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牌支族
序
大钊、惊山公等前辈数次要我为新族谱作序,不禁诚惶诚恐。族中人才济济,而我才疏学浅,恐辞不达意,难孚众望,有违谱序初衷。然为谱写序乃我辈之职责,虽无雕琢之词、华丽之语,就只有老老实实、真真切切写来。况且借作序之机,可以讴歌列祖列宗,诲导晚辈后生,发扬宗族文化,弘扬李氏家风。于是乎欣然从命,执笔序之。
天下之李,代有豪杰彪炳史册,光照人寰。一代名君,问鼎中华,开创盛世,如唐太宗李世民;文笔浪漫,飘然若仙,历久弥新,如诗仙李白;驰骋疆场,武功盖世,英名远扬,如西平王李晟;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启迪后人,如老子李耳!
儿时聆听父亲教诲,仰望李氏历代祖先之神位,“犹龙道德宗老子,倚马文章祖长庚”,不禁自豪至极。慎终追远,光前裕后,不禁感慨万千。
华容之李,枝繁叶茂,薪火相传,而炽而昌。我五里牌支族始祖自汉龙门公发迹河南,至南亭公丕振家声,受元代褒封、安邦、安国承袭官于岳,后落藉于华容。原建祠堂于县城东北五里牌。祖坟由南山乡迁葬于现三封寺镇五龙山,又于去岁由我支族理事会组织重修。在近千年的漫长岁月中瓜绵椒衍,血脉传承至今,现有上谱人丁4500人。
翻开族谱,我支族群星闪烁,目不暇接:一代巨贾大兴公,实业兴家,产品远销日美,议政县人大常委,为民执言,有口皆碑;县招商局局长世彬公,北上南下,不辞辛劳,招有志之士云集我县投资,为发展县域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有为我县教育无私奉献的李氏孝媳杨补珍女士,荣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万庾镇白铺中学原校长惊山公,精心育人才,被评为省优秀教师。还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李勇之妻、宗炎公之媳罗菊英女士,事迹誉满全国。
当今我华容李氏,老者拥有金秋的累累硕果;壮者驰骋政界,执鞭讲坛,挥毫文苑,悬壶市井,游弋工商,躬耕垅亩,守卫边防;幼者少者,孜孜不倦,发奋攻读,志存高远,前途无量。
续修族谱,将是凝聚族心,彰显文化,功德无量的一件大事。1995年,应美、大钊、作楷、金树公等前辈为理清房分关系,明晰长幼辈份,在原谱失考资料不全的情况下,走村串户登录核实,筹募资金,艰难编成五里牌支族谱,为本届续修工作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本届续修,与上次续修族谱虽只隔20年,看似太短,其实是非常及时的动议,非常明智的举措。一是此次修谱内容形式与前不同;二是前次续谱中房份、门户、丁口、文字诸方面出现了讹错和遗漏,急需校正;三是宗族人丁繁衍加快,流动人员逐渐增多,不及时记载,恐有遗漏。今有作楷、忠荣、大钊、惊山公等族亲力主重修,且出钱出力,共襄盛举。此时谱牒在手,洋洋60万字,有如一片风光旖旎的精神家园、一座继往开来的历史丰碑呈现于世人面前。
盛世修谱,适逢重视家庭、重视家风、重视家教的年代,集众族亲于一册,知我、知家、知族,弘扬先祖美德,激励晚辈奋斗,乃重修族谱之目的。故借此序言,呼吁我五里牌支族全体族亲,精诚团结,为家庭兴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奋图强作出贡献!
是为序。
东大房容份25世孙佳荣敬撰
2015年6月
序
精心修家谱,早圆续谱梦。这是我五里牌支族全体族亲的夙愿。
1995年以应美公为首对族谱进行了第六次续修,但由于第五次续修与第六次续修时间相隔105年,加之历史原因,旧谱内容所剩无几,再者仅用时一年,收费不到三万元,且愿意做这件事的文化人不多,导致了登录、校对、印刷、装订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讹错:错登、漏登、错字、别字、辈份颠倒、生卒混乱等,严重影响了谱牒的质量。尽管质量较差,但为族谱的后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功德仍不容抹煞。
木本水源,谁非人子。谁无木本水源之恩,能忍使亲者不知,视若路人,尊卑莫辨,昭穆混淆?
