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__序言篇__高李支族序.........................51

   

高李七续族谱首序

手捧一本厚重的高李族谱,心系千年灿烂的宗族文明。

经过族中精英两年的努力,陇西堂华容李氏高李支族谱终于草册就绪,即将付印。为此,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无比高兴,并对所有付出了辛勤劳动的族亲表示诚挚的谢意,对支持合族续谱的族众表示由衷的感谢。

续谱工作意义重大,对一个家族而言,族谱如同国史一般,不可或缺。国有史,乃知社会之发展变化、朝代之兴衰更迭;家有谱,乃知姓氏之来龙去脉、宗族之繁衍生息。

合族大举影响深远。国,乃一特定地域人群的家,故称国家;族,乃一特定姓氏人群的家,故称家族。国大,是强盛的基础;族大,是兴旺的保障。我想,这便是我族仁人志士高举团结大旗,着力倡导合族大计的初衷吧!对此,我十分敬佩,坚决拥护。

拜读家谱,不禁使我想到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做人要守法,做事要靠谱。仔细想想,的确如此,现已有,我们一定要。一本家谱对于家族的每个成员来说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仔细读来,一定会收获颇多,感受深邃。

首先,族谱是一部记载家族繁衍生息的史书。它有根有据地告诉我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常言道:树高万丈,落叶归根。哪里是我们的故乡,谁人是我的祖先,谱中所载一清二楚。我们高李一世祖权正公(《湖茫李氏谱》上为正传公),在江西填湖广的历史大潮中迁居华容,距今600多年,越世20多代,现有族丁4000多口,亦可谓枝繁叶茂、人丁兴旺。作为家族一员,无论你生于何地,身在何方、地位多高、名望多显,最后总要回归根基,找到源头,决不可遗祖忘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禽兽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我们是李氏后裔,要把家族史永远放在心里,要牢记:有家族才有我,有祖先才有我。我们高李族每个人的血管里永远流淌着同宗共祖的血脉亲情。

其次,族谱是一支激励宗亲奋勇向前的号角。在历史的长河中,高李支族涌现出了不少达官显贵名人佳吏,书写了一页页灿烂辉煌的家族史。江西先祖李遂乃明朝兵部尚书抗倭英雄明代,二房举人瑞芳,任过华容县令;二房进士元龄任过贵州提学,二房举人梓芳曾任河南通许知县;清代,长房进士志谦曾任过扬州江防同知,长房进士大章出任过江西星子县令。当今盛世,我族更是人才济济,政界、军界、商界、文化科技界都不乏精英,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作出了**贡献,是家族的光荣和骄傲。在谱牒所载的人物传赞和简介中,有许多堪称典范和楷模,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宗族、敬先祖、讲孝道,是后代学习的榜样,是鼓舞晚辈永远前进的动力。

再次,族谱是一座帮助宗亲联络友谊的桥梁。陇西堂华容李氏总计族丁达万之多,我们高李一支也有数人,他们遍居华容各地,还有不少迁居外省外县,还有远迁海外世界各国的,我们都是同祖同根同血脉的一家人。翻开新族谱,族亲的各种信息一目了然,相互之间的关系可查可考,历历在目。有了族谱,以往那种兄弟相逢不相识,祖孙相见难相认的现象就会完全改变。从相知相识到相扶相帮,这是宗亲血脉浓情产生的必然结果。如此,族谱这座联络友谊的桥梁便会越来越得到众多族亲的喜爱和重视,面会更宽广,基会更坚固。

今天,新族谱面世了,凤林、凡城、曙光、凡荣、济名、树、蔚、斌、凡桂等众多族贤居功至伟,他们用实际行动表现了对祖先**的缅怀和告慰,他们的行动是对后来人**的训诫和鞭策。

族亲们,我们是陇西堂华容李氏的后裔,是高李支族的子孙,让我们团结一心,把承载宗族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来,传下去,传至永世万年、千秋万代

                                                        高李支族三房20代孙春光

                                                            20151218日谨撰

   

   

