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支族
序
我龙门支族一世祖迪中公在清顺治十年(1653)为避战乱,从江西南昌府新建县迁至县内近400年,族众繁衍近2000人丁。2014年4月6日,陇西堂华容李氏合族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我龙门支族积极响应,参与联宗合族。我支族族谱虽经解放前后两次续修,但由于时代拘限,经费紧缺,老谱缺陷十分明显。虽然我族日渐昌隆,人才辈出,呈现一派兴旺景象,但时下消极因素较多,族人中不知己从何来者有之;形同陌路或反目成仇者有之;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者有之;甚至抵制本届续谱、侮辱采丁人员者亦有之。这些虽只是极少数现象,若长此以往,必将宗功祖德尽忘,家规家风全失,兴家报国无望。可见慎终追远续修族谱之重要、紧迫、必需。
今读我支族新谱,图系井然,支派分明,家规严谨,文化含量高,布衣家风特色尽显;统宗归族、合心凝气特点突出。家谱对家族教化、联谊、存史都有深远意义。族谱是记载一个家庭繁衍生息的史书。它有根有据地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的家乡在哪里,何人是你的祖先等等。族谱是一支催人奋进的号角。在历史的长河中,龙门李氏先祖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书写了一页页灿烂的家族史,当今盛世,我族更是人才济济,无论政界、军界、商界、文化科技界,还是工农业战线都不乏精英,他们是家族的荣光和骄傲,是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族谱是一座宗亲联络友谊的桥梁。陇西堂华容李氏总计族丁近6万之多。我们都是同根同祖同血脉的族亲,翻开新谱,族亲的信息一目了然,相互之间的关系历历在目,可查可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族谱这座联络友谊的桥梁会越来越宽广、牢固,必将成为广大族亲联谊的路线图。
令人倍感欣慰的是,在此次续谱过程中,广大族亲志同道合、精诚团结,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与事:尚田公年逾90,还亲自为新谱作序并带头捐資。孝俭、培荣、幼田、孝勤公是本届续谱的工作班子主要成员,他们呕心沥血奋战两年,终不负众望,为三修族谱作出了巨大贡献;湘忠、荣国、常春、良玉、良春、友兵、中飞、飞、力、近水、文武、秋林、革风、章全、孝国、友三、益进、孝群、孝森、红武、靖、新亚、孝道公等族亲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成为我族修祖墓、续新谱、建宗祠的坚强后盾!准、世康、伯顺、孝延公四位房长为本次续谱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功不可没。上述族亲的可亲可敬之举,值得后辈子孙永远学习、敬仰。
为了振兴中华,弘扬宗功祖德,家族繁荣昌隆,不少族亲嘱托我要以此序对后世作些交待,我自知才疏学浅,力不从心,然众亲之望不可违,众亲之盼不可怠。于是我在忐忑之中留下些许卑微之见,望后世子孙阅之、思之、行之。
11世孙松平敬撰
2015年9月24日于县住建局办
序
我龙门支族李氏族谱1918年第一次续修告竣时,祖辈们议定:族谱每隔30年续修一次。后虽族众繁衍,因族丁星散,加之社会动乱,以致久拖未续。到1949年,正待启动续修族谱,又因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而搁置。往后因政治运动频繁等因素,直到1989年才对族谱进行抢救性续修。此时离一修已70多年了。当时尽管受政治约束、经济条件的限制、人员匮乏等条件的制约,但在编纂人员的努力下,第二次续修族谱终于成功付梓,为我们第三次续修族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这次族谱第三次续修离第二次已近30年,加之改革开放速度加快,社会发展变化无穷,居民人口自由流动,族亲定居空间扩展,如不及时续修族谱,今后登录难度会更大。再者,第二次续修时,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遗漏与错误较多,知情的老人过世甚多,如不及时更补,造成的世系空白将会无法填补。第三,2013年碧炎公再创华容合族并创修总谱,各支族理应配合,所以在支族长松平公的倡议下,决定启动第三次续修族谱。