为进一步整理、完善我五里牌支族族谱,乘陇西堂华容李氏合族的强劲东风,在总族的统一安排和具体指导下,由世彬、佳荣、惊山公等发起七续族谱之倡议,得到了全体族亲的认同与大力支持。总族于2014年4月6日在华容人家召开了动员大会。会后,我们立即行动,于4月12日召开了第一次有50余人参加的宗亲代表大会。经充分酝酿、提名、举手表决,组建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及工作班子,设立了我支族顾问委员会,由紫华、世彬公任正副主任。成立了筹备委员会,由佳荣公任主任。组建了编委会,安排了专管财经的会计、出纳,委任我负责七续族谱的主编工作。但本人年过古稀,文化不高,唯恐难以完成重任,心情实难平静。
支族筹委会于4月20日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主任佳荣对七续族谱工作作了详细部署和安排。七续族谱的宗旨是:“统一认识,竭尽全力,克勤克俭,兢兢业业,效忠族亲,流芳后代”。
在登录过程中,所有登录人员不怕苦,不怕难,日夜操劳,跋山涉水,走千家,串万户,辛勤耕耘,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彰显了工作人员尊祖敬宗,造福后代,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续谱工作中涌现出了许多尊祖爱族的族贤,有慷慨解囊的大新、世彬、仕华、建军、云忠公等,有疾病在身而不顾病痛而努力工作的惊山、宗保、立勋公;有跑遍湘鄂两省收集信息资料的宗汉、秋炎公;有为族事而不厌其烦地做耐心细致工作的忠荣、以文、治民公;更值一提的是作楷公已80高龄,仍战酷暑、冒严寒,逐户逐人登录。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将自己多年积蓄的养老金一万元捐给了支族,真是出钱又出力,其精神让人敬佩;更有我李氏的贤内助,高风亮节热心族事的贤妻良母忠荣、秋炎爱人和我的老伴。总而言之,此次族谱续修工作进展顺利,效果显著,是上述诸公奋发努力,不为名利,无私奉献和全族族亲积极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晶。在此,对各位族亲的不懈努力与鼎力资助,我代表佳荣公和我个人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这次续谱也不是一切都好,还有不尽人意、不如人愿之处。这次世系登录尚有20余户,近100余人丁不愿参与本次续修而未登本谱,更甚者连人丁费也不交,将登录人员拒之门外,冷眼相待,冷嘲热讽,不如旁人。这些人是否可视为不肖子孙?反正他们的行为不可思议。诚恳希望此类宗亲深思再深思,不可数典忘祖。但面对此类人和事,我们的工作人员为向全族宗亲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履行我们的宗旨,忍受着、忍受着……此次族谱续修,我虽负重任,但才疏学浅,年事已高,又遇文人墨客不愿出山相助之缘故,虽仰仗诸位齐心协力,集思广益,大力支持,但仍力不从心。在整理、定稿时难以成眠,有时通宵达旦,尽管如此,仍有疏漏、错讹之处。望全族族亲加以谅解、指正。好在族中人才辈出,寄希望于后贤,以期斧正、补续。
各位族亲,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为家族发展强大共同奋斗,以慰先灵。
南大房24世孙大钊
2015年乙未岁仲夏于万庾镇指路岭村
序
我五里牌支族筹委会秘书长嘱托我为新谱写序,虽有力不从心之感,但也无推托之理,我要为续谱点赞。
即将出版的新谱,既是一部寻根问祖的光辉史诗,又是弘扬我李氏优良家风的教材。李姓是当今中国的头号大姓,也是世界上第一大姓。可谓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英才辈出。在世界历史上,李姓称帝人数和建立政权者多达159人,为百姓之首。在中国历史上,李氏建立过12个王朝,称帝者达58人。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涌现出了与孔子齐名的思想家、道教创始人李耳,文学家李允、李清照,诗仙李白,政治家李世民,军事家李靖,医学家李时珍等一大批具有历史影响的名人志士。在近代和现代历史上,李氏家族的名人更是不胜枚举,他们对社会贡献巨大,其历史丰碑永远值得全社会赞誉。作为李氏后裔,我们深感无比荣耀。
此次续谱工作,汇集了以佳荣、忠荣、大钊、作楷、以文、宗汉、惊山等全体筹委会工作人员的辛勤智慧和汗水。可以用“和”、“实”、“精”三个字来点赞:
和:就是对这次续谱的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参与续谱的人员体现了老、中、青溶为一体,以老者为主的特点。大部分宗亲都已年过花甲,**的作楷兄已80高龄,大钊也年过70,他俩还是上届修谱的继承者。在续谱工作中,新老结合,互相学习、互相关心,既分工又协作。特别是大家克服了身体上病痛疾苦的困难,解决好了家庭中的劳务矛盾,从人、财、物上给予支持。舍小家为大家,无怨无悔。正是大家齐心合力,才立此巨功。
实:就是工作务实。续谱的大量工作是登录和编辑,而登录涉及千家万户。既要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又要广泛走访族亲了解现状,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防止漏登、错登,大家走村串户,战严寒,斗酷暑,风雨无阻,日以继夜,一心扑在系谱工作上。他们不仅跑遍了华容的山山水水,还奔波于湖北省的石首市、公安县和我省南县、岳阳楼区、君山区、云溪区等地。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失联的族亲还托人多方打听,有的是三番五次登门寻找户主,可以说此次续谱的准确性、完整性是超历史的。大家的工作之实,令人钦佩。
精:就是编辑精心,印刷精美。洋洋60多万字的新谱,是他们精心编辑、反复校对、精益求精的结果。展卷细观,总觉得此新版本让人目悦神爽:排版精美、字大小得体、用纸优质,是谱中之精品。拂卷沉思,我相信,这部新谱所显示的魅力将激励着我们李氏后人奋勇向前。
祝愿我陇西堂华容李氏五里牌支族永远兴旺发达!
