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溪庙支族
序
家族有谱,有如国家有史。史以记载国家兴衰历史,家谱则叙家族世代源流。二者均十分重要,历代都十分重视。
追溯我铜溪庙支族一脉,源起陇西,源远流长。远祖胜公,唐末居江西丰城湖茫里。传五世隆四公于后唐末宋初由江西迁居临湘楚冲里马王洞(今临湘县詹桥镇)。传20世潮仪公入赘谢氏,子思聪公承谢姓,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顶外祖父军役从军,慕东山山水秀色,明永乐七年(1409)迁东山昂头山倒马岩。思聪公重孙芳,号铜溪,顶军伍,袭职镇抚,明正德九年(1514)因军功,武宗圣谕,复李姓,更名李芳,授岳州卫指挥同知,封怀远将军,令镇守岳州,死后谥武德侯。子孙初建祠和庙于廖家湾(今东山镇大旺村七组)。几经迁建,清雍正十年(1732)重建祠、庙于昂头山东麓院子屋场(今东山镇包家仓村四组)。后人聚居东山,陆续星居全县、邻县以至全国各地。现上谱男丁、女士及配偶7000多人,分三房、八份。
第七届族谱纂修启动于1989年,1992年付梓,距今已20多年。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族亲人丁生、卒不少。同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物资、文化基础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族亲们对铜溪庙支族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对先祖历史的追思越来越强烈,肩负家族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于是续修族谱的工作摆上了族亲们的日程。
经过精心准备,20多位族亲代表于2014年1月15日聚集东山宾馆,参加了第一次支族理事会会议,拟定了本届理事会任内的三项重要任务:全面系统纂修新谱、建设铜溪将军纪念馆和修建铜溪将军陵园。
两年多来,理事会首先重点搞好续谱工作。旭念、谱年、福祥、建中、民球、子荣、旭容、维发诸公,不辞辛劳,顶酷暑炎热,冒风雪严寒,进村入户,足迹踏遍了县内城乡各个角落,奔波于石首、监利、南县、岳阳,信函、电话、电子邮件收集于全国各地,出色完成了世系登录工作。旭念、学明等族谱编委会诸公,广泛收集族谱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族亲建议,确定新谱篇目,进行归纳、整理、汇编。岳阳监狱绍元公、湖南师范大学新年公主动请缨,参与资料收集、编辑和审校,使得新族谱锦上添花。新族谱在第六届(1948)和第七届(1992)族谱的基础上纂修,分上、中、下三卷印装。上卷为《家乘文化卷》,突出详述我铜溪支族源流,使之清晰以呈;介绍族亲中杰出代表的经历,彰显我铜溪庙支族子孙的光辉业绩和风采,以启迪后继者。中、下卷为《世系名录卷》,将开族远祖至今所有铜溪庙支族子孙名录,除无法考录和自动弃考者外全部载入,不致遗漏。
续谱同时,铜溪将军纪念馆、陵园建设有序进行。民球、子荣、注海等诸公日夜坚守工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精打细算,节约资金。维红公协调周边事务,使工程进展顺利,圆满竣工。精致、庄严的纪念馆立于珠穆山头,肃穆、古朴的铜溪将军陵园位于纪念馆后,二者浑然一体,我铜溪庙支族先祖之灵在此福地安息,永享子孙祭祀。
三项工程启动,广大族亲极为关注。第七届族务委员会主任作林公对新族谱的纂修和陵园建设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凤鸣、李维、建国公任族顾问委员会正、副主任,全程参与筹划和活动,李维、凤鸣、欣吾、建中(岳阳)、维汉、建国(县人社局)等24位族公带头捐款,前后捐款族亲共达300多人。他们捐款虽有多少,但都是一颗火热的心。正是有广大族亲慷慨解囊,热心支持,本届族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铜溪庙支族理事长、20世孙明奉敬撰
乙未年仲秋
序
2015年1月18日,铜溪将军纪念馆落成,李氏宗亲凡千余众,四海风从,八方云集,一时之盛,蔚为大观。范张鸡黍之情,慎终追远之意,殷殷切切,令人动容。乃议共襄盛举,续修族谱,凡我宗亲,欣何如哉!