为了搞好第三次续修族谱工作,以松平公为首组织专门班子,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各种通信手段,联络各地族亲启动登录工作。从2014年4月份开始,组成了龙门支族族谱第三次修编辑部,由我和章鹏公跑外勤,负责登录,孝叔公搞内勤管理。我们登录人员克服困难,历尽艰辛,涉足湘鄂两省的岳阳楼区、本县及石首、南县。本县除三个乡镇因无我族族亲居住而未到外,其余各乡镇都或多或少有族亲居住,所以无论路近路远,都一一上门登录。这次登录的方式有二:一是上门登记,同时搜集外出族亲的联系电话;二是对外出入伍、从政、经商、读书、务工的都用电话、发短信等方式登记,采用此方式联系进行登记的约占30%以上。这些人员涉及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河南、陕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江西、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台湾等地。经过10个月的艰苦努力,才完成族丁登录工作。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是难以达到不漏一丁、不落一户的目标。例如:彬份章恒公家住江西南昌,因章恒公已故,其妻女不理解,虽多次联系,但就是不提供世系情况。杰份在台北的一支人,可能电话有变,多次与之联系不上,无法登记。彬份孝江、孝弟公,老谱记载在武汉钢铁厂,因本县无人知晓其确切住址,又无通信号码,派人去武钢,也没有找到。珍份孝清公一家,老谱记载住胜峰珠头山,我们去了六次,查无此人。这些情况在此说明,望知情族亲提供线索,并望以后续谱者继续联系。
这次续谱是本着尊重历史、实是求是、补漏纠错、去伪存真、弘扬祖德、存史育人的原则,为后辈们提供可查的资料。登录新增族丁实行男女平等,将女丁抬头登记在册。对老谱上的文字一律标点,有明显错误的予以更正。新中国出生以及新增族丁名字采用身份证实名登记,不另取派名。全谱采用白话文表述,将原竖排版改为横排版。为存史育人,将老序、家规、家训继续编辑入谱。
为弘扬家风、启迪后人,此次新增家风典型栏目,把那些德才兼备、兴家爱族的族亲载入史册,把那些好婆婆、贤媳妇、孝儿女编入谱中。此次续谱中还特设女士专版。因为一个家庭的兴衰,主妇是重要因素。
这次续修族谱时,我龙门支族的不少族贤对修谱工作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如:二房柏份湘忠公,长房材份常春公,彬份友华、友湘公,瑞份世康、友三、友权公,三房春份孝伯、孝荣公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续修族谱,以光先祖,以裕后昆。但有少数族亲族情淡薄,拒交丁费等。望各族亲,细读第二次续谱中章瑞公所作的《后记》,修身养性,发扬我族勤勉努力的布衣家风,亦望我族子孙各执其业,勤奋努力,事业有成,万事遂意!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尽管付出了努力,此谱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族亲谅解并指正。
第11代孙 孝俭 谨识
序
我龙门支族李氏,原籍江西省南昌府新建县,因无记载,详情无考。追溯远祖,皆出自天祖公。后迪中公为避明末兵乱,徙湖北省荆州府监利县周老咀之南岭,子四,长子子吉、次子子祥仍返江西,三子宇吉徙河南、四子仁吉(碧崖公)迁湖南省岳州府华容县,于县城南五里之章华镇蔡家垸(原护城乡蔡兴村)落籍定居。其后支派繁衍,香火鼎盛,凡14世矣。始祖迪中公之操享寿六十有五,满腹经纶,一生刚直不阿,高风亮节,淡于名利,不登仕途,在鄂建别墅曰“霖林”,自号“霖林居士”。曾仿靖节先生诗体赋诗以明志,诗曰“结庐在荒村,人声寂无喧,青杨横矮屋,缘水倚名园。开卷见虞夏,把酒傲曦轩,悠然独自乐,即此是桃园。”自撰楹联曰“桑麻新岁月,鸡犬旧山川。”从此可知迪中公为后辈所树立的忠厚传家,耕读继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之布衣家风。