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支族
序
2013年4月6日,碧炎公在华容人家主持召开陇西堂华容李氏代表会议,发起合族续谱。我南山支族群起响应,由兴乐公举旗,挑选族亲,组成续谱班子,着手第九次续谱。历时三年,新谱告竣。
为力求新谱准确少错,续谱伊始,即按族亲聚居地划分小组,登门走访发动,确定组长、资料员,培训世系登录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印发《世系登录表》、《典型摸底表》,收集图片及人丁世系资料。在基本结束世系收集录入之后,组织了两次拾遗补缺,较好地弥补了八修时因经济条件与交通条件限制带来的疏漏。九修《谱》登录共5房、15份、近4000男女丁和配偶上谱,较八修时新增了1400人。他们分布居住在我县城乡及周边县、市,族亲较集中的有南山、东山、治河渡、胜峰、注滋口、城关,监利县上车弯、朱河,石首市高基庙,南县华阁、明山头,君山区等地。本谱新增《家风篇》,将已故族贤与当代家风楷模编写入谱;新增《翰墨篇》,选编族亲的优秀字画、诗词、文章;新增《氏族篇》,集中华李氏历史、生活、应用知识于一体。开本由32开改16开,印刷由黑白改彩印,装帧也较前谱更为精致。初版印谱500套,并配制U盘文档,建立电子家谱,族亲可通过网上阅读并增删。应该说,新谱具有可学、适用、易懂之特点,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历史书、寻根问祖的工具书、宣传家风的教科书。
愚读书不多,蒙族亲抬爱,主持新《谱》纂修,虽力不从心,但在族贤支持下,终使家谱草成。我在修谱之学海泛舟三年,先贤之品行,今贤之德才,颇受教益,深为感动。
耕读传家,启裕后昆英才辈出。玉磬公官至尚书;李宝公敕封将军;玉林公官至广西道御史。时至21世纪初,军政要员、商企巨子、科技精英、社会名流更如雨后春笋。共有中共党员201人、团处以上军政干部18人、科技文化界高级职称9人、研究生17人、博士生5人、千万元资产以上商企人士49人。三房兴派秋波(亦非)公,武汉大学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从广东省经委岗位上离职下海创业,20多年奋斗,组建了广州华艺集团,任董事长,拥有四个公司,成为了广东省政协委员、工商联常委,国内知名企业家,在国际上也颇有名气。四房兴派兴球公,出生农村,幼年历经磨难,受打击,遭排挤,甚至被取消民办教师资格。公穷且益坚,自强不息,凭实力过关斩将,入主广州颐和学校校长。并创新发明,屡出成果,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民办教育家”称号。
认祖归宗,充满了血浓于水的一脉亲情。本次续谱之初,编修人员两眼迷茫,凭“南山李氏”四字走访打听,所到之处,受到族亲们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监利县二房兴派兴辅公、春派春茂公将素不相识前来寻亲登录者安排宾馆住宿,请人作陪,亲自开车到朱河镇、上车镇找宗亲提供世系资料。其待人之诚恳,服务之周全,令人感动。三房林派金高公,祖上落户石首市马家垸至今100多年,因消息闭塞,这支族亲在八修《谱》中被遗漏。几十年来,他们如风筝断线,苦苦追寻。此次打听到我们合族续谱,他们无比兴奋,带着兄弟、子侄和见面礼,驾专车赶到华容,欢聚一堂,遂了近百人百年的夙愿。
出力出钱,体现出族亲爱家爱族的宽广襟怀。二房光派光洪公之妻梁幺二,28岁丧夫,38岁丧子,她把辛酉年(1921)七修木刻版族谱看作是对丈夫、儿子**的怀念,对李氏家族的一片赤诚,用56年的坚守,几经火灾、水患、兵祸、“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让其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为续修族谱提供了**的珍贵历史依据。四房兴派绍林公在八修族谱时,已年过古稀,他穿帆布鞋走遍了全县城乡角落和周边县、市,口询笔录,历尽艰辛,终使《李氏家志》(八修)问世。本次续谱参与者,有耄耋长者,也有而立青年;有奔波海外的游子;也有本乡本土族贤,出大力者30多人,捐资者51人。秋波公一人捐了40万元,并设立了助学奖学基金,每年发放10万元,兴球、春海、李元等公捐资均过万元。尤其我支族中的佼佼女士,诸如玉蓉、莲珍、淑群等,她们不计名利慷慨解囊,只为娘家兴旺发达。本次续谱,全靠众多族亲的善举!