上自公元1700年,迄今315载,我族宗谱,七度修纂。遥忆1948年,余祖父拔青公首倡华容李氏九李合一,并主六修家谱。奈时局风云变幻,革故鼎新,迁延44载,修谱之举,遂付阙如。星移斗转,世道沧桑,上世纪之末,政通人和,余父拙吾公承宗人举荐,辅作林公续修七届族谱,由是举身心以赴,殚精竭虑,终因劳形苦心,身罹痼疾,家乘甫经告竣,余父一瞑不起。每念及此,心尤戚然。
光阴荏苒,倏忽20余年,铜溪庙第八届家乘续修又上议程。耆宿碧炎公、凤鸣公等,器识高远,再倡华容李氏合族,乘此好风,明奉公慨然膺任,力行续修族谱之责,更兼新启铜溪将军纪念馆。此诚光前裕后,劳苦功高。支族理事会旭念诸公,艰难跋涉,探幽发微,搜集索引,虽有曲折,终是无怨无悔,良可感佩。
余不才,自惭浅陋,然必当仿效前贤,继余祖、余父之遗志,尽宗人之责,献绵薄之力。
深感我族自受姓立族以来,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无愧铜溪将军之后也。期我宗人,与时俱进,阖族同心,绳其祖武,克绍箕裘。
勉哉勉哉,是以为序。
20世孙李维敬撰
2015年9月1日
清康熙庚辰(1700)一修序
庚辰岁(1700),兄应举、弟应龄暨子侄等,以宗支广延,后裔繁衍,因而序派多混,名字重复,虽每房各有私乘,而合族尚少公谱。慨然族谱之修,嘱余一言,以志其由来。余曰:吾族之居华容者,其源流本末,已备见于明时。
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陆公讳完,上武宗毅皇帝为我五世祖铜溪公升职复姓一疏,以无事再理也。至于贵一公以前,远在豫章,所称湖茫李者,亦已久也。自贵一公来兄弟四支,有在临湘王禾里桃林等处者,有在巴陵铜溪街青山湖等处者,亦亲尽派别不必载也。今惟谱在华者详志,自贵一公子文贵公迁巴陵,思聪公迁华容,分房有六,与其始终原委,使后起有所考而已。至于妄附昔之同姓者,某圣、某贤、某公、某侯吾远祖也,以张大家声。噫!吾谁欺也。供当代大人名,以序其前,且极口赞杨。若假此以增重者,则我祖以来,曾授先朝敕命,煌煌天语,褒赏有加,似远胜儒生赞传也。故不如据实以谱之者为可传后也。若夫,睹是谱而念祖宗因念父母,念父母因念兄弟,念兄弟因念九族。立心制行,上可以质先人,下可以质子孙,中可以质族众,为可大也,为可久也,则是谱之修亦不为无助也。鸣乎!谱中人,谱中人,其志此志也夫。
清康熙三十九年岁次庚辰(1700)孟冬月朔
10世孙应彩(字近岩)氏谨撰
清乾隆庚辰(1760)二修序
家乘之设志,源流崇本支也。余姓世系,前谱近岩公言之备矣。详华容之源,自文贵子思聪公始,乃大宗也。其分房有六,各为小宗之始。而五世亲尽,复为大宗。其源愈远,其流渐长。虽雍正十年(1732)建立家庙,递年春秋,合族毕集,而康熙三十九年(1700)修谱后,凡60载矣。前者生、配、卒、葬,后者名、字、仕、笈,未入谱项。族叔钟任,恐久无征,继先志,令侄永忠、永龄、永凝,孙集瑚、美信、美玉等,重增续刻,据某大支自某公分派,则续某大支子姓于其后;某小支自某公分派,则续某小支子姓于其后。余目睹成册,宗支明,次序理,其源远而愈清,其流分而仍合,是谱之续,大有造于前后也。至若谱中人,睹斯谱而行益贤,志益奋,家无不义,法无不肃,是固创谱者所深期,而亦续谱者所厚幸。《语》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后之寻源溯流,继起勿替者,亦犹今之视昔也。
清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岁(1758)季秋月中浣
12世孙廪生允誉(字德彰)氏敬撰
清道光己丑(1829)三修序(一)
万善莫大于先孝,百行最重乎敦伦,敬宗犹贵夫收族。是说也,其为谱牒之谓欤。盖谱者,笈录也,何则?溯祖宗之分支源流,详合族之生、卒、兆域,别亲疏,辨尊卑,昭穆明而伦序清,条分缕晰,谱则有统属焉。否则,久驰莫续,他如世之昧大义,怀嫉忌,窎远星处,同气等诸路人者有之,其不孝孰甚焉?吾族谱经两修,先祖辅商公,同前辈诸公列纂修之任,又几将70年矣。由往迄今,派远生繁,卒葬各殊,微谱莫可考证,前有作者,后必有述焉。大房铭九公、庭甫公、伯兄昆陆公,久立诚念,偕族人士,按支草序,协理校对,乃纂辑成册,第以枝分同本,万流一源。嘱余总理,付诸剞劂。其新编谱式,爽然快目,较之曩哲更为清晰明切,以示昭兹来许。然,绍箕裘,恢先绪,作述相承,是所望于后之子孙克孝者。
15代孙世俊(字德全)氏敬撰
清道光己丑年三修序(二)
