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支族
序
——族谱编录随想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史可悉时代之变迁,民族之兴亡;族谱能知先祖之源,族亲之所在。其作用就是:寻根留本,清源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
华容李氏合族修谱,在碧炎公的倡导下已历经三年,今已告竣付梓。本次修谱工作中,我担任百官支族谱主编,在编录过程中,看到一些现象而有所感受。我历经了三次修谱,并有幸参与了两次,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错登、漏登,族谱难以完美。但我们可以发挥人的因素,尽力让讹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修好谱牒的关键是:一靠登录员对宗族的责任心。只有具备责任心才会对每个家庭、每个族亲的信息做到准确无误登录入谱。曾经听说先辈们在战争、灾难时期,为续修族谱,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寻找族亲登录世系,有的甚至走上不归路,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赞赏。相比我们现在的条件较之过去要优越得多,但我们普遍缺乏的是这种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二靠族亲要增强宗族情感和宗族观念。登录人员上门进行登录工作,有些族亲不理睬、不配合,不交丁费。有的宗族观念淡薄,视族亲路人不如。有的是太年轻,素质低,不懂宗族脉源传承关系。但也有很多正面特例。如去年我们的登录工作早已完成,有族亲找到我们,反映他们有40多人没有登录,后来我们了解到他们有五代人已与宗族失联,在其父亲弥留之际交代他们,必须找到宗族,登录上谱。我们收到情况后立即开展工作,在查阅往届多部谱牒后,才找到他们的脉源,使之登录上谱,圆了他们父亲的临终嘱托之愿。因此我们应该从年轻人开始,多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宗族文化素质。只有人人具有宗族情怀、为宗族奉献爱心的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脉文化才会传承不息,我们的宗族才会兴旺发达。
百官支族25代孙李静于2016年春
赠李氏族谱序
明洪武二十年丁卯(1387)一修序
夫人之不没于里巷市肆者,必有耿耿之节义,不朽之盛事,传之乡国,传之天下,令人爱之敬之,寤寐思服之,咏歌扬言之。而其先,则始自修身。身也者,敦睦之基,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悉准诸此。予自髫年即与李公维则善,交最久,谊最深,频年相对,蕴底尽露。每见其举止端凝,笑颦不苟。窃以为不失先民规矩。处庭帏则孝友无间,雍睦时闻,和气充溢于眉宇间。识者早已卜身修家齐,天将以大器授之矣。嗣子不佞,蒙主眷,侍枫宸,公亦大魁天下,擢礼科给事黄门。公之家修而庭献,此其时乎!方将结主知,为圣天子独当一面,与予上广帝聪,下开颛蒙,庶几往古主臣一德之风。藉非平居之能,无愧于身,无愧于家,曷克臻此?白简晨飞,舟赍晚届,匪滥膺也。公自此风行海内,名震一世。而我国家之有赖于公者,亦綦大且重矣。公退之暇,笃志家乘,上而祖祢,下而伯叔昆弟,支派了然,脉络联贯,无忘水源木本之意,予以是知为忠臣者,未有不为孝子者也。爰不禁言之,缕缕取穷达时之熟于耳目者,乐为称述,以弁其首,并以告天下后世之为忠臣孝子,而有志家国天下者,皆以修身为重云。