迪中公之四子二世祖仁吉公(字碧崖)迁县内,居县城南蔡家垸,躬耕陇亩,繁殖畜牧,积德行善,教子课孙,勤俭兴家,积财买田800石,为后世子孙兴旺奠定了不朽之基业。现我族之发达皆赖此公也。一世祖迪中公治家严谨,曾立家规十条,昭示后昆:一顺天心,以守宪章;二承亲志,以培根本;三和兄弟,以笃友爱;四谨妻孥,以严表率;五睦宗族,以崇亲厚;六结戚里,以立藩篱;七降正道,以除非邪;八忍忿怒,以息争讼;九勤本业,以隆名誉;十重信义,以贞**。而今深思,此十条家规,仍可古为今用,开拓创新,具有现实而长远之教益。后辈李氏子孙,均须依据本谱所列,继承先祖遗志,严守家规,发扬光大,绵长世祚,弘扬李氏门风。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华夏大地各姓各派寻根问祖,祭祖修谱之风益盛。今年,华容李氏各支族开始联族修谱。我华容李氏支派繁多,人丁兴旺,几占全县人口十分之一。不管各支族迁于何处,5000年前均是一家,李氏血统皆源于同一祖先。为响应华容李氏联族修谱之号召,亦为弥补我族1991年所修族谱之缺陷,增录近20年来人丁繁衍变化之情况,以11世孙松平为首,召集十世孙培荣、11世孙孝俭、幼廉,耗时近两年,在1991年所修族谱基础上,进行了增订,力求弥补前谱之缺陷,校正错误,对已知人丁流向作了全面深入调查,进行了世系登录。由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农民进城务工,人口流动性极大,与过去聚族而居情况大不相同,要详细了解人丁流向、居地、工作状况及子孙繁衍,实属不易,给修谱带来了极大困难,现只能就已查清的情况进行登录,还有个别实在查不到信息,则无法登录,故遗漏、讹误亦在所难免。此次修订族谱,得到了本族县内外族亲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可见祖宗血脉之重,后世期望之大,族众热情之高,族谊血肉之亲也。增修族谱,可以明昭穆、序族谊、知长幼顺序及族丁流向,树典模、识训诰,本源可考,后续有序、慎终追远,史集长传耳。后继之人,有同志者,不忘30年一续,使斯集长传不朽也。
更新旧谱,续立家志,传薪接轨,代代相传,乃我中华民族之美德,亦是家族兴望发达之根基。凡后辈子孙,均须缅怀先祖之恩德,谨记家规、家风之遗训。旧谱迪中公所撰派行16:“迪吉应寿,其德克杨,文章孝友,世为典常。”1918年八世祖杨荣率众修谱时续派行20字:“远系厚尧弼,新支本建昌,传家崇厚道,亲爱自绵长。”知此派行,则子孙之辈份勿使紊乱也。家训家规若干条,均为数十代先祖治家之格言,悉宜遵行。凡我族子孙,为人处世,均须自尊、自爱、自强、自立。一奉国法,二遵家教。幼时要惜时如金,勤学上进;及壮应操守本业,砥砺志气,有所作为;老者宜慈祥宽厚,言传身教,光耀后昆。阖族人等,于族内须敬老遵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姑嫂贤德,妯娌和睦。于社会则遵法守纪,明荣辱,知廉耻,谨言行,励精图治,勤俭兴家,建功立业。凡我族众,不分男女老幼,职业居地,一体照知。诚于斯,则上无愧于列祖,下训诰于后人。国家昌盛,民族振兴,李氏幸甚!
龙门支族11世孙孝勤敬撰
2014年仲秋
民国7年(1918)谱序
近今世变日亟,五洲交通,冒险致远。人各有志,苟无血族之义以与联络,乌知尊卑远近之序,父子兄弟之亲哉?吾氏迪中公由江西南昌新建县迁湖北监利之周老嘴,子四。长、次仍返江西,三徙河南,四仁吉公迁华容城南蔡家垸,皆出自远祖天祖公。自天祖公至迪中公不知几传矣。中公而下至寿光、寿贵二公,支渐繁衍,又传及德修、德丰诸公,始修草谱一帙,衍派四联。痛前代之失考,远无可证,遂以中公为始祖,仁吉公为迁华支祖。及扬荣堂兄**、从堂兄生春体修,圆丰二伯祖遗意,纂而续之,然思授梓而未能。清宣统庚戌(1910)咸以族政推扬荣,顾自维言不信于宗族,行不贵于父老,齿不加长,无述于世,曷克胜此巨任?然以祖宗血脉之重,族众责望之殷,义不可辞。是年秋,吾与介林、赓延、清林、重林、斗墟五君,集合族筹商:先建祠宇,以公屋基址为地点,鸠工庀材,谨慎从事。各房踊跃积工,不数月落成。扬荣虽添厕而督修,非合族诸公经营,襄赞之力不至此。丙辰(1916)祀祖合食,族众咸云:各房户口,有居南县者,有居公安、安乡者,迁徙星散,使不速修谱牒以维属之,奚不漫然无纪乎?扬荣韪其言,与族磋商再四,罔弗忻然,遂散布知单,纂成世系。不旬月,草册群集。扬荣虽浅陋,勉效仇校。凡生、卒、年、代,坟墓朝向,公产之类,详细审察,不使稍有讹混。编集成帖,复求当世文学大老,赐之笔削。而后梓行,斯吾氏之本源可考,出处有证。嗣此隆孝友、笃恩谊,益相敦勉于善。上慰祖宗之灵,下副合族之望。扬荣不孝,亦与有荣施焉!若夫妄牵贵族,混入非类,以伪乱真,以无为有,是则扬荣所不敢,亦吾氏合族所不许也。他日,加密加审,为扬荣匡其不逮,善继人志,善述人事,斯尤馨香而祷祝者与。