国有史,所以传实录。家有乘,所以联族众。考尧典九族有亲睦之谊,周礼六行首孝友之条。我朝皇祖广训修族谱,以联疏远,其笃宗亲,厚同姓,诚敦本联族之良谟也。则谱牒既修而后,历年久远,尤不庸不续焉。原李氏世系,由来远矣,溯远祖正孙公生文贵公,文贵子思聪公,于永乐四年由临湘迁巴陵,七年屯华容,保姓受氏,源远流长,迨康熙三十九年(1700),始行创修,越乾隆庚辰重增续刻,窃念于兹,将70年矣。凡生、配、卒、葬,名号、科第,俱未记载。今族房长会议,同志复续,清晰确载,虽支分派远,而木本水源自联合相关。后世子孙,览谱牒而知叙族敦伦,起合敬合爱之思,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和伯叔,以笃族谊,庶不负圣经亲族之意,周官敦行之旨矣。则是宗谱之续,诚不为无补也夫。
13代孙集翯(字铭九)氏敬撰
清道光己丑三修序(三)
《语》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我李氏世系,提纲详哉,其言之矣,无庸多赘。自乙亥岁,建立先祠,余为首领,即有心续谱,奈天不降康,人不奋志,谱未果续。乙酉秋,合族尊祖敬宗,共启厥念。余年近古稀,幸惬素愿,特思苏、欧二式,未易条分缕晰。曷若辈辈相承,由大宗以至小宗,又由小宗继续,绳绳至大宗,生生不息,轮流次第,毫无混淆,一目了然,便于观览。式牒既定,因为衍派30字,联就五言一律,以缀其首云。
15代孙世裕(字坤六)敬撰
清道光己丑三修序(四)
先王胙土分民,因生赐姓,后世支繁派远,联系列谱。越宋,欧、苏二公,各创谱式。嗣是遵欧遵苏,刊藏遂广,尊祖敬宗,承先启后,典莫大焉。顾衣冠之绪,胄礽之经,肇缵勿替,则谱帙续刻,责綦重与。我李氏始祖文贵公,由湘水迁东陵,二世祖思聪公籍章华。康熙三十九年(1700)创修族谱,世系源流,近岩公言之详矣。迄乾隆二十五年(1760)续编,德彰公董劝有跋,今年近70,兆域之东西,生、卒之颠末,愈繁愈远,续刊维殷。上年合族公议,同倡厥举。铎不敏,谨阐大义,锐志寅饬,剞劂将竣,爰述尊祖敬宗之意,承先启后之义,昭兹来许。庶条分缕晰,展阅发亲爱之忱;春露秋霜,滋惠衍麟螽之泽。是为引以志之云。
清道光己丑岁(1829)仲春月谷旦
15代孙世铎(字祖润)氏谨识
清同治戊辰(1868)四修序(一)
古称史有三难,才、学、识三者,缺一不敢把笔,何也?才窘者,必拙于论断;学浅者,必疏于考核;识暗者,必谬于次序。由斯以言,戛乎其难。家乘犹国史也。而人多不以为难者,非真不难也。倘详稽博考,历代《史记》、《史鉴》、《史通》诸书,而玩味乎?其才、其学、其识之所在,应当憬然悟其难,而不敢轻言序谱矣。我族谱,近岩公创于前,德全公续于后,大宗、小宗与生、配、卒、葬,确凿昭彰,一目了然。不至泛无记载,漫无征据。然迄今巳40年矣。伯叔兄弟,久有复修之志,而因仍未举,诚有灼见其难者夫!知其难而不为,反不若不知其难而为之者,不知其难而必为又不若知其难而为之者。凡属同人,踊跃从事,其家声将启之征乎!我黍身肩厥任,才、学、识三者俱无,特于谱成而缀言之,盖愤甚且幸甚。
清同治七年戊辰(1868)仲冬月谷旦
15代孙世堂(字德斋)氏敬撰
清同治戊辰四修序(二)
世之叙谱者,莫不假一姓之名公巨卿,宏才硕德,以矜其阀阅,侈其门第,铺张扬厉,几似虚车,是谓诬祖。否则,原谱之所由修,著谱之所由续,琐屑繁言,千百雷同,余羞效颦。特念余族自落笈斯邑,修谱者一,续谱者再,旧章具在,确凿可考。本年春,本支第世堂氏,少从余肄业多载,正直端方,合族公举为族长督理谱,嘱余作叙,余幸游泮后,酷爱闲静,一切纷华俗务,悉置度外,今当花甲巳周,又见谱之重叙,而余子侄孙辈,济济日众,窃快继起有人,昌炽可立卜也。《礼》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昭穆序,匹配明,生、卒详,谱所系甚重,所关甚巨,所垂甚深且远。何庸余赘,至合族之子孝孙贤,科甲蝉联,绵绵翌翌,光大门闾,尤不能无厚望焉。
15代孙世梁(字德模)氏撰
同治戊辰四修序(三)
从来,齐家合治国一理,修谱与作史同功。我族谱前经三修,作述备矣,毋庸多赘。第自道光九年(1829)以来,迄今年巳40,笈斯隅者固多,居他邑者不少,蔓引瓞绵,星罗棋布,不为之续修,则某属、某房、某系、某份,孰昭孰穆,暨生、配、卒、葬,无所稽考。兹族、房长,同心协力,克倡厥举。年不敏,从事其间,寻流溯源,穷干究枝,使之清晰详明,以示昭兹来许,特抒遵祖敬宗之意,寓承先启后之思,付刊以弁卷首,其自此继继承承,光大门闾,又不能不有望于绳武者。
16代孙初年(字纪元)氏敬撰
同治戊辰四修序(四)
家乘之修,上溯本源,下综末流者也。我族自明永乐(1403~1424)由巴屯华,历15传。凡生、配、卒、葬,支分派衍,谱牒已经两叙。戊子至今,40余年,不复纂集成编,则某系、某支、某系、某派,昭穆何凭,存亡何据,无所考征,其孰知之?先世拨公,早年锐志创修,屡苦洪水,弗成厥举,旋捐尘世。林尝耿耿于怀,欲继先志而未逮也。今年合族毕集,议续谱牒,且咸以杞公一房,酌林为首领,虽属不敏,不敢负先世拨公之令志。爰笈众志以副一志,亦尽一志以合众志。由一世而百世,由百世而千万世,昭穆秩然,存亡显然,将源远流长,可皆寿之梨枣,以志不朽。俾异日之子若孙,睹斯编而志益坚,行益笃,光大门第,讵不幸甚!