东山东大房(容)23世孙紫华
2015年4月29日
于岳阳市岳阳楼区政府家属楼
明宣德二年(1427)一修序
余祖汉时居陇西,至膺公任知河南尹,因清直矢,遂以党固,罹祸子孙,潜隐归德府,世其家,逮南亭公奋翮天衢,家声丕振。受朝廷赐褒荫其后,国暨邦坛箎官岳,聿来容城,相形胜于山南遂家焉,今罗宅其遗址也。嗣是黉继邦创业邑东,万顷、万建黉出也。顷至环,再袭祖职,先予显学与喾国出也。喾以岁荐,授善化训导,由南卜邑西村,王父再转迁南山白鹿圻。亦以岁荐司江津。铎生琳,质家鲁,苦读父书,叨窃南宫。父常顾诸子侄言曰:“昔参也,竞以鲁得之。若琳岂异耶?汝曹勿以质鲁自弃也,虽然匪祖德厚,何以克显祖,国与邦性至孝友,专以一径,遗其恳恳。”训者云:“忠臣原出孝子,经济本乎学术,余兹幸为华之阀阅矣。愿后之子孙,永敦孝友,笃志诗书,无委于质,无染于习,有不保世滋大者乎?”予官谏议归纪其由用,光祖泽族,繁续修是在后起。
明宣德二年(丁未岁、1427)孟冬月上瀚
赐进士出身 授广西道监察御史
四世孙琳振玉甫书于石山塌书屋
明成化十一年(1475)二修序
祖居河南开封府归德州,今陛归德府,小地名瓦砟阶人也。元至正二年(1342)以荫为荆襄路总管,调岳州路总管。与弟安国亦以荫授县主薄,二人安家邑南,今南乡罗宅是也。国生子二:讳学、讳喾。喾由南迁西乡;学至四世,琳中明永乐三年(1405)乡试,丙戌年试礼部,为邑开科进士,历任广西道御史,先予显徙数十年,今子孙栖故基末改,分南山枝。邦生子黉,迁县东五龙山,分东山枝,故谱以东、南两祖兹始。黉生二子,环仕,元亦总管,值红巾倡乱邑,转徙,灭亡者几大半。祖环以积善存厚德免于难,卒以天年终。恃德者昌,其信然也。愿李氏后人存心仁礼,涉世公平,孝以事亲,忠以事君。如此大闲不允,天地时所保护,祖宗之所默佑也。若夫庸遇、自弃、惰慢,自身出礼义,口非忠信,生平无一行至铸者。此天地之所不容,祖宗之所不佑者也。余自山西解归,思祖落业章台已八阅,世族姓滋大,因手纂数册,记履历,志配、葬,语无烦设,书必直率,徐寿之梨枣,以继先绪,以遗后起,渊源木本之义,不有油然而兴者乎?贤子孙其敬难之。
明成化十一年(乙未岁)孟春月谷旦山西布政司左参政亚中大夫资治少尹前河南彰德知府六世孙寯东桥氏书于沱溪东黄湖山
清嘉庆二年(1797)三修序
丙辰秋祭后,宗人谋重次家乘。丁巳三月之吉日,庀给祠馆委事于余,余想子孙事事也。爰自康熙五十七年(1718)迄嘉庆二年(1797),数十年间,生者、卒者,葬者出处里居,细加检核,合前谱改,依刘氏世传体,修世系12卷,别为世系图二卷。率旧法订正前代列传百一十七,重列传四十有六,增修艺文、丘墓等类第。恐鲜见寡闻,断不敢轻心掉之,越七月告成付梓。余告宗人曰:谱合上治、下治、傍治,与祖祠相表里,主以依神,柘以藏主,主与柘不修,非所以安先灵也。春秋时享,拜跪升降,而东西陛道不修,非所以肃成仪也。祭毕而贡,坐次狼藉,非所以式后生也。乃庀材鸠工修主十座,自始祖而下,以次付鲁人之付也,合主术人之付也,离之有12房为十座,或离或合寓,十年轮祭之规,饰以丹漆,嵌以金字,柘则略加刻镂点染,恭悬龙门,衍庆额其上,昭其文也。旁治东西两阶覆以瓦,不斫椽,不画添,昭其俭也。年经宅层楼以藏祭器,其前为膳夫供淘盛之所,昭其洁也。大门外累土而砌其面,几筵既设可容数百人。前建栅门,以木板代瓦,贵其朴也。君子观先代法物,贵其质而已矣。凡此些一众志合群力,而我无所事事焉。越数十年,生者、卒者、葬者,出处里居,必书后之视有亦猷,有之视昔然。而家世之盛衰,珥笔者因之为详略,兴念及此,盛慨系之矣。是在光前裕后者,鼓舞而振兴之,夫岂以子姓繁多,区区补葺,遂谓吾宗硕大乎哉?