第七次续修华容李氏高李支族族谱,经过全体族亲两年多来的共同努力,即将付梓,这是我华容李氏高李支族全体族亲的一件大喜事。

盛世修志,自古皆然。当今,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力拼搏,国家正处于繁荣昌盛时期,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在民富国强的大好形势下,全国不少姓氏均开始陆续续修族谱,有的早已告竣。

华容李氏高李支族族谱上次续修于1992年。当时,由于经费、通讯、印刷技术等诸多原因,致使那次出版的族谱质量不高,谬误较多。22年来,族亲的生、卒变化快,社会经济条件有较大改善,人的素质有大幅提高,社会政治氛围更加宽松,在这个节点上,特别是在这次华容李氏联宗合族的热潮中,族亲们提出了续修族谱的要求。

为此,甲午年(2014)正月二十日,我和族亲代表凡荣、远贵、凡蔚、凡树公等集合在分路口开会,达成七次续修族谱的决议,各房积极响应。我和荣公负责组织,曙光、树公出谋划策、重点把关,各房积极配合,努力工作。三房凡蔚公在左腿负重伤的情况下,带病坚持族务工作,组织召开本房族亲会议,认真登录三房二系世系。长房远朝公工作务实,最早完成世系登录任务。担任编委的几位族公加班加点,不辞辛苦,积极参与续编工作。特别是城公,他担任族谱执行主编,亲自收集、编写,标点、加注、修改、打印的各种资料和宗亲世系登录,共60多万字,从来不计报酬。他还与总族有关工作人员默契配合,积极撰写家风人物典型材料十多篇,使此项工作在各支族中处于领先地位,多次受到总族表扬与好评。

这次续修族谱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在认真扎实编好高李支族族谱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它与历次续修族谱相比,有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寻根认祖,对接家乘。2014913~14日,高李支族续谱委员会组织族亲代表去江西省丰城市段潭乡(原名正信乡)湖茫村祖居地寻根,拜访族亲,核对家史,完善族谱,将有关家史资料复印带回,作为对接先祖世系的重要依据。

二是查漏补遗,纠正错误。在续修族谱的过程中,编委族亲发现江西先祖的世系与华容原谱的记载有差异,文字表述有些不同这次寻根问祖了解到因两地相距1000多里,交通不便,600多年无往来,因此难免造成差异。通过两地族亲商议和专家学者的分析论证,排除了异议,达成了共识。针对1992年版族谱上的谬误,编委们做了大量的核对与研究工作,将遗漏补上,将错误纠正,使族谱编辑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是古文标点,汉字简化。我高李支族前六次的修谱中的序言、小引等卷首内容都是文言文,没有标点、断句,繁体字没有简化,这给今人以及后人阅读带来很多不便,根本读不懂。本次续谱,对选登的序文、家规、艺文均予以标点断句,繁体字改为简化字。这样,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能让后代看得懂。

四是采用白话文,横印刷。此次续谱,新序言、寻根问祖访问记等均用白话文写作,排版一律改竖排为横排,方便阅读。

五是男女兼录,名号规范。新谱上的世系登录,男女平等,男丁女丁一同登录,对女丁标明了所嫁对象姓名和嫁住地。1949年后出生的族丁一律采用身份证上的名字,不另起派名。

六是年号对照公元,族亲标明住址。对旧谱上文章所表述的时间和清朝前出生的族亲,其出生时间如只有干支纪年的,还补上了朝代年号;民国期间出生的改为公元纪年。如只有农历年月日的,又在括号内用公元予以说明。对1949年后出生的族亲,其生、卒年月日用公历纪年,再在括号内写明农历时间。对族亲的住址也登记得较详细。这样,方便了族亲之间的联系与了解,有利于睦族联谊。

回顾本次续谱族谱,其成绩是主要的,但也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是因时间不够、资料不全、人力不足、条件有限、年久失联,部分外徙族亲不知去向,对部分外迁到湖北公安四川华阳,本省沅江、益阳等地的族亲和在海内外工作创业且与老家失联的族亲未能一一收录上谱,特深表遗憾。

二是编者水平有限,尽管尽心尽力,仍有错误存在,在此深表歉意。

                                                              三房20世孙凤林敬撰

                                                                    2015612

   

   

1753年续修族谱原叙

华邑李氏望族也。其先祖籍豫章,明洪武时迁华。明嘉靖间,有梓芳者举于乡,而丰城族兄瑞芳,亦由乡荐授华容令隆教治。解组后,观此地风俗淳美,遂与昆仲叔侄悉家于斯焉!