17代孙泽翯(字丛林)氏敬撰
同治戊辰四修序(五)
从来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有史,实事著;家有谱,源流清。联宗合族,其惟谱乎!查考我族肇姓,源于利贞,自后绵绵翌翌,年久代远,继继承承,棋布星罗,述不胜述,记不胜记。第念思聪公笈华以来,雍正十年(1732)建立家庙,近岩公修谱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德全公续谱于道光九年(1829),寻源溯流,各派并传,详哉言之矣。至今40余年,丁口日繁,死亡日众,不再续叙,生者无征,死者无稽,匹配、卒、葬不无混杂之弊。本年秋,合族公举族叔德斋公领袖族政,余与商议,欢然乐从,任其纂修。其书父讳于上者,明有存也;曰长、曰次者,明有序也;不没其名,书所生子曰子某为某人后,明所本也。生、卒必书年、月、日、时,永有考也。庶几尊卑别而昭穆分,亲疏判而伦序明,自原徂委,派别支分,可一览而得矣。盖谱也者,谱其世也,一以承先,一以启后,余故与诸公共勉而力成之。
16代孙初照(字朗林)氏敬撰
同治戊辰四修序(六)
从来后裔之昌炽,皆缘前人之积累,绵绵翌翌,延于勿替。我族聚处斯隅,散居远方。谱经三修,凡一本九族之生、配、卒、葬,旧章昭然确凿可考,特自道光八年(1828)迄今40余年,茫无记载。不为续叙,将欲核明所生何时,所配何氏,所卒何日,所葬何地,其孰从而求之?兹者合族尊祖敬宗,欣然复修谱牒,而和也五代单传,三世从理族事,不啻以一线系千钧也。幸积善余庆,仰荷先泽,获育二子,不至孤立。古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续叙为前后所关,其事顾不重乎!登谱牒者,望勿忽焉,览谱牒者,期勿轻焉。
17代孙泽和(字时秦)氏敬撰
同治戊辰四修序(七)
当思“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我李氏祥开文贵,泽绍敬英。保姓受氏,正德之宠命频膺;源远流长,章华之蕃衍寝炽。祖宗燕羿贻谋,日新月盛;子孙继志述事,霞蔚云蒸。肃庙雍宫,纲常饬矣;分支别派,谱牒尚焉。欧、苏并用,责甚钜而典甚隆;乔梓协襄,治可为而裘可学。创于前,续于后,乐观世堂公二次之修;张其目,举其纲,聊附游夏辈一辞之赞。东山南,西川北,棋布星罗,既条分而缕晰;上千古,下万年,生、配、卒、葬,亦核实而详陈。昭穆秩然无紊,世系确乎有征。虽歌功颂德,传赞异乎断评;而纪月编年,家乘同于国史。瓜瓞绵绵,克昌犹龙令绪;簪缨济济,胥擅倚马奇才。乃知道德五千之奥,早寓仁孝之思;典笈四库之储,直该人物之记。值剞劂之告竣,述梗概以弁端。百世流芳,绳武者要不越乎敬宗尊祖;九族惇叙,嗣音者更所望于肖子贤孙。
16代孙毓清氏敬撰
清光绪癸卯(1903)五修序(一)
从来国有史所以记事功,家有乘所以清本源,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也。考家乘之式,创于宋代欧、苏二公。后世遵欧遵苏,实一敬宗收族之意。我李氏本源肇姓由于利贞,一脉相传至始祖文贵公,已历数百余代,提纲详载,班班可考。文贵公籍临湘顶外祖谢姓,二世祖思聪公由临迁巴,由巴籍华,至五世祖铜溪公始复姓。荷朝庭光宠,封怀远将军,南征北运,勋垂竹帛。钦赐历代荫袭,自后功名阀阅,代不乏人,即国朝佳楷、佳楫数公,均登虎榜,缙绅名家,科甲蝉联,指不胜屈。源远流长,子孙日益繁衍,东西南朔,星罗棋布。谱牒业经四修,迄今又近40年矣。生者极多,卒者亦复不少,不再加修辑,则生配之年、月、日、时,几属遗忘;卒葬之兆域山向,殊无实据。族中老成,咸有补前续后之心,岁岁酌商此举,至本年春余始肩任,凡纂者、督者、协者,皆同心一德,踊跃襄事,不数月而工竣。所费有几,所载甚详,合族皆贺余,余亦深欣幸,是以为之序。
17代孙邑庠生兆桢(字醉白)氏敬撰
光绪癸卯五修序(二)