穿越历史时空,前瞻李氏家族,我思绪万千,感慨无限。由衷地感谢我们的先祖,给子孙们以顽强的生命;感谢历代先贤,为后代人成才成器,造就了百年树人的好家风;感谢当代族贤,为社会做出的无私贡献,为族亲树起了学习的标杆。由衷地祝福长者健康长寿,乐享天年,笑口常开;祝福壮者努力,驾政治清明的长风,大展宏图;祝福少儿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未来撑起一片蓝天,为家族的发展积蓄力量。
泱泱李氏,万代永兴!
华容李氏南山支族26世孙春国谨撰
2015年8月4日
序
天地生人,上必有祖宗所创起,下必有子孙所流传。吾李氏血缘皋陶,得姓自利贞。征之文献,垂今数千载,子孙播迁四海,根深叶茂,源远流长,遂为天下姓氏冠。李氏传人文臣武将、名士大儒,彪炳史册,光耀华夏。当今万方之盛,“我李亿万叶、柯条遍五洲”,亦无愧矣。
至吾华容南山李氏一脉,始迁祖明远公,字臣汤,宋咸淳元年(1265)因避兵祸由醴陵迁至华容终南山夏家庙落籍,开创基业。二世祖宣擎,字玉磐,官至吏部尚书。三世祖宝公,字朝阳,赐封将军。自始祖迁华,迄今750余年。现华容南山李氏后裔聚居终南山南竹村,后分居三岔河、洪山头、县城等地。亦有迁往监利、石首、澧县及四川者。南山李氏传至六世,一支迁县城北五里牌(今胜峰乡境内)另立。南山李氏裔孙延及大江南北,世代昌隆不息,实属先人之德,后人之福也。
立人之道,莫大爱亲;睦族之方,必先修谱。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兹世之所重;追远,后世之所思。故既创旧谱於前,自必重修於后,以笃源本之恩。华容南山李氏族谱始修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后于康熙、嘉庆、咸丰三朝续修三次。民国10年(1921)第七次续修以来,历经60余载。兵荒马乱,战火频仍,后族谱资料散失殆尽。又遭十年“文革”之洗劫,幸存片牍亦被付之一炬。迨至1993年,族内永忠、永言、兴桂诸公族情笃然,主动领衔第八次续修族谱,历尽艰辛,四处查访,搜罗散帙,一一考正,汇入谱牒,终究不负众望,纂成《南山李氏家志》。虽因时短事繁,诸多因素影响,遗漏部分族亲,然仍不失为更新旧谱、续立家志、昭信纪实之举。于重本笃亲、亲情灌注、血脉流传、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功在斯世、利在千秋。实为宗族之幸,后代子孙之福也。
岁在甲午,躬逢盛世,河清海晏,政通人和。碧炎诸公高瞻远瞩,胸怀“陇西一家”族谊,首倡华容李氏合谱、合祠、合规,合族,总揽纲常。春国、兴乐、春恒诸公德高望重、戮力同心、鞠躬勤勉,聚议南山李氏第九次修谱大事。历时三年,艰辛付出。《南山支族谱》资料详实,支系分明,勘误补漏,正本清源。同时遵循男女平等之原则,女丁均详细登录上谱。实乃谱局之创举,时代之进步,吾族之幸事,后嗣之福荫。欲使后之观阅者了如指掌,亦知前代之本本原原、后人之绳绳继继、坟墓之累累可考、谱系之凿凿堪凭。家之乘、国之史,同为百代珍藏,成为“齐家、治国”之训,族谊连接之桥。族人嘱余作序,自愧才疏,勉为其难。唯念自兹以往,凡吾宗人,齐志睦族,以联子孙。
是为序。
南山支族25世孙兴球敬撰
甲午年(2015)年仲冬于羊城
序
我大中华民族乃是百姓千宗有机聚合的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李姓以其人口众多,英杰辈出,而占有突特地位。
李姓始祖自尧至商世袭大理之职,乃以官职得姓。商纣王时期,理征被罪受诛,夫人契和氏携幼子利贞逃难,以李子充饥,得以活命,乃改“理”为“李”。三千多年来,李姓人口昌繁,瓜绵瓞衍,已达亿万之众,遍布全球各地,成为当今中华第一大姓。