民国7年仲春月八代孙扬荣敬序
1991年续谱序(一)
国史家乘,义同一理。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家庭为社会细胞,族系乃民族之基石。华夏百姓,莫不出自炎黄。李氏后裔,悉皆源于血统、数典勿忘祖,寻根须溯源,续系家谱,频传子孙,籍以缅怀先人恩泽。探索兴衰荣枯之因由,寻求家族振兴之至理,继承遗训,绵长世祚,启迪后人,乃我辈应尽之责也。
查我龙门谱册,自迁华始于前,对江西祖籍之派衍盛衰,皆失前考。清嘉庆八、九年间,(1803~1804)五世祖其杰(梧山)、其松(冬岭)二公,手录谱牒二卷,尊迪中公为始祖,仁吉公为迁华支祖,首创草谱。道光四年(1824)六世祖德丰(春台)增辑,德修(湘帆)拟序,始成敬祖睦族之初基。民国7年(1918)八世祖扬荣率众撰谱,承先启后,明德修远,乃存现今所存之族谱,迄今已70余年矣!其后时势变迁,人事沧桑,长者尽殁,族众星散。旧谱仅存一套,几乎湮没。迄今家谱,如不即修则祖宗源流无考,子孙顺序莫辨。且族丁之多寡,人文之兴衰,居地之远近,生卒之记年,皆失传矣。
现升平日久,人丁盛茂。我龙门李氏,竞相寻根问祖,固本溯源。合族咸举10世孙章瑞为首,重修族谱,传教后人。受任以来,深感祖宗血脉之重,族众责望之殷,义不可辞。遂以旧谱为索引,先后查询本县蔡家垸、兔湖垸、沙口等处。追寻至南县、岳阳、湖北等地。更难者函系海外台湾、美国。联我同族、拾遗归宗。经详细调查,严谨考证,历时两载、增删四次始成。本谱系应时而生,繁简咸宜。旧谱之族产、契约、坟茔一并删节。重在记述房、支子孙繁衍、因袭兴衰,留传后世。全卷甫成,可以明昭穆,序族谊,树典模,知训诰,本源可考,后续有序,慎终追远,史集长传耳。后继之人,有同志者,不忘30年一序,使斯集之不朽也。
1991年续谱序(二)
我龙门李氏,原籍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乡里无记载。追溯远祖,皆出自天祖公。历久无稽考。后迪中公为避明季兵之乱,徙湖北荆州府监利县,址周老嘴之南岭。子四:长子子吉,次子祥吉仍返江西。三子宇吉徙河南。四子仁吉迁湖南岳州府华容县,于邑南五里之蔡家垸落籍定居。其后支派繁衍,香烟鼎盛,凡14代矣。
始祖迪中公,字之操,享寿六十有五。满腹经纶,一生刚直不阿,高风亮节,淡于名利,不登仕途。在鄂建别墅曰“霖林”,自号霖林居士。曾仿靖节先生体赋诗以明志,诗曰:“结庐在荒村,人声寂无暄。青杨横矮屋,绿水倚名园。开卷见虞夏,把酒傲羲轩。悠然独自乐,即此是桃园。”公治家严谨,立规十条,昭示后昆:“一顺天心,以守宪章;二承亲志,以培根本;三和兄弟,以笃友爱;四谨妻孥,以严表率;五睦宗亲,以崇亲厚;六结戚里,以立藩篱,七降正道,以祛非邪;八忍忿怒,以息争讼;九勤本业,以隆名誉;十重信义,以贞**。”而今深思,以十条家规,仍可古为今用。除旧布新,具有现实而长远之教益。二世祖仁吉公,字碧崖,享寿六十有七。其一生笃守庭训,不慕名利。毕生勤俭,务农为本。创业兴家,培育后人。树布衣之家风,躬耕垄亩。教子课孙,积德行善,造福后人。其后各世先祖,均如本谱所列。李氏门风,历代忠厚传家。耕读继世,淡泊明世,宁静致远。后辈子孙,均须继承遗志,发扬光大,绵长世祚。
1991年续谱序(三)
更新旧谱,续立家志。传薪接轨,代代相传。是我中华美德。家规徽章,凡后辈子孙,须缅怀先祖,谨记庭训。旧谱立派16,续派20。家规、家训若干条,均为数十代治家之言,悉宜遵行。为人处世,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一遵家教,二奉国法。幼时要惜时如金,勤学上进。及壮,应操守本业,砥砺志气,有所作为。老者宜慈祥宽厚,言传身教,以光后人。合族人等,于族内须敬老尊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姑嫂贤德,妯娌和睦。于国家则遵纪守法,互助互勉,励精图治,建功立业。族众不分男女老幼、职业居地,一体照知。成员无论德能贤勤、言行举止,考察有规。诚于斯,则上无愧于列祖,下训诰于后人。国家昌盛,民族振兴,李氏甚幸!
文光愚钝,词不尽意。拳拳之心,同族共鉴,望众慎之!切切!
龙门堂九代孙 文光敬撰 199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