明洪武20年丁卯(1387)春同邑第杨溥澹庵氏拜撰
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五修序(一)
流长者源必远,枝繁者根必固,古今不易之理也。然亦视乎后之蓄积、之培植之者若何?假令蓄积不深,培植不厚,则流之长者涸矣,枝之繁者剥矣。遐览史册所载,历数世卿大族,往往而然可胜悼叹乎哉。然而蓄积、培植之道,大约不外尊祖敬宗,笃亲睦族,修己教家数大端而已。祖若宗既远,合之最难,子姓族支甚涣萃之,匪易谱之修也,其合漠萃涣之大义也哉。今考李氏世族谱牒,图系井然,支派分明,中间祠堂有设祭祀,以时家礼、家规、家教,矩获森严,茔坛、宗器,诗文、著作,事事不遗仁敬也、孝慈也。传所谓不出家而教己,成于国也。披读之下,令人起敬、起爱,渤渤动水源木本之思焉。质之欧、苏规格,不爽毫发,宜扬李诸先达之序,赞之跃然纸上也。按李氏始祖出自山东,其先世为周理官,之裔宦籍石首,在南宋之末迄今子孙千亿,指历代食禄于朝者97名,家俱蒙稽古之力焉。浩浩之流与蓬蓬之枝,与洵足征源之远,而根之固也。吾族系出三秦,世传亦伯益之后,修德不替,代有显者,其先人之德泽深厚,后代之培蓄茂实。不几与石首李氏同一隆盛,与石首为荆郡上邑。余校荆时,李氏诸生续刊谱牒成,请序于余。余观李氏诸生,为文章俱合程式法度,列上等岁科,试悉有进取,知将来必有题名、通籍、居要职、应内诏。如元代之耆硕鼎峙,明代之英贤辈出,又何患乎流之不长,而枝之不繁哉?是为序。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岁七月既望
三楚督学使者(李)周望题于楚署之西楼
清雍正十一年(1734)甲寅五修序(二)
题李氏族谱 赠慧远年道长
乔木千年故国强,芝兰万卉王者香。维楚多材传姓氏,兄家累世介繁祉。金殿峨峨第一人,黄门奇藻重枫宸。从此司空与司马,文德武功蔓绝伦。或飚九万翮,或享二千石。或留五裤谣,或夺三经席。十有五世产奇男,其中淑女亦美谈。冰心霜节终如始,获画熊丸苦转甘。兄不见汉代邓耿之门第,七叶珥貂称世济。又不见唐家房杜之子孙,盖世勋猷无复存。古今成败有何常,不善降殃善则祥。愿兄代代凛此语,楚望山高江水长。
清雍正十二年岁次甲寅仲春月望旦赐进士
第甲辰会魁任德安府云梦县知县嵩山年家弟付百揆时叙氏甫题
清雍正十二年(1734)甲寅五修序(三)
自古仁人孝子丕承先绪能守矣。复能创,要以神而明之,寓变通于相因之中,则得矣。余家之续缉谱牒也,支干林林,源流井井,实赖有伯敕祖之遗编在焉。而行文图式,叙次规模,则无不稍加裁制也。他如派说春秋挂扫序,家礼、家规、祠堂、祭田等记,皆伯敕祖宦粤时,所未暇备者。我族兄竹西以博学长仔其事,尝谓余曰:“若此举行得无更张,赘疣获戾于先人。”余曰:“嘻,是殆仁人孝子,承先启后之意也,奚赘焉?”爰把笔自如,不逾年而成帙。更忝之梅山兄暨诸弟侄,莫不谓然互相校正。而余亦窃附己意,聊续未足之貂,合而锓之用。观厥成,惟竹西兄于今已去世矣。顾其人往而全豹蔚如,且其裔卓卓有声,何忍庋高阁重没析薪成劳。乃者鸠集族姓,择吉开发。俾自今以往,凡受是谱而读者,俨然萃千万世之昭穆,列于案间。知一本而万派别,则报本之心生;知万派而一本,则睦族之意起。阅冠裳之济济,簪缨之累累,则当思鸡窗牙签。诗书食报而显亲之孝昭,将见和风洋溢,黄卷飘芳。太史采之可登良书,家乘之所系岂浅鲜哉?至若与黎平太守伯敕祖所遗间有异同,盖亦犹礼之大不变,而文章制度无妨损益之者。而承先视此为焉,启后视此为焉。夫广前人之所未广,详先人之所未详。要动於仁孝之所不容巳也。后之绩而缉之者,尚其有鉴于斯。