清嘉庆二年(1797、岁在丁巳)十一月初吉东支17代在铭洗斋氏书于表紫桥
清道光八年(1828)四修序
家庙者,宗祖所凭依也;家乘者,宗族所联收也。宗祖所凭依,则不可任其风残雨筝而不为之,宗族所联收则不可任其支分、派别而不为之一续。我族之有家庙、家乘由来旧矣,每数十年修补以续,代不乏人。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宗人以家庙历年久远,栋宇不无朽蠹坳垭,亦渐倾斜,基地殊觉逼狭,因会聚共议,祠旁更购余地革苇,故重修。于是因其宏敞,高其巷门,轩其垣墉,最上寝庙一座,以藏神主,妥先灵也。庙前直屋一转,春秋享祀,便行礼也。连建厅屋一进,祭毕而燕,序昭穆也。下东西二厢,远来子姓可栖息也。前建门楼,外拖八字,护以栅栏,肃观瞻也。旁砌围屋,供膳夫所也,凡八阅岁,而功乃成。丁亥秋祭后,安山兄以祀事委余,余辞不获命。宗人亦随以家乘议续,因于冬月翻阅旧谱,知我族之谱于明宣德时,则有振玉公之纪由;于明成化时,则有东桥公之手纂;于明万历时,则有尚卿公之刊修;于我朝康熙戊戌则有翰一公之重修;迄乾隆戊午又修,不无错漏;嘉庆丁巳浩斋公重修;康熙戊戌老谱校对、检核、订正详明,重修16卷。其有关宗族不小,今又30余年,后之生齿、卒葬、丘墓、山向未入前谱者,一一开载,以付剞劂。然亦随各房自喜自续而已。间有未续者,由其自不乐续,余不能强续,非敢遗漏不续也。凡续修式悉依丁巳谱式,内有世系图二卷,宗人皆曰:“赘设可无庸。”于是略之,非敢私为去取。余才学疏浅,岂能操觚步武诸先人列并言于谱乎?第因家庙已成,家乘既竣,宗人皆曰:“不可无序!”咸委于余,余不揣其固陋,爰将宗祖所凭,依宗族所联,收之本末源流,次列书之,愿后之览者,感于斯文而继继承承,于勿替时,是为序。
清道光八年(岁在戊午)九月下瀚东山西大房17代孙鸿逵轩氏书于邑之毓秀桥斋
清咸丰八年(1858)五修序
谱肇于御史,成于参政,续于瀚一。越乾隆两次,嘉庆、道光各一次。源流派寅,家规谱式,前人备矣。祠则置于嘉庆,建自道光,规模宏敞,气宇轩昂,春秋轮祭例至肃也。本届谱事,一遵前式,特增其近来之生、齿、卒、葬、年、月、日、时焉耳。祠宇于坏者整之,缺者完之,旧者新之,不敢妄有更张,维、时两公並兴监修。则有若而人纂修、协修、校阅;则有若而人办理料木,催收资费;则有若而人合族无不踊跃,经管无不精核,不一岁而谱与祠告竣。余虽参司族事,所无寸绩可纪,仅将同事出力之自叙于左,以不没其劳云。
清咸丰八年(戊午岁)秋祭前三日19世斯敦凝焉氏书于殿左之讲礼堂
清光绪十八年(1892)六修序(一)
家修乘,朝廷修史。史起必注岁月,必书一代之治乱兴衰,得时以考之。族中则生、齿、卒、葬之日繁,男妇节之可嘉,谁为秉笔而随时登载者,匪阅时一续,势将久而或讹,且失其传焉,其何以比频。
我河南李氏自元至正间,以官籍华,越御史公始创谱牒而修明之。厥后续修者代不乏人,前者凝焉公丁巳之续,屈指30余寒暑矣。本届秋祭后,族众佥议以谱牒之续,刻不容缓,责飏董其成。翻阅旧牒,谨依苏式,子承父下,匪故违旧章也。编既成,付诸剞劂。吁士君子处老不获身登庙堂,执管随史管,诸公参附笔削,以阴操点陟之权,成千秋信史。族中诸先老盖棺论定后,义节可撰者撰之,其不肖者劝之,恶者隐之。于隐恶扬善之中,寓褒善贬恶之法,抑亦笔削之微权也。又诸君缮写校对之力,至一切监修催督经费,办理诸事,则又有诸族房之助,飏特总其成而已。工竣谨书事之,原起与其所以成之者,用志其勤云。
清光绪十八年仲秋月上瀚20世老孙凤山甫春飏书
六修序(二)