陇西李氏源出利贞后裔李暠。李暠(351~417)为西凉武昭王,其后世子孙发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士族集团。因汉时在西凉地置有陇西郡,这支李氏便以陇西为郡望。陇西郡李氏乃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头等门阀士族,不仅出了当国数十年的西凉国主,而且还建立过煌煌大唐帝国,创下了封建时代罕有其匹的辉煌。
自唐迄宋直至民国,华容李氏或同宗分支立派,或外地陆续迁入,逐渐演变为桥头、南山、百官等支脉,堂号名同为陇西堂,总人口已过六万,乃是开发华容、建设华容、发展华容的一支生力军。
华容李氏南山支族是县境李姓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始迁祖明远公,世居长沙府醴陵县东冲铺。南宋咸淳元年(1265)避兵祸迁居华容,落籍南圻嘴,即今终南乡八岭村八组与团湖村八组之间的夏家庙。明远公于宅旁四周植竹,后繁衍成茂盛的竹林,故人称竹园李,后又称竹林李。20世纪以后,以族众遍居南山各地,因称南山李氏。
本支李氏人口发展迅速,逐渐向四方迁延。明洪武年间(1368~1397),六世“玉”字派一支迁胜峰乡五里牌(今李家湖之边)另立,称五里牌支族;明宣德年间(1426~1435)11世从际兄弟五人西迁四川,后虽与故土失去联系,但都为南山支族血脉。留居故土的南山支族历经数百年发展,形成五房、15份,族众分居县内终南、南山、砖桥,治河渡、塔市驿、城关镇和监利县上车湾、朱河,石首市高基庙,南县华阁、明山头,君山区钱粮湖等乡镇,总人口在近4000人。
南山支族迁居华容以来,得益于山水滋润,历朝历代涌现了不少才俊秀杰之士。最突出的是六世祖琳公,乃是明永乐丙戌(1406)科进士,官至广西道御史,后以第一名载入明万历《华容县志.选举志》。当代南山支族人物更是卓然荦立,雄姿英发,有忠贞勤勉的公务员,有学识超群的博士生,有资产雄厚的企业家,更有成百累千的农工能人、教卫骨干。他们不仅是南山支族的骄傲,也是华容李氏家族的翘楚、华容人中的精华。
谱牒纂修是南山支族历代相承的优良传统。明成化十八年(1483)创修家乘以来,已历八修,可说是县境诸姓百家中修谱较早、且坚持较好的一家。2014年陇西堂华容李氏族亲发起联宗合族,共修家谱,南山支族率先响应,并积极参与,表现出敬祖收族的高度热情。南山支族丁口分布极广,支派、房份众多,整合任务之重,梳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兴乐、春国等一秉严肃认真精神,周密运筹,广泛发动,细心采访,有条不紊,卓有成效。
数百年来,华容李姓与朱姓毗连而居,两姓先辈与全县各姓先民一道,在开发、建设华容中并肩战斗;而我与春国先生在县委办公室共事近十年之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春国先生办事精明干练,执着沉稳,城乡县民有口皆碑。十分可喜的是,他的这种精神和能力在合族修谱的巨大工程中再次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展示。
我相信,在兴乐、春国诸公的带领下,经过阖族宗亲的共同努力,新修《南山支族谱》必将以独有的特色跻身于中华谱牒之林。
受春国先生之托,我十分高兴地写下了上述这些话,权且作为我对南山支族新修族谱的祝贺罢。
朱培高2015年8月写于岳阳西栖斋
(作者系沛国朱氏华容大旺厂支23世传人,曾任岳阳市政府办副主任、岳阳市档案局局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
明弘治十三年庚申岁(1500)(一修)序