常考虞书,九族重亲睦之义;亦阅周礼,六行首孝悌之条。是以皇朝垂训,定谱牒以敦族谊,其联远宗、笃同姓者,为有由也。我李氏世系由来远矣,始祖文贵公,二世祖思聪公,永乐四年由湘水迁东陵,越七年屯章华,籍居倒马岩,始得保姓受氏,降及后代,人文继起。三世祖敏、忠二公,承先人之余资,守祖父之旧业,聚居一方,数百年来人丁日盛,户口益繁,遂成三分鼎立之形。先君子虑支派混淆,生、卒不详,无不汲汲乎以纂谱为心。于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近岩公创修于前。乾隆二十五年(1760),德彰公重修于继;道光九年(1829),德全公续修于后;同治七年(1868),世堂公又继起而修之。凡远祖近宗记载详明,班班可考,前人之功,卓然大备,迄今30余年,瓜绵椒衍,较昔时兮犹隆怅久远而莫辨。本年春,余与族长兆桢邀合族众,力以谱事相商,幸我族众共抱仁人孝子之心,踊跃从公,无一逡巡者。余喜而不寐,竟日张目举纲,分条晰缕,不数月而告成。夫岂好大喜功哉!前人之所巳载者,诚心原之;后人之所未载者,竭力补之。族人士慎勿以余为鄙,但余学浅才疏,前不足继龙门之盛;识短见微,后不足拟凤毛之美。惟本此忠孝微意,上可以对先人,次可以处族众,下可为后世肖子贤孙之倡也。彼有心族政者,其体此意也夫!是以略序。
18代孙例贡生韵杜(字柏亭)氏敬撰
光绪癸卯五修序(三)
今夫国无史则文献散佚而体统紊,族无谱则源流不明而世系晦,历代来切切焉。为民间修谱计者,班班可考。我圣祖仁皇帝临御61年,特颁上谕60条,其二曰:“笃宗族以昭雍睦”。意深且远。
世祖宪皇帝,广其训反复告诫360字中,言修族谱以联疏远。即此言之,谱之所关不綦重哉!忆我李氏系李耳之苗裔,历秦汉而下,因流溯源,考世系而终始不淆,亦巳难矣。越我始祖文贵公,由临湘迁巴陵,不惮关、河险阻之劳,二世祖思聪公,又披荆斩棘,卜居章华。厥后子孙繁衍,派别支分,几遍楚疆。其间科甲蝉联,文人墨士代不乏人。使不谱之于前,何由传之于后?我族家乘自近岩公创修于先,得一划开天之奇;德彰公续修于继,有地二生火之象。越道光九年(1829)世俊公又纂而辑之,所谓前人之述备者,此耳。迄同治七年(1868)世堂公虑其代远年湮,无所取信,爰商族众纂乃先绪,工竣之期,莫不歌功颂德,啧啧称善焉。由世堂公至今40年矣,其间生、死、存、亡未及备载,坟记、墓图半属遗忘,使不再加纂修,后此星居窎远者,不几视若途人乎?夫江汉知宗夫海,葛藟能庇其根,而人可无水源木本之思哉?是以今春祀事毕,族政兆桢恐其久而或差,因以续修族谱嘱余襄事。予欣然曰:此实尊祖敬宗之雅意,仁人孝子之用心也。遂纠合族老成,决意斯举,不数月告成。噫嘻!吾不意谱之速成若斯也。今而后某伯氏、某仲氏长幼分明;谁大宗,谁小宗嫡庶清晰。上可以对先人,中可以质族众,下可以示子孙。则谱之修,岂不小补哉!族人皆深幸,余亦喜洋洋,因不胜慷慨以谢不敏云,至于参漏补遗,斟酌尽善,可媲美先人之功德,又当俟乎后之贤哲,为序。
18代孙蔚斋(字树棠)氏谨识
光绪癸卯五修序(四)
木有本而后枝叶荣,水有源而后放流远,人有祖而子孙之昌炽,振振绳绳,绵绵延延,亦犹是也。欲其支分、派衍昭然若揭,尊、卑、长、幼秩然不紊,则赖乎谱牒之修。我李氏谱牒余曾祖近岩公创于前,余父世堂公续于后,迄今又多历年所矣,生、配、卒、葬俱茫然而无记载。己亥秋,余本支侄兆桢少年老成,品行端庄,合族公举为族长,今春计议谱,族众欣然乐从,嘱余经理,余忝身肩任,认真办理,凡我同人皆踊跃赴事,数月之内,告厥成功。且契据、合约、坟山、图志较昔时尤详。所费较昔时又约,虽未克绍箕裘之业,亦可稍继前人之志,兹当谱牒告竣,不得不抒微忱以表白云。
16代孙育万(字近稀)氏敬撰
光绪癸卯五修序(五)
谱之所关大矣哉!前通往古后递来今,非谱则绵绵之瓜瓞无所考,蛰蛰之螽斯无以分。我族谱经四叙均未载其来历,若论根底则有数典忘祖之讥。幸有提纲谱在,自颛顼、女华、皋陶,历唐、虞、夏、商、秦、汉六代,及唐高祖以至文贵公,子子孙孙辈辈相承。其间文人学士,名公巨卿,或膺显爵,或居高位,或名垂竹帛,或勋著旗常,非妄附以夸其荣耀,非窃取以张其声势,是犹水有源也,而后有流;木有本也,而后有枝。岂特昭穆不失其伦,尊卑不紊其序,生、配、卒、葬之年、月、日、时,昭然可睹,兆域山向之东西南北,厘然可辩哉!兹值谱牒大创,合族均有慕古追远之思。故将提纲列于乘首,俾后之览者,知其所自而霍然点首,得其所指而帖然快心。庶几大有造于斯举也夫!