吾家自卜宅章华,谱牒遥传,代不乏人。越14世从祖翰一公续修后,于今数十年矣。支分派演,星罗棋布,余窃系念焉。丙辰秋,户族倡议重修,询谋佥同,其生卒、兆域、图系、例传,执管而操觚,浩斋从兄也。谱工经营襄事者众,宗人以剞劂之,用繁择总领以董之。相与推余,余辞不获命,丁巳春付梓,七月工竣。一切度支会计,幸无渗漏,而众庆缵修之告成也。爰嘱余志,其大都俾来者有所观感。是则继先遗后,流泽孔长,后之视今,盛于今之视昔,又余之厚期也夫。
东三房东支17代在鉴谨跋
六修序(三)
昔汉班固族论曰:“宗者,何宗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族聚也,相亲相爱,有聚会之道,故谓之族。是知族之有谱,所以尊祖敬宗,令人油然生仁孝之感,顾不重欤,风俗日衰。先王家自有教之法,不行于天下,世代远隔,支裔繁衍,或问其所自始,与其所同列,则茫然无以应。又其甚者,吾宗莫宗而攀援、依附,自诩华胄,则夸滥之敝,其与废坠均也。李氏世推望族,代有文人。今李生鸣岐修谱,以邦、国公来华,以敬身为先,且正分以清世系,列传以昭法戒,尤得宋欧、苏两先生谱法。请序于余,余思族谱之兴,其原盖出于太史公,年表独是一本,所传支分派别。其间人事之盛衰,生齿之消长,里居之迁徙,有人创于前,而无人修于后,恐奕世以下,更有难为考者。李生溯源寻流,自近以及远,由亲以逮疏。上以继高曾纂辑之志,下以洽子姓同气之欢。洵无愧于孟坚宗族之论,后之人犹得按其谱而指之曰:“某也贤,某也不肖。”相劝以善,而相规以不善,敦本睦族,于以光大前猷,而照耀家乘。将见倡于一家者化于——邑。余知移风易俗,俾世道日返于古,未必不自修谱始也。自非然者,徒务空言而不见诸行事。或以强凌弱,或以少凌长,而水源木本置若罔闻。是岂李生修谱之意,而亦岂余作序之心也哉?
赐进士第文林郎知石门县事署华容县印
务浙西许淆撰
六修序(四)
人莫亲于所从出之祖、父也。其幸然者,至壮至老,或得亲事三世焉,亲事四世焉。若自吾祖、父递降,亲者为昆,季次为从,再从至于缌,更至于无服,而为路人。仁人孝子悉然俯仰,而无以自致其情,此亦事之无可如何者矣。
惟家有祠有谱,然后离之以合,远之以近,贤者以思,愚者以勉。故谱之修也,非惟是文言美观,联党族为门宠光也。苏子曰:“观于谱而孝弟之心,可油然生矣。”章华李氏,其先出于陇西膺公之裔。其后潜隐归德,逮南亭奋迹天衢,元至正祖邦以荫为岳州路总管,聿来容城,至振玉公起,家名进士,任广西道御史。世推望族,代有文人,予丁巳待罪容城,李生以敬等以修谱请序于予,予谓富贵福泽,何常之有?朱轩邸第不久,化为冷雨寒风,大族巨家有时降为厮养皂隶。今李氏子孙历年久远,高、曾之矩获不改,力修谱牒,睦族敬宗,惟恐先人之绪,一旦失坠,知其家泽之未艾也。余愿李氏子孙相劝以善,相规以不善,倡于一家,化于一邑,移风易俗,比户可封,余于抚循之下,得以刑清政简,与父老子弟言慈、言孝,讲让型仁,则李氏族谱之修,虽陇西之家乘,实合邑之风化所关,是亦予之厚幸也。是为序。
赐进士出身癸丑科会魁岳州府知华容县事文林郎丙辰恩科湖南乡试诗二房同考官长洲陈尧叟撰并书
六修序(五)
今皇帝以孝治天下,新嗣大宝行升宪皇帝。诏修宗人谱牒,以垂万世。新睦平章之化,上继陶唐,所以教天下尊祖敬宗,重根本而笃亲亲也。生斯世者,谁无祖宗、父母、叔伯、昆弟,其忍使家乘弗备,致昭穆混淆,世系残阙,尊卑少长之序,缺然而莫之考乎?华容李氏自汉龙门公发迹河南,至南亭公振家声,受元代褒封,逮邦、国两公承袭官于岳,遂相华之南山以世其家。邦之子黉迁邑东五龙山。六世孙俊由知府累官亚中大夫,国之子喾始迁西村,长学仍居南乡。四世孙琳登永乐丙戌榜,为华容开科进士,累官御史。其间簮缨殂豆两支相承猗与盛哉,予于雍正庚戌,以拣选知县改司华铎,甫任月课,李氏诸生与者数十人,予于童子中,首拔李生以敬,次生李秉璋。是年,秉璋游泮,以敬则两载后,列郡庠寻食饩,学使张公科试,取冠岳阳军以敬之。尊人曰:“翰一岁甲申与予同受知于前,学使潘夫子,置首选文名噪郡邑楚,牍标新集刊其文行世即鸣岐也。