清雍正十二年岁次甲寅仲秋月望旦
14世孙性愿(字栗庵)氏谨跋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六修序(一)
我族之有谱牒也,自渔乐祖至伯敕祖纂修数矣。至14世祖梅山、竹西、栗庵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又重新续辑,迄今90余载。族姓繁衍,卜居星散,阖族久欲续刊,有志未逮。今族弟菁园等鸠族议纂,会川、芳圃,欣然领修,而堂弟祥年、堂侄翘占亦系分纂,共襄厥事。余闻喜而不寤,但余年七十又七,虽欲勉强操觚而力不从心,诸族望应亦共谅焉,而不余责也。于是浣手而为之赞曰:“继志述事孝莫大焉,敦宗睦族谊莫厚焉,经画区处几心劳焉,垂裕后昆全赖是焉。”
嘉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1820)孟冬月望旦安分和稼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忠分继嗣序六修序(二)
从来兴、灭、继、绝,国有常典,过房、承祧,理之大权。忆我伯祖名良,生子藩本不幸夭折。原有深、涵二祖,早年承立厥后,生有性茂、性芝、性芳,涵有性振,克成其美矣。无如茂等亦禋祀弗继。清雍正十二年(1734),族谱重镌,我分少唐、卜元诸祖,追维忠分田园灰烬,缅维伯敕宦业麟炳,无产不忍无嗣。爰纠纂修人等登祠妥议,遂将同纬嗣茂,同诰嗣振,尚有芝芳无人承立。同诰嗣振犹虑孤弱,是以文远、慧远、周溪诸祖,窃念克绍厥后,亦应伯仲无异。于是复以同海、同廷、同荣、各自带产序立。迄今各嗣子孙俱系有名无实。兹值家乘续修,理应恪遵先志,仍将原嗣后裔逐一归房,承继夫而后,春露、秋霜蒸尝。有赖岁时伏腊,子姓举觞有嗣,庶几有祀矣。嗣后凡我勤祖本支人等,所有各嗣分属祖墓、祀产、湖池,亦应彼此照旧。轮管挂祭,毋得妄生觊觎藉端拟议庶,上以慰在天之灵,下以敦雍睦之谊云耳。
庚辰年(1820)续修采访承彦承恺谨识
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华邑续修谱序七修序(一)
原夫家之有谱,所以明尊卑,序昭穆,联亲疏,别同异也。故世远不可见谱以纪之,地隔不能亲谱以系之。古人创此法良善,而制亦綦重矣哉。我李氏始祖仁用公,由山东莱州府昌邑县,宋理宗时来荆之石首遂家焉,绵绵延延至今数百余载。当是膺内外显秩者不下90余人,此皆家乘邑志所载,彰彰可考也。自是一脉流传,支蕃派别而知,水源木本之思,故自有在也。故始镌之谱,本源独详于石邑;而继序之修,统系不及于章华。粤五世,我永诚、永恭二祖,分徙于华邑,卜居白竺寺等处,多历年所。其间膺民社列乡魁者代不乏人,虽负荷维殷,期立阀阅之门户,而有志未逮,遂缓炳耀之芳躅。以致康熙年间石邑续修,我二祖以下概置不录。越嘉庆庚辰(1820),亦复重修如故,传曰无征不信,记曰有其废之莫敢举也,在石邑固当尔尔。念我等为人子孙,安忍使十数代之流传实录,渐就湮没乎?呜呼,溯渊源于在昔,文献足征;录脉络于近今,支分具在。岁壬午,我伯叔兄弟等合敬同爱,萃涣合离,记某祖、某宗之坟墓丘垄据实而无疑;清各支、各派之裔孙,世系有条而不紊。奈族类人心不一,资费不齐,又将我谱延搁十余载矣。今岁春,复邀同伯叔兄弟等,捐资敛费,以成先年未成之谱;补旧添新,仍续各房已刊之板。行见谱牒告成,上以重宗支,下以敦孝行。不几与石邑之谱同源而共本也乎。凡所以明尊卑,序昭穆,联亲疏,别异同,亦即于斯备举矣。君子所以贵不驰其亲也。是为序。