16代孙邑庠生文林(字静仁)氏敬撰
光绪癸卯五修序(六)
盖天地之化机往过来,续圣贤之心继往开来,家庭之谱牒亦何独不然!我李氏族谱,近岩公创于前,德全公修于继,德斋公续于后,迄今又阅30余年矣,人丁日众,户口日增,支派不无混淆。今年春本支弟兆桢氏,秉公正直,合族公举为族长,举凡生、卒、年、月坟墓山向,莫不采录详明,非好大喜功,一以敦尊祖敬宗之谊,一以动仁人孝子之心也。余赞襄其间,数月而告厥成焉。因略为之序。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岁次癸卯季冬月谷旦
17代孙泽清(字介山)氏谨撰
民国37年(1948)六修序
黄帝划野分疆而建国,先王胙土赐姓而有家。试思国以朝传,家以世递。亘数千年而朝廷之事迹,炳若日星,藉以明兴替贤否之实者,史也。历千百祀而世祚之秩序照然罗列,赖以启木本水源之思者,谱也。是则,家谱之纂,与国史之修,有并重焉。古代谱制,周督于官,唐创于家。有宋之世,欧、苏二公,各具程式。后之人,或遵欧焉,或仿苏焉,如行舟然,乘浪有舵,不致偏于回岸;如辙车然,指南有针,不致失其迷途。然则,果无难乎。不知谱于前,开其来也;谱于后,继其往也。苟或徒具常规,莫明系钓之旨,徒取旧牒,莫详姓氏之由。管见夸大涂鸦画虎,其不免于浚源塞流,治缕棼丝之病者几希。稽我李氏出自嬴姓,始由大理官命族为理,继由食李得全,改理为李。及周之伯阳公任太史官,有道德犹龙之称,而天下后世之李皆宗焉。吾氏宗谱以乃公为远祖之始祖,以唐之孜公为近祖之始祖。寻源徂委,一脉流传;详载谱者,历历可考。窃溯本派起点,夷自唐室苗裔,任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陇西宪公之嫡系隆四公于炎。宋初,由豫章丰城湖茫李出笈岳州而居临湘,直至远祖正孙公,凡十数世称湖茫李氏。继因铜溪公祀庙,与祖祠近不数武,遂以庙号名姓氏焉。迥谂一世祖文贵公,由临迁岳,卒葬岳之柏港谢墓咀。二世祖思聪公,由巴屯华,改葬华之倒马岩。两代单承,千钧一发。迨三世祖,兄弟有四:长伯庭仍居岳属铜溪街郑源等处,而为望族;次伯胜生、卒失考;三伯敏、四伯忠,二公食畴报先,已而肇斯族之云礽,已而绵斯祠之烟祀。厥后瓜绵椒衍,蝉联燕翼。聚则蚊轰沱东,散则棋布楚疆。降及十世,近岩公虑疏远而失尊卑,散漫而紊绪统,恐贻先儒路人之叹,始克缀派镌谱,彰往察来。计分房有三,序支有六。判以敏公长子子钊为长房祖,次子子钢为二房祖,忠公为三房祖。鼎足之形,基于此矣;家乘之设,肇于此矣。乃自近岩公以远,又有德彰、德全、世堂、兆祯诸公,继起而修之者,共凡五次。由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续叙以来,又阅46载。有父子历世而名讳尚未增列者,有老少云亡而山向难于详记者。览谱兴叹,不一而足。揆诸无非弗传,无为弗彰。与夫前作后述、觉生梦死之义,不孝孰甚!客年秋,适国土光复,岁逢大有,体众心之愿望,谋谱牒之续纂。用是检阅旧辑,详加核实,错讹者,参正之;遗漏者,补葺之。谁为大宗公祖,谁为分房公祖,厘之扎殷;某为大份所属,某为小支所出,晰之昭然。他如出继、入继,生、卒、年次,以及配、妣、葬地之编载,揉杂不齐者,罔不规划一致。诚吾祖也,虽仆射庸愚,未足为辱;非吾祖也,虽王公将相,莫附为荣。亦狄不以梁公贱,朱不以考亭贵之意耳。但近处监利、石首、岳阳、南县各邻郡者,卒可访之崇本,使远者密迩,疏者亲切称快,惟远徙蜀川、陕西、桃源、桑植各异地者,无法招之来归,使江汉知宗、葛藟庇根也。惜夫!荫浓生当先哲殆亡,后贤未启之间,自惭谫陋,责以承先启后之属,时惨鼎折复餗之戒。痛忆三仔族政,毫无建白,抚今追昔,良用堪然。兹且华容李氏,应时代之需要,联各族为一族,勉其辁材,肩任总责,予购置公所,组合派字,诸事殚竭,是图奔驰莫遑。梓谱一项鲜克专攻,质绪光前裕后,益滋负疚。所幸谱中同人,踊跃襄赞,时历寒暑,蒇厥所事。喜悚交集、功过参酌。甚望后之贤者,稍加疵责,力予匡补焉,是为序。
民国37年(1948)戊子岁夏月谷旦
18代孙荫浓(字拔青)氏撰书
1992年七修序(一)
人之有祖,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本固而后枝叶茂,源深而后流派长。