旋也手疾谢科举杜门教授生徒。戊午中秋前三日,携幼子敏谒予曰:“吾族重修谱帙,请赠一言弁其端,予最服膺。”李氏及李君翰一父子,为畅其曰:“谱之修也,难矣!”予每见世之人,采上古名贤世德以为之祖,是窃附也,而由来失矣。拔近今名公、巨乡以联其族,是借光也,而宗支乱矣。世远而代不相承,人疏不亲相接,何谱焉?且祖有功弗考,宗有德弗彰,或名分不正,或礼让不先,其贤者无以劝,其不肖者无以惩,以云教家则未也,又何谱焉?李君乃出其所纂新旧稿本,相示予观,其溯龙门寻所,自始纪南亭述所自来,而邑中名重科甲,虽甚契洽者,不与是,窃附之与借光,李氏不屑矣,且叙长幼,别尊卑,明其伦也;训孝弟,讲仁让,淳诗书,肃其教也;其忠、孝、节、义,立德、立功者著为传,不没其善也;选举科甲,显名仕宦者,列年表,不掩其贵也。至不率祖训,稍违家法者,则设法以严创,艾恩义,较然劝惩悉备,以此教家。型俗即固国班马,古史氏之义例何加焉?如是以修谱,不愧如是以叙,其谱序亦可以不阿矣。抑予闻之,克家之,令子必为报国之良臣。李君翰一蔚蔚不得志矣,若以敬之矫矫,秉璋、秉仁之卓卓,炳任、炳秀秉尊辈,后先继起,方兴未艾,他日师济。
王廷出其家修以襄,皇天子仁孝之治,则尊祖敬宗,根本茂而枝叶荣。发祥之盛,岂止耀家乘哉?形且光史册矣,予于李氏有厚庆,是为序。
赐封修职,即前拣选文林湖广辛卯科亚魁华容县儒学教谕,同里年家眷同学弟,衡山谭尚节源村氏,书于城西之慎思堂
六修序(六)
家曷为谱?示不忘所生也。示世世子孙不忘所生也,须知人看得此身重,则厥祖益重。昔云: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伤其本枝,从而亡吾身之本。父母也祖宗也。以敬身者,敬父母敬祖宗,而谱可属矣。然自有天地流传至今,皆吾祖也。世久则失考,地阔则异籍。族大人众,支分派远,吾不得而谱也。吾谱吾来华之祖而已,嗟嗟吾李家来华自始祖及余身十有四世。自其分焉者,观之几千万。派自其统焉者,观之东南相望,二枝一元,得此音者,请与论谱,谱以继往,夫人知之而继往。莫如正父子之分,正父子之分,莫如清世系高、曾元衍,总不外父子相生。父父子子,则人各亲其亲,长其长,正己正人,齐家治国,举不外此。故余世系一节,独加严焉。谱以开来人知之矣,而来者之身何以立,则莫如列传以照法戒,匪浮词夸扬也。撮其尤者、真者以观咸乎。后嗣而身劝矣,否则人人皱眉,处处露魂,从而掩盖殊失。谱体则自当寓六义于微言之中,非如苏亭之书其事,缺其姓名己也。彼指其生,前故不令,夫人之得知之而传,不及生者以盖棺曰而始定。要俾后起者,面熟内渐,汗出而食,不下尔主,二义以谱,一阅世系群凛然。于父子之分不易也,而吾身之为父子宜何如矣。一按大传群肃然,于法戒之义不谬也。而吾身之于法戒,宜何如矣。前后相需,作述攸赖谱法,不宜急讲哉。余家谱基肇于东桥公,续修于尚卿公。家规倏注成于五卿公,要其世系不易世传不谬则固。余今日之身不甘不肖,为是踵而增之,敬而成之,以期告无愧于诸先人者也。然则吾有身,吾不忘所生;人有身,人藉以不忘所生,于以教李氏之子孙,知所敬身也。可于以教,凡为李氏之子孙,知所敬身也。可于以不仅教,凡为李氏之子孙,知所敬身也。
14世孙鸣岐西言氏一字翰一书于紫桥存心轩
六修序(七)
