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__序言篇__监利支族序.......................109

监 利 支 族

树有根,水有源,家之有谱,国之有史。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对尊宗敬祖,睦族兴家,明长幼,别亲疏,都具有重大意义。合族续谱,上以敬宗,下以收族,传承家族美德,发扬优良传统。家庭乃社会的细胞。透过族谱,我们可以看到变幻着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世间沧桑。李姓起源于商纣之时,理征以直言获罪,其子利贞逃亡伊侯之墟,食木子以全生,遂改理为李,名利贞,为得姓第一始祖。

天下李氏,同出一源;华容李氏,皆自陇西。沧桑变迁,自立而分。然而分久必合乃自然规律。这次华容百李合一,皆大欢喜。我们从监利县及其周边地方迁华族亲热烈拥护,共有男女人丁一千多人上谱,且涌现了一批可敬的族贤。必文(红花垸房)、国柱、衍、思华、朝阳、建军等族公踊跃捐资,慷慨解囊,为合族续谱工作解难;大红、瑞芝、教红、必文(尺八房)、家培、尧成、环章、学文、先树、李勇、爱国、国雄等族公不辞辛劳,奔波于各房催促进度,埋头在室内整理世系。他们凝聚亲情,投入情感,倾尽热心,或克服年事已高、或克服家事繁忙、或克服公务缠身等困难,足迹到达了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省,逐户上门登录族亲世系。特别是五(红花垸)房长衍军公,带兄弟和晚辈多次去监利县红花垸寻亲;三(五花台房前辈焕章公多次率子侄去监利县莲台河桥英堤李家台寻亲。他们为合族续谱,呕心沥血,无怨无悔。

合族续谱,留传后辈,望我李姓后代,无论贫贱富贵,迁居何地,都能父教子传,不乱族别派。祝愿子孙爱家爱国,光宗耀祖,世代昌盛,万古流芳!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们李氏家族应抛弃腐旧的传统思想,保留忠、孝、仁、义;坚守信、礼、智、勇,取其精华,除其糟粕,做到继承、提升,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陇西堂华容李氏五世孙、监利支族副理事长、《监利支族谱》主编开明敬撰

                                                    2016716

   

   

五花台房

我对五花台李氏家族的来龙去脉早就想弄清楚,退休后此念更甚。我曾祖父佑爽公是清咸丰年间,从湖北监利县莲台河桥英堤李家台子迁到操军闸口五花台的。清咸丰二年(1852),藕池江堤溃决,洞庭湖部分地区淤积抬高形成一片湖洲,引无数民众来此地定居,围湖造地。曾祖父亦为谋生,一根扁担两只箩筐,搬迁到此,以打鱼种地为生。从此,祖辈八代在此繁衍生息。清光绪二十年(1894),因家失火,家谱被焚毁。之后莲台河老家曾派人来丁并收取丁费,曾祖父、祖父因家境不济,不但不给,反而将收丁费的族人赶跑了。从此断绝了与老家的往来达一百多年。

没有家谱,又与老家祠堂断绝联系,从曾祖父到现在150多年的历史,共八代岂不是成了孤魂野鬼了么?为此,2008年10月19日,我率子侄思华、李彬、建华四人去莲台河寻根问祖,查阅当地八个祠堂的族谱,均未对上派名;又与监利县专门从事李氏族谱研究的人士李昌文先生分析探讨,结论是:莲台河李氏宗祠支系繁多,曾有多次合族的历史,料推我族已与它族合并,已无法找到原支。咋办呢?经反复研究商讨,拟新立门户,自成体系,遂将曾祖佑爽公迁至五花台,作为五花台的第一世祖,把150多年的历史和八代人的艰苦创业、繁衍生息、血脉传承的情况如实、系统的记载下来。从宣传发动、资料收集至编辑成册,历时五年,终得其成。