我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子皋陶字庭坚(也称咎繇)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思成,以官命族为理氏,历虞、夏、商,世袭大理职,至纣之时,理征为冀隶中吴伯,以直道见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率幼子利贞,逃难于伊族之墟,食李得全,改理为李。利贞子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河南鹿邑),五世孙乾为周上御史大夫,生耳名聃字伯阳,周平王时为太史,为宗谱远祖之一世祖,13传至超一名亢字仁高,为汉大将军,再三传至尚,为成纪令因家焉(甘肃泰安县原属陇西郡),尚子广(耳公17世孙)为汉前将军,历文、景、武三帝,立功沙漠,与匈奴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谓之飞将军。又21传至虎,佐周伐魏柱国大将军,追录元功,封唐国公,子昺为隋州总管,袭封唐公,生子渊为唐高祖(耳公40代孙成纪人),渊公次子世民为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太宗14子明封曹王,传七世至宪,任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封陇西公,隶笈豫章(南昌),经六传至孜公,是为宗谱近祖之一世祖,越三传至隆四公,于唐末宋初由豫章丰城湖茫里迁居临湘,凡19传,至正孙公子潮仪公(即本派一世祖,为耳公一脉流传,辈辈相承的77世孙,详《提纲谱》。)入赘谢氏,二世祖思聪公于明洪武十八年补顶外祖谢受军役,27年随父由临湘徙居巴邑,永乐四年奉调征跤址,六年班师回卫,功授小旗,七年又由巴徙华居倒马岩(祖祠初建庙湾咀,雍正十年(1732)移至铜溪庙)。三世祖敏公袭顶父职,调征贵州香炉山,功授总旗,明景泰四年(1453)调征道州(湖南道县)守御,七年卒于任,由四世祖子钊公袭父职,奉调征铜鼓等处,功升镇抚,戍守靖州(湖南靖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五世祖芳公,字铜溪补袭父职,奉命征贵州、广西、湖广(沔阳、黄州)、河南等地,七次获功升职,镇守岳州(辖今岳阳、益阳、常德三专区),明正德九年(1514)由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陆完呈《复姓疏》奉圣旨恩准:“千户谢受更名李芳(历4世130年归宗),实授指挥同知,使尔子孙世袭千户衔,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外,其余犯罪,免尔二次,以报尔勋。”诰封怀远将军,谥武德侯。太史孙羽侯题其像曰:“……立勋三朝,宪孝武宗,陆公太保,列牍上庸,帝曰:“壮哉!”咨予汝从,乃复尔氏,乃大尔封……”自后,历代荫袭,功勋**。如佳楷佳楫诸公。登虎榜、名科甲,出类拔萃者,代有其人。
1949年前夕,我族亦有不少志士仁人,为创建新中国而捐躯,或南征北讨,浴血奋战一生。余族兄华龙公,自民国15年(1926)同朱祖光、谭秋吟辈,活动于邑东,在贺龙元帅、方之中将军麾下,创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于明碧山,任3支队长,英勇善战,累建奇功,而旋升为江(陵)沔(阳)监(利)石(首)游击纵队长。民国18年于江陵沙岗之战,壮烈捐躯。英雄形象载入县志,光辉业迹编列省传《三湘英烈传》。丰碑屹立烈士陵园,功德景仰万代千秋。分叔光汉公,15岁从戎,充任区少先队长,17岁入伍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由红军排长之职,升至解放军师长之衔,任职则驻防于广西,离休则著书于长沙。公毕业于延安抗大,转战于秦晋、蒙辽。机智而灵活,英勇又善战,曾以一团之兵力,攻下驻敌九团之包头城。大军南下途中,又毛遂自荐,携电台、带随士,潜身沙(市)郝(穴),窥探敌情,伺机而动,一举解放沙市,全歼驻守之敌,扫清大军前进障碍,创造了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之条件。故公既经辽沈之大役,也历衡、宝之鏖战,旋即挥师入桂,又获解放广西之全胜。抗战时曾是出席延安功臣表彰之模范营长,毛主席为其题词,建国后又为获得“八一”、“解放”勋章之司令,成为“创立共和国之功臣”。