家之有谱者何?谱其先之祖功宗德也;谱其后之支、分、派、演也;谱吾族之生齿、繁、滋,而敦一本之谊也;谱吾家之源远流长而笃恩谊之情也。是知有其谱,而其先可知其后,亦可知也。吾家谱自明以来,屡经修纂,始创于邦杰公,续于尚卿公。家规、条约、编次于五卿公,但因兵火之变,散失颇多,以致族之亲者,莫知其为亲。疏者罔辨其为疏,甚且尊卑倒置,长以凌夷,不有族谱将何以联嘱近代、光显前人乎?侄西言共襄谱事,叙列历代世系。自南亭公累官籍来华,生子安邦、安国。一则卜居南山,一则建业东山。传至三世。余祖安邦生万建、万顷,又列二支。至万顷后,知林公生容、俊、宏,又列三支。其间亲疏秩然不乱,昭穆井然不淆。俾后之子孙,各亲其亲,各祖其祖,而恩义之情于以笃,而一本之谊于以敦。而后之支分派演于焉,各著而先之祖功宗德。因以共昭谱之所系,顾不重哉。爰合族众授之梨枣,建立户首支长,铭遵邦杰公存心仁礼,涉世公平,孝以事亲,忠以事君。遗训庶族虽大,而俨若支,支虽分而等若同胞。则谱成而强梗之风日息,礼义之训渐长,不且保世以滋大者乎?因综其名曰,李氏东南谱两是为序。
13世孙锺秀芝山氏敬题于步云轩
1995年七修序(一)
国著史,家修乘,自古皆然。夫吾族之大,子孙繁衍之众,实乃望族。岂有尊卑不别,亲疏不辩,昭穆混淆,视若路人乎?翻阅族之旧谱,知我族于明、清两朝由御史、参政诸公精心创修,后曾续修多次。自光绪十八年(1892)六修迄今已一个世纪有余,未曾续修。自始祖及余历26世矣。余幼离华来石,因政务缠身,其族事、族情、亦无暇顾及。幸得盛世续修族谱,木本水源之思油然而生。我宏分应美兄于甲戌岁孟春月倡议续修,辛苦劳累一寒两暑,谱牒世系、文案工作已毕。乙亥岁孟夏月付梓,八月告竣。此系祖宗之默佑,子孙之幸运也。今谱既竣,宗人请序于余,余岂敢辞?
吾族百年以来谱未续修,长此以往将亲者不知其亲,长者不知其长,若似与路人有何异焉?况乎生者、卒者、徙外里居者,多有未入谱,若问其自始何祖何宗,则茫然无以应。世逝如流,一纪有余,谁悲丘墓之凄凉?又谁与先人之丘墓而祭扫?嗟夫,我李氏祖宗之德淳厚,历来家风均以忠贞报国,孝友齐家为宗旨。人臣当忠,人子当孝,忠以事国,孝以事亲。人莫乎重于身,重于身益则重于祖,尊祖敬宗,仁孝之德,此后人之宜也。今续之谱,身出何祖、何宗,生、齿、卒、葬、去处里居,世系派演,支裔繁衍,一一载入,开卷一目了然。愿后之览者循之、慎之、是余厚望,是为序。
东山东三房
22世孙应爽乙亥年(1995)季秋月瀚撰于石首
七修序(二)
夫我李氏源自陇西,出自膺公之裔也,其后隐于河南归德府瓦砟阶。始祖南亭公,一世祖安邦、安国二公。坛箎官岳,邦任荆襄路总管,又调岳州路总管。国任华容县丞,自元籍华,落业章台,今之五里牌是也。邦居东山,国迁南山。国之四世孙琳,登永乐四年(1406)榜,为华开科进士,任广西御史,又任四川御史,始修墨谱。邦之六世孙俊,中科考后,调任山西布政司左参政,至老归家。复为重修,乃修府筑室于黄湖山,与子孙卜居所。始新建祖祠于五里牌,其后簮缨济济,屡经修饰,演派流传至清同治元年(1862),劝移其后代,改作县试文场及书院等,即今县立一中之校舍是也。迄今已20余代矣,后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续修,迄今已百余年。
昔年春,我南大房守分之子孙,原我族11房(房之名:容、俊、宏、宾、宣、宪、宽、守、宇、宁、安),集而论修谱事,然其全谱无存,惟我南大房继美有谱三本,独东山各房支谱亦残存无几。我房泳方叔将所存之谱作为依据,续纂而成今之谱牒,嘱予为序。嗟夫,谱之修难矣,因各房之谱均无存焉,虽有存焉,因代远年湮,久之不修断代者数矣。其子孙不知其祖父、曾祖父之名派者众。世系之不存又何能谱焉?惟我南大房世系之存半,予因列叙演派,使我族子孙之览有所据也。今幸有我族东山宏东三房应美公,倡议修志,并肩负编辑,遍寻旧稿残谱,遍访在世之族亲录其所述,依旧谱之式嗣而辑之,此亦予之所厚望也。是为叙。
南大房23世孙宗儒开发
祚藩1995年(乙亥岁)撰
七修序(三)
国有史,郡县有志,家有谱,自古皆然。而我族家谱自光绪十八年(1892)续修迄今已百又三年矣。岁久,其谱残存无几。合族尚无全谱,世久则失考,以致族内亲者不知其亲,长者不知其长,昭穆不清,世系混淆。幸我族应美、庆海、大钊、克培诸公发起纂修,此举正合众意。