明清以来,族姓鼎盛,瓜瓞绵绵。数百余年,人文蔚起,予观邑乘,诚渊源之有自也。既李子玉堂、士显、朝良、南展等,慨然念先祖无合乐之乐,昭穆无群序之所,爰纠族众踊跃捐资,构基建祠于北河渡状元街之侧。栋宇落成,倡修谱牒,请序于余。

余思祖庙与谱牒两者不容偏废,自古侯王将相、世家巨族,其苗裔之递嬗,虽更姓改物,阅数百年而世系历历可稽。盖国有志,家有乘,其丰功伟烈复散见于载籍,故其渊源未可没也。虽然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苟非有人焉?起而任其责,董其事,相与畏难苟安。数传而后,时事之变更靡常,往来之迁徙无定,或散处于远方,或羁栖于异地,世数殷遥,老成殆尽。祖宗之派别不可知,先人之丘墓不可考,且渐远渐疏,觌面不识,则目无春秋宴享之故也,不宁惟是。

谱既成,祠既建,择族人之德隆分尊者之为族长。当春秋时,族人毕集以祀其先,祭毕,饮福燕。集之会,族长谆谆告诫:父与父言慈,子与子言孝,兄与兄言友,弟与弟言恭。优游渐渍,习与性成。久之,而人人亲亲、人人长长。太和元气萃于族,由是敦伦饬纪之。儒崇本黜华之士,悉出其中。

他日立身当路,翊赞升平,功列钟鼎,名载旗常,与今祖诸君于后先辉映,诚继述之盛事也哉!

盖以修于家者献于廷,移孝作忠,理固然耳。况积累既深,发祥自远,寝昌寝炽,正未有艾。由斯以谈祖庙谱牒之所系,顾不重欤。余嘉李子诸公之志,而卜其族之滋大,因乐为序。

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岁十二月上瀚

现任华教谕年家眷同学郭如顿首拜撰

   

   

1845年续修族谱序(一)

自皋陶为理官,以官为氏。老聃之祖利贞避乱李下,易理为李。历周、秦、两汉,代有闻人。至李唐,受禅赐姓群臣,而李氏几遍天下。降及宋、元,大臣、名儒彪炳史册。今溯本初,辩其孰为大宗,孰为小宗,非失之繁,即失之略。况经累朝兴废,老成皆谢悉牒无存,纂述甚非,了以臆为。盖能言必求足兹谱之修?所以自我权正公始。

权正公者,元至正进士,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人也。当伪汉僭乱,不愿仕进,既居正信乡新村里之茫湖。妣王氏,生子三:长功元,字建皋,次功盛,字尚礼;三功谦,字受益。继妣何氏,生子功达,字伏五。及有明定鼎,天下太平。洪武十七年(1384),公与长子功元已弃世。功盛等偕功元之子春卜居华容县城,惟功盛长子全志,以父母桑梓之地尚留江西。

明嘉靖戊子(1528),功盛次子四世孙梓芳登贤书,而功盛长子四世孙瑞芳亦由乡荐,授华容县令。天假之缘,兄弟济美,一门之奇遇也。解组之日,睹此地风淳俗美,又见昆季叔侄咸在,遂均家于斯焉!

厥后,功元之子子春公居县城南门,其子孙又或迁潭子湾勒湾、南山毛圻等处。功盛子孙居县城北门,又或迁东乡沙渚港、望夫山、南山古楼、西乡穆城等处。功谦公迁东乡大墨山;其子孙又或迁珠目山、塔市驿剅口、大荆湖,监邑尧圻垴,石邑江洲等处;功达公迁南山、插旗、石家塌。迄今400余年,星罗棋布,户散丁繁。

间有不同宗,讳不遵派,而且冠、婚、丧祭漠然不相往来。即或邂逅相遇,亦觌面不识。呜乎!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于此而无以谱之,则前既鲜所凭依,后又失所传,将各子其子,各孙其孙,其不至等至亲如路人者,几希。