“人之有祖,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本固而后枝叶茂,源深而后流派长。”吾于竹林李公廷用先生贵见之矣。先生与予夙有姻娅好,且又总角交。其聪明才识,予甚叹嘉之,人亦共羡赏之。手不释卷而卒入黉宫,身娴六艺而尤通地理。盖其生也有所自,出也有以始,而令嗣之丕振,故代有其人焉。余尝与公询其渊源,叙其宗派,方知李氏祖明远公者,乃长沙醴陵东通铺人氏也。南宋咸淳元年(1265)正月,遭兵乱,避世道,经岳阳,抵章华之南感化乡牛皮岭西,创业李城台、长圻咀、李家当三所基产,遂筑室卜居焉。厥后,玉殿公积功累仁,承先启后。考其一二遗事,尝见彭家桥春水泛涨,往来徒涉者苦,心存恺恻,故施财命匠砌石桥一道,以为子孙长永计。斯时,朝夕勤耕,读书、积德、培植竹木,人皆号为“竹园李家”。而其弟玉磬公,宋名宦也,官至吏部尚书,解组而归。有子名宝者朝阳公,将军职,燮伐鹰扬,显赫当时,洵名将也。嗣是,山宗公讳昆者,大元同知,著绩于扬州。广学公讳士纶者,虽未展大志,而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已。迨元而明,枝孙济济,有业青箱而宗班马、乘风云而突起者,则振玉公讳琳其人,明永乐四年(1406)科进士,是李氏书香之继,华邑科甲之开,肇自伊人云。盖李氏自宋以来,世居五都,耕读为业,祖孙相继,其披缝掖而列胶庠者,未可悉数。惟睹人文之蔚起,累叶重光,则李氏亦华之故家巨族与!其所以然者,皆由先人之积累,故若是也。宜后世子孙流芳于千载,继续于万年,又岂有穷乎?我故曰:“本固而枝叶茂,源深而流派长也。”予与公,既为姻娅、髫年交,且居同井里,故得闻其详。因原其始而笔之,以为李氏谱序。
教谕徐文斌(字执中)甫撰
明弘治十三年(庚申岁)孟春月谷旦升武昌府
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岁(1685)(二修)序
岁在乙丑,节届天中,览景物之和畅,睹人事之变迁,辄不禁追思宗祖世业分支原委,喟然有感曰:登不幸而未获绛宗祖之盛,尤幸而去昔盛未远,得按前代谱序先人履历,吾资善记,且有墨录,庶我李氏祖传之宗派尚不至泯没于今也。忆我祖自明远公来华,卜居南山,筑室李城台。其时,黄石祖业建长圻咀;二世祖徙居李家当,基产环绕当南。此我祖咸淳建业之始也。厥后,玉殿公者,积德累仁,曾因彭家桥水泛,人苦徒涉,遂修桥济渡,以传后不朽云。其弟玉磬公,官至吏部尚书。而接踵者,如宝与昆,相继在华增荣其冠裳世族也。嗣是,士纶公。生琳、球、琅,支持门祚。而琳在明为我邑开甲科之先,则又光耀吾祖宗者,未始非琳祖一人也。延及廷用,于明弘治初,因宗派星散,与甥徐执中备纂而修之,联成五字歌韵,晰支定派,付子伯钟公掌之。且谱列五大房:国浚、昆季居华之西,住陈村朱圻;淮公字和清居华之北,住五家庄;沅、洪二公居华之南,住禹麓左。各安尔居,以承先祀而巳。嗟乎!我李氏居华,历宋、元、明、清四代,名登仕籍,亦华之世家也。虽世代变更,盛衰迭易,甲科未能复继;而附黉序者,代不乏人。后传钟阳公讳自果者,万历三十六年(1608)游庠,行成名立,而克绳祖武,与弟自开支持粮差,编户五都一甲李文一输纳。方期子孙肆力于诗书,光大门户,以丕承前志,不意,气转风移,迄至明末,兵疫兼害,房舍契谱,几被兵燹,诚可为悼叹者也。自是差重户散,天各一方。间有氏不合谱、讳不遵派,而且冠婚丧祭,漠然不相往来,即或邂逅相遇,并行不识。老苏云“一人之身而分至于途人”者是也。使不有谱焉,则无以明本源,别尊卑,序昭穆而明亲疏,是族谱亦曷可少哉?登幼习诗书,叨忝名教,迨世际清鼎,余一心有志谱牒,觉难胜任。尝抚膺自叹曰:“阴晴冷暖,必有之候;险阻风波,必至之势。惟有事在人为而己。”回顾我族后裔,子侄济济,岂可曰承先无人乎?幼孙辈出,得不曰天之报施善人乎?此时身冒贫窘,偕妻黄氏受披星戴月之苦;率弟瑞明不辞栉风沐雨之劳。训子读书,志期光裕。长子春,于康熙五年(1666)叨庠,聊以接续书香,虽不敢谓中流之砥柱,亦可云“承先启后无坠先人诗书之志而已矣”。时予年80有奇,衰疲至矣,仰荷先祖之恩,俯察后裔之昌,故原其始末而笔之,以为续谱之由云。
14世孙邑庠自登谨撰
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岁、1685)仲夏月吉旦
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三修)序