国史家乘,义同一理,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也。国有史所以传实录,家有乘所以联族众。国无史,则文献散佚而体统紊;族无谱,则源流不明而世系晦。家庭乃社会细胞,族系实民族基石,我铜溪庙李氏,明永乐(1403~1424)徙华,年历600,丁繁2000,“聚则蚊轰沱东,散则棋布楚疆”。计分房有三,分份有九,序支三十而又三。
吾家乘自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十世祖近岩公首届创修,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道光九年(1829)、同治七年(1868)、光绪二十九年(1903)、民国37年(1948),有德彰、德全、德斋、醉白、荫浓诸公,相继续修后,又越44年矣。生者极多、死者亦不少,现有之丁配、基本未入谱牒,有孙不知祖名,子忘父殁年者,览谱兴叹,不一而足。当处继往开来之际,家史抢救之时。庚午(1990)末,余堂兄谦益公谓余曰:“续谱之事,乃众心之愿,希你不负众望,为吾族办一益事。”余曰:“我才疏学浅,恐难胜任。”后又有百魁、长春、光炎各前辈及维汉、维新、德桃、凤鸣诸公极力主张,和身居台、蓉之叔、兄,光武、卓涛二公率先资助。回念五、六届续谱,予曾祖介山公、先兄友杜氏,皆襄其事。故余本尊祖敬宗之意,承先启后之义。于客年初,在祖祠前李家大屋厂集有关人士商讨,特成立“李氏族谱七届纂修委员会”并发布《告全族同胞书》。
于是,核实旧谱,纠错补漏,推敲取舍、详今略古,删繁就简、保住重点,分支别系、辈辈相承,出继入继,女丁承嗣,生、配、卒、葬,详而且实。
因谱中同人齐心,加以族众合力,时历寒暑,续叙竣工。拙吾、菊卿、尧坤、则中、枝芳、黉模诸公,大都岁超花甲,更有长春、百魁二公,年逾古稀耋年,皆不顾年事之高,敢效联络登记之劳,不避酷暑炎热,顶冒风雪严寒,足迹遍于华容全县、奔赴往返南(县)岳(阳)石(首)监(利),书信联络,几达全国各方。为加速纂修进程,拙吾公还助予编辑三房。故续谱之成,实全赖诸公之力。
当我年近耳顺,面临退休,偕谱中同人,共续家乘。本期上可对先人,中可对族众,下可启迪后人。因予水平有限,条件特定,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望吾族众是谅,后之贤者续谱时,予以匡补焉。是以为序。
20代孙维焕(字作林)氏敬撰
1992年(壬申岁)季夏月
1992年七修序(二)
国有史,纪一朝之文功武德,家有乘,载先人之源流事迹,国史家乘,有并重焉。
族谱之修,其功用甚大。别世系,明支派,序长次,辨亲疏,联远近,敦族谊,世代相传,子孙相守而勿替也。我铜溪庙李氏族谱,自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十世祖近岩公始行创修,凡六次矣,又自民国37年(1948),余父荫浓公续纂以来,迄今44载。其间人丁繁盛,户口变迁,水愈流愈远,枝愈长愈茂。近数十年,族众转徙流离,居散异地,大多失去联系,生生卒卒,增增减减,数字无从统计。如不加以再次续修,将见支派不明,世系不分,某系某公之子孙,谁属谁之后代,难以分明清楚,故有续修七届家乘之举焉。早在1985年,我们荫枝树后裔,伯叔子侄孙辈,颇有慎终追远之意,仁人孝子之心,已创建支谱,弄清次序,余虽从事其中,但总是怀念族谱未叙。目前社会正处改革开放,人安物阜,经济腾飞良好之际,如此者,斯称盛世。谚云:“乱世筑城,治世修志。”今幸长房作林公等仁人老者,有鉴如此,兴起倡议,自行付劳,出钱出力,以身作则,四方奔走,此一义举,不仅达到余愿,亦乃我铜溪庙李氏族众之大喜大幸。忆兮!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族众同胞大多踊跃赞同,积极资助如长房维新、维汉、凤鸣、学宏、注海、炳兰,二房德宏,三房伟成、湘凡、明奉、维湘、瑞香诸公,高举仁人心德,献计献策,以致献款,督理其事业之早日竣工。噫嘻!时历年半,工作曲折多端,艰难万分,而至今难以求其归册者有之。兹当谱牒付梓之时,嘱余作序,但余感才识谫陋,不堪胜任。而以族中成员之一,只得勉为其难。余观历史相沿,我李姓功臣志士在所多有,不胜其述。即就当代而言,有赞襄中枢者,有为军界将领者,亦有献身于革命者。至于文化工艺战线上,更有其人,实为我族之荣,深望全体族众,瘁力自勉,急起直追,发扬光大吾族祖先之遗绪,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作出更大更多之贡献!斯为贵也,谨序。
19代孙光勤(字拙吾)氏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