清乾隆年间,余曾祖士显公身居户首,常以族谱未修为恨。及卒遗嘱大等曰:族以谱为纲纪,吾有志未,汝辈须善为之。奈世事变更,先祖与先大人迁徙靡定,余往年馆教异地,亦未暇及此。去冬检废旧箧,偶睹先人遗书,因奋然倡首,不惮风尘跋涉,与族孙策勋北至珠目山、大荆湖、塔市驿剅口等处;南至插旗古楼、明山;西至潭子湾,与长房兄明经方隆公言及族谱,即称善曰:吾有志矣,恨末及为之。今若举行愿共成其美。本年二月,遂关通各房长,齐集祖堂会议,族众悉踊跃如期而至。四月设局县城,自夏而秋而冬,晰支定派,序次井然,芟繁补遗,世系合一。此虽未能因流溯源,直追唐、宋、秦、汉代而上。然凡为我祖一体之分者,生、卒、坟墓、山向、亲疏、昭穆次弟,无不谨书而备录之。岂非敬宗收族之一快事也哉!但愿后嗣子孙耕者竭力农亩,读者奋志诗书。支繁复续,派尽复增,修身积行,克绍前休于不怠。此则列祖在天之灵所降抑亦我同事诸公所深期也夫。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仲冬上浣

15世孙华隆春舫甫敬撰(任此次续修户首)

   

   

1845年续修族谱叙(二)

谱牒之纂修非必笃于近而遗于远,而远人之世系有欲载未能者,亦时势使然,无可如何也。

我长房鸾公仕北直未归,起凤公当明季北上,生子三,俱显达,传闻落叶无违州。志学出外不知所往,志亮入西蜀龙山。沅江有李明良亦云系我房字派所出。二房元龄子孙在蜀华,相之迁长沙。乾隆十八年(1753)建修北河渡祖祠,有澧州惟常等名目,又或有迁龙阳者。三房季峰之后裔富兄弟外出,映福迁鹤峰州。第四房亦多远迁。自迁之后,天涯海角世系无闻,则惟有于前代正系之下,注明某人迁某地而已矣。远方子孙倘有归访宗族、探本溯源者,展阅谱据,当亦有感于斯篇!

(作者:参与修谱的所有族人集体作叙)

   

   

1846年续修族谱叙

家之有谱,所以考世系,详生卒,志坟墓,世世子孙正名定分,相亲相睦以无失也。然自得姓受氏,数千百年以迄于兹,坠绪茫茫,望古人而凭吊者,每多难言之隐矣!必俟户考订,如自卫反鲁。既恐岁月迁延,难与图成。然使任意附会,博引旁搜,以夸大其家世,抑岂承先启后者,所可出此。夫记载将以传信,孔子故有取于史阙文也。我李氏自皋陶迈种德,子孙繁衍较他族为最盛,其间为圣、为贤与夫王侯将相、学士文人更仆未可终要惟一脉相承不容假也。

明嘉靖戊子年(1528),二房梓芳公登贤书,是时,二房瑞芳公在江西由乡荐授华容令,曾携丰城世系著为谱牒,意自唐、宋、秦、汉,上溯虞、夏必有详言之者,不料明季兵燹,旧本无存,惟余命名大派流示后裔。越数传,派式且殊矣。

国朝乾隆十八年(1753)前辈诸名公修葺祖庙,倡议修谱,教谕郭公如峄为之序,乃草册未齐以他故中止,甚矣!谱政之难为也。

去冬,三房弟华隆为名,诸生综揽族纲,见族内尊卑凌躐,亲疏混淆,坟墓失守者所在多有。特举叙谱一事,勉余协理。余以前明老谱无存,丰城世本远莫之致,其如渊源未能尽晰何?华曰:请即自元未权正公始。

权正公者,元至正初年,登进士第,我迁华始祖之所出自也。至若元以前累朝世系姑阙之以俟异日,余应之曰:唯唯。当务之急,我祖我宗实式凭之。然即纂述近代生、卒、葬三者,非皆可以悉数汇集,各房草册非旷日持久不能,且此举非一二人所能任。惟赖族众踊跃精心,裹力相与有成斯胜任愉快耳。兹幸付梨枣,功可告竣。虽未臻于美备,尚不等于浮夸。异日者采诸江西备述祖德,以大启后代之勋名,或即由此其基与。