时壬午岁仲春月望,同族兄弟叔侄会集来庭而请曰:“吾家宗谱已兵燹50余年,而祖宗源流无稽,子孙行次莫辨久矣。苟谱之不存,将紊乱混淆,莫可底止。尔居吾家宗长,重修之责,其曷辞焉?”余曰:“唯!是吾志也。愿族等同心共济之。”自来家之有谱,所以志发祥,记祖宗之源本,列子姓之支流,且以序昭穆,明亲疏,别长幼,所关非浅也。吾族之有谱,自廷用公创始。其于先人履历,条分缕晰,爰集字义联成五言体句有四,并仿前代苏式及近代名家谱式为之,而今不可复睹矣。幸余父伯记录,余犹获采焉。知我李氏自迁华以来,率皆淳厚为本,耕读为业。承前有玉磬祖,宋尚书,名宦也。启后有振玉公,明著绩广西。厥后虽冠裳弗续,而黉宫辈出。大明末,赖有伯父钟阳公之继起。迄清鼎,又有生父甲还公之支持。古人云:“莫为之前,虽美不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则是族谱,盖以继往开来,俾世世遵守流传,亦老苏“无使人忽忘”意也。时余年六十有七,衰朽日臻,每念及此,心甚惕焉。由是重振三房前帙,晰支定派,序次井然。庶同宗共族,不致涣若凫雁,而相亲相爱,犹然一父之子者,未始非余重修之力也。虽然,余亦曷敢矜长炫能,自谓著作哉?不过据先代旧序及父伯记录,一一遵前式记载集合对孚而己。至若垂戒后人,仍述高祖顺庵训曰:“凡尔子孙,务宜尊祖敬宗,岁祭月祀,喜庆忧吊,抚孤扶弱,节俭持家。勤耕苦读,毋惯嬉游而好争讼,毋负国税而犯长上。以仁厚长世,以诗礼传家。”是训良善,尔宜敬而听之,永奉以为家规焉。是为序。
19世孙庠生春谨撰
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岁、1702)仲春
清嘉庆十年乙丑(1805)(四修)序
“莫为之前,虽美不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诚哉是言也。余李氏谱牒,自明末兵燹后散阙失次。至康熙壬午(1702)岁,倩生公与诸公纂而修之,复昭世系,以示子孙。阅诸公序所称,虽不无过,爰李氏先人亦可云美而盛也,前既彰而后弗传可乎?所可惜者,壬午岁编修时,不惟星散者未尝集合而载之,并同居者亦多有录此略彼之处。至于今,世系愈衍愈繁,星罗棋布,近既异乡异境,远更越州越县,非再为续修接叙,将宗派以世远,人众而易淆,何以彰先绪而传后裔,不致一本而混若途人乎?因是与族等公议,远者引而近之,散者联而合之,汇册付梓,较前则为少备矣。无论支分派远,一遵先祖自六世所定之派,五言二韵,开刻于前;续定五言再韵,胪列于后。庶世系可以历久而无紊。至支繁复续,则又以俟之后人也。是为序。
18世孙宗年(字念斋)甫撰
清嘉庆十年(乙丑岁、1805)仲夏月
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五修)序(一)
凡物必培本而枝叶始茂,家乘必补辑而历世无紊。余家族谱,自明编次,***廷用公也。际大清康熙壬午年(1702)续修,接叙者,倩生公也。迄于今百有余年矣。其在嘉庆十年(1805)叔祖良翰公倡议重修时,因风烛不定,恐难聿观厥成,一切谱事,悉委于余。未几而良翰公年老告终,余亦屡议未果。百余年之支分派远,星罗棋布,每眷恋于心,而欲竣是举。及戊寅秋,房弟集堂等亦有修谱之谋,而族众皆慨然同志。议既定,集堂公于是酌筹资斧,多方区画,命族兄弟叔侄开册陈送,而以总揽成搜之责推余。余惧不能事事也。己卯春,庀饬宇馆,爰按康熙间先代谱据,寻源溯流,别其尊卑,叙其世系,伦纪于以明也。于六世祖琳、球、琅三公,子孙分列五房,亲亲于以有杀也。首严条例,次谨家规,肃家教也。其忠、孝、节、义、立德、立功者,必著为传,不没其善也。选举科甲、名显仕宦者,必详为记,不掩其贵也。凡生者、卒者、葬者,出处里居,细加检核,合前谱,改依欧、苏二式,率法订体,修图系数卷。夫岂取盈编帙以夸多而斗靡哉!亦唯是守先待后,期告无过于先人,毕余生之志愿而巳。盖吾家世笃忠厚,流泽孔长,异日贤子贤孙,仰荷先祖之恩,鼓舞振兴;师济王廷之盛,光显家声。与夫尊卑之判,隆杀之分,不肖者以惩,善者益劝。是又我等今日区区补辑之所厚期也夫!
