之一助。编修详情,有编纂贤达之例言,敷民叔之跋,言之无遗,不复赘述。
人事有承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后辈复登临。是为序。
友荣公20世嗣孙光昊轶才氏琪谨撰
2009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