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岁仲冬上浣

15世孙方隆内山甫敬撰

(方隆:1845年续修族谱任主编)

   

   

1893年续修族谱序

天下事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我族自明及清代有闻人,明季老谱没于兵燹。清乾隆十八年(1753),玉堂、士显公等,起而修之,教谕郭公为之序,乃之草册未就,旋以他故中止,甚矣。谱之难也,亦由莫为之前,后无所据耳。越道光乙巳年(1845),我房华隆公理族事,慨然以修谱为己任,与长房明经方隆公商议,会缉族众,不惮难艰辛,矢以必成,于是因流溯源。上自元进士权正公起,历传而下,分房定分,分支别派,参户考订。了若指掌。及今观之,犹可想见二公之立意坚,用功苦也。余不敏,前户首率隆公因建祠事毕,接修谱牒,与各房会议,勉余督其事,余不敢辞,只得上承先人之志,敬遵老谱成式以续志,夫生、卒、山向而已,他非所能也。犹幸二房有自明迁龙阳者,亦造册入谱。四房自全义公以下世系不清者,亦考订清晰。了无疑义,仍归一本之源。安见异日迁北直无违州、四川龙山华阳、沅江、澧州、长沙、茶陵州、鹤峰州等处者,相继偕来以成一门之盛事乎?我祖在天之灵实式凭之,余于后之续修此谱者有厚望焉,是为序。

时在光绪十九年(1893)岁次癸巳仲冬上浣

18世孙支遵锦章甫敬撰

(支遵:1893年续修族谱时任户首)

   

   

专修江西十三代世系辩

盖闻国有史,家有谱。史所以志贤奸,谱所以载世系也。我祖瑞芳公明季仕于华容,后家于华容。江西伯叔兄弟辈亦视华容为乐土,从之如云。爰是建祠于状元街章华台之西首,时称章华李氏。斯时,虽子孙繁衍,谱牒无紊。不期圣朝定鼎,兵燹多方。我李氏之子孙散处,远离者不一。有谱者以谱传,无谱者以言传,讹以传讹,故派有前同后异者。我曾祖荣典公,贸易四方,访及族众,始知有如此之弊。然后会合族众,议其续修谱事,不期未成中止。迨道光年间,续修谱牒,不意,我房得清公愚懦无知,江西老谱世系隐于敝书之内,追寻未及,至谱告成而后寻出。我先父成巳公,每以江西世系不能追载为恨。迄今续修,理应追录,不料去冬谱竣,我族又有素称为智者,乃以权正公以上世系为造作矫揉而阻之。噫!愚者隐,而智者阻,是我祖之不幸也。余虽下愚,尚知昔微子去商,犹祭器而往,况我祖仕于华容,后籍于华容,伯叔兄弟从于华容,岂有不挟谱牒而来乎?且忆章华祖祠,地污屋朽,先代迁主于墨山之麓,修谱于华容之城,及今未见,乃昌厥后者,皆由江西世系未追故也。我祖岂不曰:尔为我后,我为我祖之后,我躬不阅,遑恤我后乎?当余躬续修不追,后来虽有仁人、孝子,补之无从补矣。则余不惟无以继我曾祖先父之志,且恐历代先人不悦,仍蹈前辙,不获厥后乃昌也。是以,余虽贫苦,专修此版图,另刷一本,而散于合族,以免后来子孙遗恨也。是为辩!

时在光绪二十年(1894)岁次甲午孟夏月上浣吉日

18世孙支茂星阶敬追

此文内容说明:清道光年间和光绪癸巳年两次续修谱牒,江西正传公以上14代先祖世系,因故都没有登录上谱。18世孙支茂公克服种种困难,以家族为重,专续修了江西14代先祖世系和几幅华容先祖墓图,并单独印刷于红谱之前页,散发于四房族亲,与红谱一起保存。所以,江西14代先祖的世系才流传至今。此资料,为我们此次去江西丰城寻祖问根顺利对接起到了关键作用

编者

2014825

   

   

1992年续修谱序远稽近考

盖闻乘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子孙之昌盛者,必追其祖德。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理固然也。