20世孙杰楚川氏谨撰
清嘉庆二十四年(岁次己卯、1819)孟夏之吉
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五修)序(二)
从来家之有谱,所以联宗族、序昭穆、别尊卑、明亲疏,使世世子孙一目而源流洞晰,支分了然,不致一本而混若途人,同宗而视为不宗也。如我李氏一世祖,自宋来华,谱契尽被明季兵燹。不特先人之生、卒匪识,而且子孙之行次莫辨。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房伯祖倩生公虑其子姓繁衍,尊卑靡判,亲疏不明,遂约昆季叔侄,依前宗派,绍修谱牒。斯固联宗合族之美意,仁人孝子之用心也。惜乎编修时人性悭吝,仅存其名而略其子者有之,录其兄而遗其弟者有之,即同乡共井,未集详载者亦有之。故乾隆三年(1738)有族祖若殊公与文卜公等,见谱之缺略者多,即约同华邑李氏共修家乘。斯时族人,尽皆欣然。惟我景芳公子孙与文卜胞弟卜成公,暨一切聪明特达辈,咸相阻曰:“吾一世祖讳明远,二世祖讳宣 、宣撽至六世祖琳、球、琅三公分列,谁不知之!公等奈何不自祖其祖而祖人祖乎?”是以斯谱亦多录此略彼之处不特此也,而且删其老派,更为新派:本“世”派者而呼为“永”;“泽”派者而呼为“荣”。我景芳公子孙与卜成公等相与排阻之意,亦遥而不传。故我等后起之人,其派亦与之尽更焉。越嘉庆二年(1797),五里牌在铭公馆我从堂兄凤羽公家,因与从堂伯景五公、从堂兄四表、凤声公等商议重修。我下洲子孙,无不集合备载。迨此谱一成,遂家喻户晓,奉为渊源。我先祖烟祀,几不复振矣。幸祖宗英灵未泯,启佑后人。于嘉庆十年(1805),有石佛山同我六世祖琳公之双禄公,注意续修谱事。因阅康熙壬午岁谱序,有“准公字和清居华之北住五家庄”之句,遂自叹曰:“我李氏人丁,何其星散之广也!今有和清一支,居五家庄,不相往来仅百余年,我族中竟未有道及者。兹欲重举,须寻名访察,共登谱册,庶无愧联宗合族之意。”于是,负谱乘驴,同南山书旃公等至五家庄,遍阅神主,毫发不差。即以康熙年间谱陈。五家庄族人见与乾隆、嘉庆年间谱帙不符,转同至刘、李、陈、凤羽公家。斯时凤羽公已逝,惟凤羽公长子吉隆公堂侄户首。集堂公亲阅康熙谱据,核其坟墓、丘址,无不确切,爰与双禄公相约曰:“我下洲族人虽众,而穷窘者实繁。公等今欲尽联宗之意,祈宽以岁月,庶可共成厥事”。故双禄公归家,停谱不修。我下洲亦相倡谱事,再不言夫五里牌焉。至嘉庆十三年(1808),五里牌炳均等见我下洲情意隔绝,遂与构讼。斯时,景五、四表诸公年迈,吉隆公弃世,惟集堂公劳苦无辞,抱愤肩任。双禄公亦挺身特出,共为应承。苟非二人,我下洲几何不为人所困耶!故此事一定,我下洲莫不称之曰:“双禄公诚我李氏之中流砥柱,集堂公亦我李氏之迎风破浪人也”。兹事已往,愿此谱告竣,我族中无论贫者富者,不惜微资,各印谱一套,以遗后世。有识见高明者,并祈作序,以示后人,庶千百年后得以明。夫乾隆、嘉庆年间谱废之故,复修此谱之事耳。余惟其然,不辞固陋,直述之以为序云。
19世孙宣惠(字其斋)氏甫撰
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岁、1819)三春月念日之吉
清咸丰八年戊午(1858)(六修)序
从来国史之修,所以纪历朝之人物;而家乘之修,所以衍百代之宗支。则联宗收族,承先启后,舍谱牒曷赖焉?余族始祖明远公自宋迁华,落籍李诚台。嗣是为吏部尚书,列垂青史者,玉磬公也。授军机大臣,威镇边陲者,朝阳公也。任扬州同知,泽流编氓者,山宗公也。迨士纶公生三子,长琳公,明永乐进士,开章华荐南宫之首。次球公、三琅公,虽未大展其志,而名登贤书,才德兼优,不失为乡里儒雅。宗三公子孙,分列五房,系愈远而愈分,人愈多而愈散。倘非纂缉详载,将星罗棋布,谁识一本之螽斯?代远年湮,几忘崇封之马鬣矣!于是廷用公肇为谱略,以贻来兹。