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岁孟夏月吉日
白竹寺18代孙承勋(字勉斋)氏敬撰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华邑麻李港续谱序(二)
从来家谱之修与国史等。故晋乘楚祷杌鲁春秋所记之事,虽殊而其义无异焉。盖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不可忘。全赖谱注真确,虽代远地隔而一脉相传,历历然如在、如生,此犹水之流也。散为万派而寻其源,则同木之生也。发为千枝而探其本则一也。粤稽宋世鼻祖仁用公,由山左宦籍石邑,科登进士。有三乔梓峥嵘,迨籍容城。传方子公,任江西南康府太守,家声更觉有耀。厥后文人之奋志犹昔,而朝廷之选拔,殊寂云礽相继,只以咏瓜瓞绵绵,螽斯蛰蛰已耳。至清道光二年(1822),有白竹寺承勋等,约南而中古楼,东而金牛堰,与我麻李港合修家谱,讵不美甚!但族光宇、为珍等,拘管见以紊宗祧,背公议以滋讼端,经前宪王断结,案存县科,我等谨遵审示谱据为准。无奈天灾流行,辛壬数载大水,越乙未又大旱,虽欲付梓刊刻,力不从心。而白竹寺等处,竟就简便各修支谱矣。今当我祖祠春秋,亭祀群昭群穆,咸集两阶商议,仁孝之思并切续修之志,同殷踊跃乐从,愿请剞劂以成前功,以垂后绪。所关非等细,故是可信。有源之水长者愈长,有本之木深者愈深也夫。
清道光岁次庚子(1840)孟秋月谷旦
18代孙承谋(字两猷)氏敬撰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七修序(三)
考卦之象,火泽为睽,睽继家人何也?或曰:“睽者违。”亦曰:“睽者乖。”家人既睽何庆之有?然观六五之中,孚有自家人来者,其曰:“厥宗噬肤有庆。”释者谓:“宗得所主肤易于合,故以庆言。”既是占者即知,所以联宗之义矣。粤稽我李氏仁用祖,之发迹山东,宦游楚北也。前此世系已无有传焉者,又何庸侈谈犹龙,艳称倚马,徒籍为宗族光乎?窃思由荆之石以来,一传而三科甲、两贤良,继起逊三世、四世、五世,人文云蒸霞蔚,代有显宦、簪缨、阀阅之赫煊,前人之述备矣,复何叙询尝?检阅旧谱,披览遗文,至五世而支分六世,而派别原原本本,其回籍者无论矣。若思公、继公、安公相承备载无遗。而诚公、恭公籍华邑者,六世而后家乘未与并载,此所以怅然。思翟然异不解其何,以因睽不能两无,所遗憾于睽也。客岁议修谱牒,族诸君咸在,佥谓曰:“若次白先生者,亦藉于石而长于华者也,二公子孙之近事,当耳熟而能详。”而先生亦曰:“唯吾知之,吾尝之。”东山与族长老游见烟荒草蔓,对石峨峨则指曰:“此某祖之佳城也。”山环水抱,高冢累累,则指曰:“此某祖之寿域也。”及览所建二祠,并派序绵延数百,视睽之中初无一或睽者是。盖列祖之英灵所阿护,而诸子孙之仁孝所感通也。交孚之占夫岂终睽,且其望风怀想,期补而续修,如是者亦有年。迄今春,予等妥议成式,遣采兴工,而华邑秋塘古楼等挟谱牒,偕次白先生至乐从合修。探本溯源,校对详明,自五世而下无少异焉。噫,葛累犹庇,其本棠棣竟其华物且有然矣。昔苏公云:“吾之相视如涂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使之无忽忘焉。”可范文正公云:“吾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自吾祖宗视之无亲疏也。”若苏、范两君子询笃于族谊者矣,予等倘不能体其遗意,偕同志协、懿亲补前人所未备,贻后昆以无间,匪怍无以对同宗,亦何以见先人于地下,当更为苏、范二公所不齿也。