自我一世祖李耳至唐李宪,60世矣。唐时,宪任江西观察使,后迁岭南节度使。宪居官清廉、勤政爱民,义断曲直,政绩**,朝廷宠之。册封陇西公,留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其后子孙繁衍,散居南昌、丰城、吉安、永吉等地。传至元朝至正末年,进士权正公,字守中,江西南昌丰城县人,恰遇社会动荡,兵火淫乱之时,不愿仕进,退居丰城县正信乡新村里湖茫村。公为我李氏近代一世祖。

正公父名清,仕至二号提举。祖父名晦可,曾任太和主簿。太父名次珏,曾任教谕。

正公与长子功元公逝世后,惟次子功盛公的长子全志公,以桑梓之地怀念故土为由,留居江西丰城,其他子孙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卜居华容县城。

全志公四世孙瑞芳公(派号启信)于嘉靖七年戊子年(1528)由州县举荐,朝廷选拔,授华容县令。他为官志存坦荡、清正廉洁,深受百姓敬仰。离任后,见华容山秀水美,风俗淳真,人民勤俭,伯叔昆弟咸居于此,建宅定居华容。

13世祖志谦公,号牧山,进士,仕至江苏扬州府江防同知。志谦公为人耿直,遇事果断,自奉俭朴,所举官员多清白之,政绩赫然,信誉满京都。他居家事父母为孝,父辈以上三代皆受封赐。乾隆巡游江南时赐垂教有方匾以示嘉勉。晚年仍归故里,筑室华容松木桥,著有诗文集选若干卷,传之于后。逝世时家无长物,仅存扬洲江防地万民衣伞数件。其德政之大,感人之深,犹可见也!

正传公有子四:长功元公,字建皋,举贤良;次功盛公,字尚礼,进士;三子功谦公,字受益,贡生;四子功达公,字伏五,进士。我本支李氏四房皆由此分也。

正传公子孙迁华容后,原居县城南门。阅数世,长房子孙有迁东乡松木桥,有迁石嘴铺,有迁潭子湾、毛圻头等地;二房子孙有迁西乡穆城;三房子孙迁东乡大墨山井坡屋场;四房子孙则迁南乡、插旗、寄山等处。户众丁繁,迁徙无定。若不重修谱牒何维也?我本支李氏除全志公一支留居江西丰城外,大部分散居华容各地。后者有迁汉寿、沅江、益阳、南县、太阳山、津市、长沙、岳阳与之湖北石首、监利等地,又有迁四川龙山、华阳和台湾等。瑞芳公任华容县令时,曾携江西丰城世系著为谱牒,不料明季兵燹,惟派系尚存。13世祖玉堂公,字志旭,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复修华容状元街祖祠,后又倡议纂修谱牒,华容教谕郭如为之序,草册就,因故中止。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和光绪十九年(1893)曾先后两次续修族谱,均以设局为事,数易寒暑始之成焉。维修难也,于斯哉!

古代王侯将相、世家巨族,其后代子孙繁衍,瓜瓞绵绵,越数百年而世系复历可考者,何也?盖国有史、家有宗、族有谱者是也。我李氏素系名门望族,光绪十九年(1893)续修谱牒迄今90余载,而不少中青年者不知祖系派别,不识先人之丘墓,甚至长幼不分,亲疏无别,至亲见面不相识者有之。近百年来,沧海桑田,世事更变,物换星移,族中户迁,丁散辗转,族谱未续修,世系不明。族内各房长辈者都叹感于斯!

1989年清明扫墓。长房潮海、拔山、凡树、凡香、炳松公等,三房凡炎诸公云集大墨山之阳,商议续修族谱事,各房均表赞同。随后,几经议定,拟按先人老谱式样,将90多年来的族众出生年月、殁葬年月一一载明。生者字号、学历、职称、卒者葬地、山向等项,继光绪十九年(1893)所造谱谍之后连载。各房确定专人负责,逐户登记,按派造表,记写墨谱,校对清晰。由是责任明确,加之各房合族协力,年之功而印刷成册。迁居外省少数丁户住址不详,无法查究,未能登上谱。谱既成发放各地,有丁户未登上者,若见此谱,望他日子孙能追本溯源认祖归宗。亦有后厚望焉。