继而倩生公仍厥旧章,不无遗漏之憾。厥后,若殊公改宗新式,遂有东南之分。至于伯父稳斋公与集堂、楚川二公,先后续修,条分缕晰。自是以来,又40余年。余恐云礽递降,昧厥本源,爰约德槐、文蒸两公,倡议重修。酌定章程,命长子德恒、次子传杜,按先代之谱据,溯流穷源,所以明尊卑之分也;统宗族之大小,别派分支,所以辨亲疏之等也。首严条例,次谨家规,所以彰家政之肃也;男尚忠孝,女尚贞顺,所以表躬行之粹也。务使祖功宗德,炳炳无遗;子字孙名,斑斑可考。庶可告无罪于先人,示法则于后嗣,岂为是夸多斗靡,取盈编帙哉!一时同事诸公,莫不矢公矢慎,忘私忘劳,自丁巳授梓,戊午告竣,谓非始事难而成功易者耶!至若后之人,秋月冰壶,理学宗延平之业;锦心绣口,文章绍倚马之才。俾家乘与国史相焜曜焉,是又余心所厚望也夫。
19世孙宣楷撰
清咸丰八年(戊午岁、1858)仲秋月
民国十年辛酉(1921)(七修)序
天地者,万物之所化育;政府者,万民之所归向;祖宗者,子孙之所发源。一脉相承,万源流通,犹水之有源,浚之而流自通;犹木之有根,培之而本益固。此水源木本之义,前人所以贻谋夫后人,后人所以继体夫前人。但余族宣楷公,于前清咸丰八年(1858),继廷用、双禄公而续修者,即此意也。迄于今60余年,椒衍瓜绵,云蒸霞蔚。迁徙不一,谁悲丘墓之地;漂离无定,尽作他乡之客。倘不联络祖上,续修谱牒,则源源本本,安能有条而不紊?何以对族诸君子?而列祖列宗又何乐此子孙哉?先辈屡次倡修,有志未逮。余常以此慨然叹息。大凡族之有读书肖子贤孙者,苟不能出而致君泽民,理应处而与族诸君子敦本源、清支派,光照先人令德,为当代之完人。岂余综理族纲,敢忍昧厥本源,坐视先祖为若敖之馁鬼乎?虽运际兵燹,水旱叠生,而于心终不忘。加以上年秋祭祀于祖庙,有下洲章科、南山文典,亦以修谱商余,可见孝子之心,人皆有之。余独何心,敢不孜孜焉、勉勉焉?故不揣碌碌庸才,发愤为雄,毅然倡首,寻访宗族,广为搜罗。尔时,族房锟钟、钟秀、章美、其元、有振、景南、金仲公从旁襄赞,一德一心,克勤克俭,体前人之成法,录后嗣之云礽;去假以存真,阐幽而显微;生、卒、山向,祖墓图绘,勒为成书。然后,数百年之渊源,塞者通,分者合。先代缵修之勋,不至废弃。子孙得藉敬宗睦族,广孝思于无疆。昔程子云:“欲厚风俗,当明谱牒。”须知明谱乃能尊祖,尊祖乃能敬宗,敬宗乃能保族。族类繁而后见先泽之厚,族类繁而后起人心之涣散。涣者聚,散者联,谱之功不亦巨哉!自宋至今,已历四朝,螽斯一本,派系未混。况余祖明远公发祥皋陶,肇起伯阳,非若孟德姓曹、项庄姓刘者可比。唐太宗百战而有天下,命光禄勋颜师古、弘文馆颜相时编修谱牒。高宗告竣,印盖玉玺。或公侯,或将相,或学士,翰苑雄才,汉唐最盛。不意明永乐登基,而星散棋布,未归划一。余族遂惟明远公为始祖焉。夫明远公即太宗之后,祖居长沙醴陵,乃东通铺人。大宋迁华,籍落南山。嗣是,名登相台者, 公也;官拜吏部者,撽公也,以及救驾威震沙漠者,宝公也。至于泽普黎庶,立庙祀享者,昆公也。迨五世祖士纶公生琳、球、琅。琳进士出身,道任广西,邑志详载。而球、琅才储八斗,均列黉序。厥后,琳、球、琅三公之孙子其丽不亿,支分五房。其五房之孙子熟非士纶公之云孙乎?士纶之云孙,又孰非始祖明远公之条枚乎?虽支分涣散,遐迩联属,恍如序尊卑于一堂。古者无谱,有宗法之立。自宗法废而谱牒兴,若范氏、欧氏、苏氏,才优国史,一代名臣,常于谱牒三致意焉。然余于范、欧、苏之间,范以科条,风以泽世,则又补之以不及。盖修谱,亲迎之道也,无嗣者继,非类者锄,彝伦序而昭穆辨,长幼别而尊卑分。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韩子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余不敏,究之有志者事竟成,公尔忘私,励我同人,苦心志,劳筋骨,将见志愈坚而心愈笃,德日进而业愈成。汇集大成,以付剞劂,两载经营,聿观厥成。虽曰后昆之幸,抑亦在天之灵。余谨叙颠末,非敢言功也;盖承先志耳,非敢言文也,盖示不忘耳。《诗》曰:“昭兹来许”。《书》曰:“率乃攸行”。是大望于吾宗也,爰捉笔以为之亭序。