盛世编史,族旺系谱,乃中华民族的传统,何况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今天,更何况有着几千年历史,帝王将相、文人骚客辈出的李氏家族。五花台李氏家族尽管历史不长、名不见经传,但毕竟是陇西堂一支;尽管没有轰轰烈烈,但也在本土发展史上熠熠闪光。因此,传承历史,昭示未来,光大先祖,垂裕后昆。仍是我们五花台编写李氏族谱的目的之所在。

《五花台李氏族谱》较为完整和系统地记载了八代宗族关系,是150多年的宗族史,更是一部血缘史、地方史。中华民族编修家族史有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优良习俗。因此,我希望我们的后人也应将这一传统的宗族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既是一种神圣的家族义务,更是应尽的神圣的家族责任。

《五花台李氏族谱》较为客现地记载了宗族发展的历史演变。树高千丈总有根,河流万里总有源,我们的曾祖父一人逃荒而来,历尽艰辛,到今天已繁衍生息八代共180多人。从传统的农耕时代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从老实巴交的憨厚农民发展到今天既有巧夺天工的民间艺人,又有展露才华、出国的留洋专家;既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机智勇敢的指战员,又有德高望重、清政廉明、脚踏实地、统领一方的**的地方党政领导人;还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弄潮儿。我族族贤几乎涵盖了当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历史证明,五花台李氏宗族无愧于中华李姓的后代。中华李氏的优秀血统和素质,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史上的佼佼者。因此,我们既要缅怀先人,汲取他们更多优秀的东西,又要跟随好时代的步伐,教育后人,使李氏家族人才辈出,更加兴旺发达,并代代传承。

倡导并主持编修的《五花台李氏家谱》,终于与各位宗亲见面了。这是150多年来家族中**的快事、乐事。李氏家族又有了家书,既实现了家庭几代人的梦想,又为后代人提供了家族强大的精神能源。

《五花台李氏家谱》的编修,可谓是一个家族系统工程。从宣传发动到统一认识,从资料收集到结构编排至编印成册,历时五年,各位宗亲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这里首先特别要感谢吴道理老先生(吴志华的父亲,幺姐的丈夫),1996年,他帮助回忆五花台李氏家族第三代、四代宗亲的出生年月和有关线索。还有涂德胜、傅佳宏先生,他们积极帮助从其两家姓氏族谱中查阅第三代出嫁先人的世系情况,使第三代人世系才得以完备。在编写过程中,族亲学文公积极认真做好助手,不仅积极做好联络工作,还不厌其烦做抄写,核对族谱;雪平、学文、振兴、双喜、建军、建新等族亲中积极奔走开展宣传活动,系统地收集提供各支族亲的详细资料;建华公为相片统一排版并多次打印初稿;思华公负责族谱全面编辑整理。由于上述仁人和宗亲的共同努力,才使修族谱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在此,衷心感谢各位族亲的大力支持。由于水平有限,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请各位族亲多多谅解。

                            201312月焕章敬撰

   

   

小河房(荆南祠)序

三修族谱序(一)

剑江之北,曰湖茫,李氏居之。李之先来自临川,可见之世,曰胜、曰阶、曰孜,代承于善。孜次子从,字伯顺,生五代晋天福丁酉(937),卒宋天圣乙丑(1025)。当是时居湖茫,盖已入世矣。伯顺于兄弟敦孙,让于众,务施德,宽厚人也。三子:珪、琮、珝。琮析筱塘,珝析大陂。琮子秉,珝子襄,珪孙冕,皆以儒术登仕籍。秉与司马公、范蜀公为同年。冕于晏元南为甥舅,于蔡君谟、王荆公为僚属。率际当世名贤,以勋德而厉行,自是衣冠接武,族益著矣。谱续于绍定间,应龙再续于晦可,刻梓于焘元,季亡于兵。访得故刻于煨烬之余,讹其大陂之派。与故老考补于丙午岁者,鉴也。刻直图于国朝洪武甲戌者,鉴与德扶及进也。正统丁卯,旭凯南漠世熙辈,命其子弟恪遵欧氏法重为谱。先文之仅存者,正其讹误,阙其疑似,以附于图,而续增事迹继焉。游从之暇致诸父祖之恳示子请题,而旭等继至。盖拳拳尔祖者而恪也。五七载始克,遂乃志云。