今次白先生毅然自任,相与总纂,以成厥功,寻坠绪而搜散佚,检旧牒而得统宗,举前所未笔于谱者,序列成帙,祥开五分,续十数传残缺之端,联廿余代气谊之厚。世异而宗不异,本同而源亦同,俾违者合乖者,和泯睽之象于无形,虽百世犹有余庆也。岂非李宗一大快事哉?抑又思之,吾族瓜绵椒蕃,蝉联螽衍,慨想莱昌八井之乡,徒怅望于星霜兵燹之余,有志未逮。他若寄籍於川蜀,而险阻难通,徙迁于澧州,而云山遥隔。及宜都、龙阳诸籍,星罗棋布,未获亲采,遍访百代而还其睽,当复何如?是又所踌躇而未满志者,然事正难一概论也。曩与吾祖居者不乏名宦,今其子孙寥寥,或百不有马风流云散,莫知其乡者抑奚可胜数,幸二公孙子相距匪遥,更得笃于族谊之士乐为联合,经支分派别,千途万辙,有纲有条,犹视诸掌焉。后之君子取所编而阅之,知补修之本原由来远矣。《礼》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收族。”予等于尊祖敬宗未敢告无忝也,收族之义庶哉近之。
清光绪廿四年戊戌岁仲秋月
纂修芹塘氏(字文藻)敬撰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七修序(四)
大谱谱一统,小谱谱一家;大谱谱万世,小谱谱万姓;大谱国史也,小谱家乘也。家乘备国史之采,补国史所不及。刘子元修国史不洽意,所以退而修家乘也。谱制沿周礼,宗以族得民。汉因立图谱局,谱皆领于官。迄五季官谱亡,家始自为谱。李氏嬴姓,以理官为氏,因食李改为李。李氏之望十有二郡皆宗陇西者。何周柱下史裔孙崇居陇西,唐高祖陇西成纪人。此圣贤帝王种子发生地也,龙种之裔明德之后,宜其子孙蕃衍天下。后世太白云:“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信然欤!石华李籍山左,南宋宝庆二年(1226),祖仁用公举贤良诏,总理荆蜀财赋,专任荆州等处税务,解组后喜衣冠鲫鱼之薮,趁楝子花开而来,遂家石首焉。宦泽洪延,人文蔚起,掇巍科跻,抚仕翔木,天入史馆,联镳继起,指不胜屈,历数传子若孙。或官岭南,或官山左,或寄籍池州,皆久官未归。世传无由排纂其世,隶石籍者思、继、安三公食旧德服先畴,保世滋大,甲第蝉联。邑杨文定称为文献第一家。华容孙太史有文章,不愧倚马之称。至今推绣林右族徙华者,诚公、恭公与思、继、安共五房、俱六世,祖派丹桂五枝移植章台下者,二株并萼,青琐五凤,飞入洞庭滨者,双翼比肩,枝当叶对,声应气求,克光先绪,代有显宦。及方子公擢江西南康太守,循声**。其后世食诗书,蜚声艺苑不少,接脚门生皆不损龙门声价,云蒸霞蔚,星罗棋布,散处于邑之白竹寺、古楼、金牛堰、麻李港等处。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石谱续修因省郡各殊未及与纂。道光廿年(1840),华族众因商修支谱世系,悉遵石本,以为后日两县合谱计,石邑亦以自五世祖诚恭两房云礽,未克总纂合编为恨。次白老成谙练阖族领袖也,籍于石、居于华,常经华之东山,问水看山,访古话旧,凡经李氏故居,下马读墓碑,揖祠宇,阅其昭穆世系,与石吻合,慨然曰:“石华相距不远,一家骨肉析而二之,忍乎哉?”遂定合谱之议。华邑茂材、造儒、学山、秋塘等,俱欣然乐从计定,遂延手民梓刷,时光绪廿四年(1898)戊戌之春也。问序于余,顾亭林先生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序。”余不获已勉从造儒。意曰:“天下事合必分,分必合者,理也,势也。惟合之中有分,斯合可久合;分之中有合,斯分如未分。”子思子曰:“经纶天下之大,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而合之。