谱之落成,望我李氏合族长幼有序,族亲家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者力耕垄亩,读者勇攀科学高峰,行业以成器务专长而求精。祭奠先人之本,为国以处诚。谱之难修,是合族共怀尊祖敬宗之意旨,迎难而上既成。教尔子孙珍惜谱牒,传之万世。再百年,支繁众茂,星户棋布,复修谱牒,派尽复增,使之李氏子孙繁衍而无穷,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望我祖我宗在天有灵,佑我子孙兴旺至极,繁荣昌盛,人才蔚起,科名鼎达,仕宦有继,家声有振于千秋。是为序。

长房20代孙凡香敬撰

   

   

1845)长房长分小引(转载)

一族之中各异房,一房之中各异分。我房至明礼部官时,亮公后支分四分。芳公洁斋为长房中之长分,即我分所自来也。溯自春公讳全丰,于明初由江西丰城迁华容,居县南市。阅数世,又分居东北两街,其时户口日繁,科名仕官亦颇称盛,而聚散之机即于此焉。方唐公讳大章,卒于官,归葬南山,子孙居南山毛圻头;笃奄公讳志悌,官安福、致仕归居南山毛圻;光甸公讳志谦,仕江南,告终养归,卜筑东山松木桥;芸圃公讳志赞,居东山石嘴铺;余先祖草堂公讳志诏,乾隆丙午(1786)年迁居县河东潭子湾。今光甸公之后裔亦家于此,芸圃公子孙仍居县城东北街,同房同分之人亦迁东山勒湾。由今思昔,即一分之中非有谱据以相联属,其势亦将散乱而莫可治。矧在通房、通族且子孙数代不读书,问伊祖父以上,谁为一脉相传,彼且茫无以应,然后知其家乘所关匪浅而纂辑之功,刻不容缓也。

夫聚散者人事之常,家乘修则世系可按。虽迁徙靡定,而因溯源仍归一致,斯散者可无患于散也!是为引。

彦隆莘垣谨书

   

   

长房四分小引

我李氏自明初洪武十七年(1384),由江西丰城迁居华容,迄今600多年。自二世起,即权正公四子:功元、功盛、功谦、功达四分为房。长房功元公子孙原居县城南门,历数世,其子孙有迁东山、松木桥、石嘴铺,有迁潭子湾。我六世祖启武公则迁南乡毛圻头观音堂,购置田土,建造房屋,生于斯葬于斯。人丁繁衍,科名鼎盛。13世祖起,我长房又以孝芳洁斋、孝匡隐斋、孝邦肃斋、孝与希孟四公分为四分。

孝与公字希孟,忠逊次子,庠生,为我长房四分之祖。又至我16世祖善云公,复迁至鼓楼仙人洞乌龟套东北岸舒氏庙前回龙湾,购置产业,修建房屋两栋,开设正盛粮行及南货绸布庄各一。善云公次子宗文后迁注滋口。三子宗常公,字文典,守其旧业,传20世各奔东西,如华阁、钱粮湖、插旗、潘家等地,子孙繁衍,正名定分,和睦相亲,必之无失。

长房20世孙拔山撰

   

   

二房小引

从来天之生物也,由本而干,由干而支。未有不务本而可全支者,亦未有不寻支而可反本者。然则报本返始之道,虽不沾沾谱牒,间而谱牒之?支分派别,秩秩无紊者正人本乎祖!之所当急矣。我祖功盛,自江西迁华,生三子。长全志公一支在江西守墓,其第代孙瑞芳公迁华后,亦居华。次全镇公一支,三全钟公一支随父居华北市,代有阀阅。全钟公四代孙茂林子孙迁居四川华阳。我曾祖玉衡公同支堂伯曾祖玉堂公,暨族诸前辈,于乾隆年间重修祖祠,家乘有志未逮。今族伯、叔辈纂修谱牒,一本九族之亲,房、分、支派各有次第。余生也晚,承命襄事,岂敢替叙?族者属也,凡由本分、支,务使子孙共相联属;谱者布也,虽本支百世要、贵,使昭穆灿然布列。因不揣固陋恭疏短引于谱内云。