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为李姓子孙,应知谁为吾祖,吾出何宗。纂修谱牒之为是也。
陇西乃李氏发祥之所。闻帝少昊有后裔皋陶,尧帝时任大理宫。制刑法五种,断案准确,受民拥戴。子孙历虞、夏、商、世袭大理之职,令赐理氏,时至商末,称理为李。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亦李氏远祖一世,唐李渊为40世,李世民为41世。我李氏大都出其后。
夫我五里牌李氏自汉龙门公发迹河南至始祖南亭公,自元以后籍华,生安邦、安国二公,尊为一世祖。一则卜居东山,一则建业南山。于县城北五里牌修祖庙,定派语,称五里牌李氏。故谱肇于御史,成于参政,续于翰一。乾隆时续四次,嘉庆、道光时各续一次,光绪时续一次,至今共七次。
国固,族旺,家兴。有赖祖先庇荫,尔等既同为一祖,同出一宗,该互往互来,互帮互助,互照互应,团结一致。为吾之族,吾之国兴旺发达,欣欣向荣。全体宗亲努力拼搏,奋发图强,兴族、兴邦迎接美好未来。
21世孙宁波谨识
乙亥岁(1995)正月十八
七修序(四)
甲戌年(1994)十二月初五是我母亲60大寿。承蒙家族中一些亲人看得起,前来向我母亲祝寿。在与我父亲的闲叙之余,应美公约我为家谱写个序,当时我真是受宠若惊。我想,我在家族中既不是文人墨客,也不是官位显赫的大人物,实不敢莽动。时至今年正月十五,父亲再三催我赶快动笔,这时我才想到既然相约,也说明是对我的抬举,恭敬还不如从命。
说实话,我过来对修家谱兴趣不大。总认为,中华民族一大家,家谱修不修无所谓,我还是姓我的李,祖祖辈辈、子子孙孙都一样。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出差广州,与一位同乡相遇,闲扯起来,得知对方也姓李。虽不是一个家族,但那种乡情、亲情、族情真是有如久别重逢的亲人。这时我才想到,如果家族中修个谱,把李姓本族人都录载起来,这样可以相互了解一下族人中的情况,也可以不忘祖辈,知晓同辈,了解后辈,避免自家人不识自家人的尴尬。
俗话说,盛世修志。当今,从我们国家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家在一天天地发展前进。我们五里牌李氏家族宗亲也同全国人民一样,生活一天一天地好起来,并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振兴国家、发展自我而勤奋工作,辛勤劳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据我父亲讲,这次修家谱的发起者是应美公,他不顾年事已高,还亲自动笔,完成了大部分的写作修改任务。还有大钊、庆海、克培、以文等族众跋山涉水,赶车搭船,历尽艰难,深入调查,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我表示深深的敬意!
总之修编家谱是个系统工程。30年必须修一次,要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我衷心希望全体族人通过修编家谱,了解我们五里牌李氏的历史,将我们家族中好的传统、好的风俗、好的道德继承和发扬光大,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民。
第21代孙世彬乙亥年(1995)正月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