                                           正统戊辰(1448)五月丁亥临川吴与弼书于小陡

   

   

八修族谱序(二)

同治四年(1865),先君暨先师心畲公续修家乘,呼玉而命之曰:“是举也,企昔阅80余年,为是太久,搜讨维艰。厥后酌定30年一修,与其远而难稽,不如近而易考也。尔其识之忽忘。”维时粤逆荡平江境肃清。凡忠义、孝友、节烈之得诸见闻者,加多于前,罔不登载谱牒,搜采无遗,足以信今而传后。玉岁入县庠,未与其役,驹光荏苒,迄今又40余年矣。族运兴隆,生齿繁盛,季弟韵和暨儿子光选踵玉先后,并捷秋闱,佥以祖泽留贻,历久未沫。我李氏自石晋发详,拓基监邑,在昔湖茫肇基,簪缨蔚起,代有伟人。固为丰城一县之望。即筱塘、大陂两支,分迁以还,亦复科第蝉联,衣冠弗替,其诰轴、艺文、仕宦、儒林、人物、土俗,勺溪公既详书于始。而村居、庙祀、坟墓、田产、水利、形胜,敬修公复绘图于继。美矣!备矣!蔑以加已,予小子其何说之辞?究忆乙酉领乡荐时,季父雨亭公健在,喜动颜色,谓我家厚承祖荫,将首倡修谱之议,以答前人休嗣,因事迁延未果。忽忽垂20年。予缅惟曩日,严君过庭之懿训,贤师提耳之良箴,季父有志未成这盛举,并今日合族垂诿之深情,义不获辞。乃黾勉从事,谨仿成规。次昭穆、世系、名号、字派无不记;生卒、嫁娶无不书;仁让、恭俭、行述无不录。庶使后之览是谱者,油然生其爱敬敦睦之念。亦不容已,则前此30年一修之议,于今虽稍逾期,然较之吾父师当日之致憾于80余年之久,为远而难稽者不差,可告无罪于我族姓也乎!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岁次乙巳腊月筱筠公

   

   

李氏合修族谱序(三)

礼有云,亲宗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之义由来尚矣。自夫人数典忘祖,不明大义。往往有同祖共宗而相视如路人者,甚至有同姓结婚而鲁昭娶吴之失者,习俗相沿,恬然安之,而不悟其非,其于一本同源之义不诚大相悖谬乎?夫不知有族,安知有宗,不知有宗,安知有祖,其获罪于祖宗也。实甚此之所以不可不收也。我族始居江西,后迁楚北,人丁椒衍,里居星散,各敬其祖,不相联属者数百年,然支派虽各别,而源本自一,凡属李氏子孙无非陇西后裔也。今者国运更新,政府以家族主义相提倡,一时闻风兴起,修祠联族者指不胜屈。我等触目心动,故敬宗收族之念,不禁油然而生。惟是约会族众,互相商议,互相采访,旬日之间,乃得我同祖共宗之族类齐聚一堂,合而计之,约分南北中三部分,属南份者为李家巷、墙头湾、搭茅洲等处;属北份者为陈婆湖、罗家高桥、网埠头、王家湾、秦家场、长头岭等处;属中份者为上下李家渊、回龙观、陈陀口等处。此三份者同发迹于豫章而徙居容城,探本穷源,总属一脉。古人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见族异则心异,族同则心同。今观我三份族人莫不心心相印,一见如故,有胶漆相投之势,无枘凿不入之行,非真同祖公宗,一脉流传之后裔能若是乎?异日有志之士,倘能不惮勤劳,由近及远而遍访之,我知祖宗在天之灵必有默为佑启者始也,由合而分,终必由分而合,陇西之子孙安见不增光前烈,日兴月盛而复成一巨族也哉?兹当合修族谱之始,公议新浪,以昭统一,求无悖于尊祖敬宗之义其已耳!是为序。

                                    南、中、北三份户末:宝林、遵益、昌运、宏源、显高

                                                民国2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