裔仁醇泉甫谨识

   

   

三房二分小引

嗟乎!人生聚散何常定,每念斯语窃叹前事故多变更,后来亦难逆料也。

盖自祖宗开基以来,世既屡易,地亦屡迁。后之人欲考其履历之详实,其分合之故,非谱牒无由识也。即如我分自受益公随兄等迁华,落业于大墨山井坡屋场,传至我分思忠公,迁居塔市驿剅口今老屋垸子四台子屋场,聚族而居者,其后裔也。及余曾祖大辉士显公,迁石邑水心洲,有子五人,时人方之窦桂亦云盛矣!无何,江岸崩溃,诸伯叔荡析离居。清乾隆癸丑年(1793),祖父志尊东泰公,远迁巴邑源洲。嘉靖甲子年(1804),吾父与伯父各爨,又迁巴洲万家垸,余兄弟等皆生长于斯。虽家无盈余,而读书风味不改。追念少时钓游之地,数十年如一日也。后兄弟分居,道光癸卯年(1843),余复搬归墨山新屋场,虽与塔市驿本分族人相远,却与受益公长房子孙相近。但恨伯父与诸弟尚寄迹异地,不获有同处之乐耳。综前后计之,上下数百年间,或由聚而散,或由散而复聚,千派万流共出一源,千枝万叶总归一根,使不详述其由来。

则凡前人之所经、丘墓之所在,几何不久而失其传乎?今幸谱牒既成,某人迁某地,某公葬某处,历历记录,无敢或遗。后之览者由本及末,因流溯源,勿以疏间亲,无以近忘远,则祖宗世系不紊,而子孙之支派益明矣。是为引。

华隆春舫撰

   

   

四房小引(一)

我房起自伏五公讳功达,于明洪武年间随胞兄功盛、功谦等,由江西丰城县迁华容县城,公复由县城迁南山石家塌,卜筑下渣圻,置买蒋、陈、孙三姓产业,牒营洞庭东延湖所一带。子孙繁衍,聚族而居。间有住居远,或乡或城,不越数十里之外。累计卒葬坟墓、山向座落丈尺余地,无不谨备草册,以俟登诸家乘。道光二十五年(1845)春,户首华隆等商议修谱,设局城市,我辈愿襄盛举。道路奔走,所欣慕焉。倘有世系不清,虽同此水源木本,不得任意收录,是为引。

隆昶万琼甫谨书

   

   

四房小引(二)

先祖起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兰亭庄。我祖伏五讳功达公,随胞兄功盛公等于洪武十七年(1384)迁居华容县城。公复迁南山下渣圻十爷岭落业,奠厥攸居,牒营洞庭东延湖,所及寄山、水、陆、田地、柴山、草湖等处,承粮七石五斗二升。遇水纳鱼取利,无水淤已活赋,开越阡陌布种为业。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因张居正筑塞九穴十三口,川江洪水南流,地成低塌后,祖置买蒋、陈、三姓产业,筑室于兹,永建乃家。明末清初,岭田荒芜,粮重难当,赔累莫堪。蒙皇恩减省沉粮七石,犹存五斗一升,历代完纳。后人丁繁户散,无有着落。文宇公将粮分项,孝锦、孝、孝、孝钺四支纳赋无异。至乾隆时,后裔之人见世新,垦多有报,垦者又承粮八斗三升。以致岭田开辟,是皆始于朝良、毅林等,为后人田地宽扩,开财之源立户名。伏五公当差,文宇公见住居人盛屋窄,于老屋后新开基址,堂构维新。斯时,粮米八石三斗五升。当差文宇公,明天启三年(1623)授职督统,因未生子,故此传训子孙,勿得射利,所有延湖,所有十爷岭及寄山等处,沧田桑海变更不易。即子孙星罗棋布,无得妄生觊觎。虽食弱肉,仍照祖遗均匀,以慰先人创业之艰难。可瞻插旗祖堂之兴隆也!予睹前人书阅,其老谱并未叙列。今当续修家乘之际,勿忘先人遗业。晰箧册谱牒者,则祖宗式且凭依,而子孙无敢疏忽。是为引。

17世孙树荣逢春撰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