22世孙章林(字遂清)氏谨亨
民国10年(辛酉年)八月之望
1989年(八修)序
李氏泱泱,数计千万,新排姓氏,举国第一。溯华夏历史,既有李耳、李白道德文章;又有李广、李纲安邦治国。更有太宗世民,文武兼资,功德浩瀚,树历代人君之楷模,垂千载王家之典范。纵观吾门,贤主明君,文武将相,春风秀色,无穷无尽。史书记载,浩如烟海;世人脍炙,有口皆碑。回溯列祖列宗,英武雄姿,无不催人奋进,斗酒百篇,惊风射虎,激起国家腾飞之壮志,振奋中华崛起之精神。
文明社会5000年,世代沧桑至如今,适逢天下太平,干戈不举,士、农、工、商安居乐业。谚云:“乱世筑城,盛世修志”。而志者,识也,国史、县志、家乘,其义也。故当休养生息之际,省宗祭祖之意油然而生。呜呼!吾家《族谱》自民国10年(1921)第四次续修以来,历经20多年兵荒马乱,所剩无几,又遭“文化大革命”之洗劫,余下《族谱》大都付之一炬。割断文字记载,实在令人心寒。
近年,国施德政,民享实惠。南山李氏子孙,终能清明扫墓,缅怀先人。但《族谱》遗失,辈份派位,来龙去脉,无据可查;童叟面面相觑,无不惶惶然也。所幸前人有德,后人有缘,几经查访,终在湖北监利李沟发现24代后裔,永权母亲梁幺二,保存一套《李氏族谱》。1988年(戊辰)孟春,永忠公发起清明祭扫一世祖明远公之墓,全族应约而至者100多人荟萃南山。祭扫之时,将幸存之《族谱》竞相传阅,寻宗问祖,思绪万千,亲情萦系,族意盎然。清明会上,咸举永忠、兴桂(绍林)、永言为首,第五次续修族谱,并更名为《李氏家志》。永鉴、永安公的族谊甚笃,欣然资助。永忠、兴桂、永言、永芳诸公竭尽全力,历经两年艰辛,逐户走访摸底,造册核对,复查整理付印,使《家谱》在特定之历史环境下未被割断失传,此乃后人之一大幸也。
自始祖明远公迄今724年,蕃衍28代。据五次谱载,由琳、球、琅三公之子分为五房,至11世言派之子分支为21分。后载人丁507个,本《志》仅登15分,登记男丁961个,女丁764个。男丁较第五次登记,已增加454个。
更新旧谱,续立家志,以不忘先人美德为根本,以教育后代为宗旨。古训昭昭,“家齐而后国治”。李氏祖先素有酷爱中华,忠诚勇敢,勤劳朴实,好学上进,敬老尊贤,团结友爱之家族风。为发扬光大,永、兴两辈诸公殷切期望本祠各辈男女,着力加强家庭教育,潜心培育李氏后代,把“养不教”视为“父之过”。家教之首,孝义为先。尤其为父母者,应以身示范,做出表率,以优良品德去让儿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用法律和道德规范自己及子孙。讲究“家教”、“家规”、“家风”,出现一批“教子有方”之家庭,逐渐杜绝“家风不正,家教不严”,不懂家规之现象,不允许出现不孝父母、违法乱纪、男盗女娼、伤风败俗诸有辱门庭之行为。通过家教,让子孙后代发扬中华民族之浩然正气。无论时代风云变幻,无论境况何等维艰,李氏后代务必自立自强,以国家兴旺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庭成员之间务必互学、互勉、互助,和睦相处,遵纪守法,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为国建功,为民立业,强宗胜祖,力图出类拔萃成为民族精英。有如传薪接轨,日月长明,上无愧于列祖,下启迪于后人,则不惟李氏之幸,亦国家之福矣。
26世孙春昌谨撰
1989年(己巳年)孟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