正纶理,笃恩谊,此古今天下大经纶也。”谱云乎哉,盖世之盛也。由宗法之立,由孝子慈孙敬宗收族之一心,合则相亲、相保、相酬、相救,无失乡三物六德六行之训。方今寇氛日炽,海疆不靖,伏莽在垣,寇虎在堂,狐啸豕哭在原,狼奔鼠窜在野,所至荡析离居,皆由人情锲薄,瘤视其族戚,弃其宗如割茶,不知有睦姻任恤之谊。所致李氏诸君子合谱之修,诚有深心远虑存焉。合众心为一心,合众力为一力,训其幼子童孙,修其孝弟忠信,鸠族保聚,蟠踞钩连,屹然不动。如田畴之于徐吾,庚衮之于禹山,樊宏作营垒,以保亲属,虞延婴甲胄以卫亲族,皆敦伦合族之明效也,合之为义大矣哉。其在《诗》曰:“大宗维翰。”又曰:“宗子维城。”宗法之立为一家,固门篱为王作干城也。则李氏之合谱为谱忠可,谱孝可,谱义可,为天下百世一统之谱可理也、势也。岂仅石华两邑合谱而已哉?至其纪载之详而简体裁之美而善,诸先贤已弁言于前矣。余不赘。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岁仲春月
赐进士出身前任广东龙门县知县张坤拜撰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七修序(五)
东莱云:三代之世,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者也,百世而不变者也;曰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者也,数世而一变者也。然则欲厘其变者以归于不变,定尊卑,明长幼,辨亲疏,联远迩,同条共贯,绵绵延延相传于不紊,相守于勿替,盖在谱牒之明而已。粤稽我李氏世系之肇也,溯源于仁用公,创修于渔乐祖,阅数百年迭经续辑,六付梨枣。自清道光元年(1821),和源、其农诸先辈校订以来,至今又七十有八年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非敢缓也,盖志未逮也。噫,人而承先人后,既不克跨灶、充闾增宗族光。而坐令一本之亲,散佚于分门别户,世远代湮之,余忍乎哉!睹旧牒而怆怀别风淮雨,念先绪而寄慨春露秋霜,以数则过,以时则可。倘不及此拾遗补阙,探本溯源,得毋有相视如涂人,相煎如豆箕。问生、殁而不知,问名讳而不知,问陇墓树表而不知,抑何以动其仁孝之心,而共敦亲亲之谊于不变也乎?丁酉秋祭毕祖祠,燕集族诸君,咸欣然妥议,估工纂修,乐为从事,越戊戌而工竣。虽曰有志竟成,良由族之士同心协力,究非一二人可为功也。校正之暇,取斯谱而读之,按诸先代程式不无少异。要亦仿庐陵欧阳氏、眉山苏氏之谱系,而通其意。采拾成帙共为若干卷,冠以历朝封典,昭祖德也;次以名公赠章,美戚谊也;又次以志铭传记,行述实录重善行也。外此峦图罗列,派序详分,标谱式则凡例,明饬宗风则条款,肃家法、家训尽仔细,以附载于前族。约族规悉申明,而垂范于后。信者录之,疑者阙之,待补者竣之。即间忝以己意,附以末议,非敢贤智、先人,亦聊共证云耳。韩子曰:“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元。”余等斯举岂曰提要、钩元也耶?但见闻所及不留罅漏。家乘之修犹国史,然无非计久长虑深远也。自今而往,吾知详所,自出统于祖考者,得一姓之宗著所,自分别于孙子者,识受氏之义。《诗》曰:“本支百世,”《书》曰:“以亲九族自古然矣。”岂非厘变于不变之一征哉?是编也。成如徒沾沾然笔而书之,曰此督修总纂之胜任,与抑经管监理之甚,当与此采访奔走之效劳,与抑誊写校对之克勤,与浮词、铺张何关?仁、孝窃恐贻大雅,羞当必为同人所不取也。后之君子与我同志,嗣而兴之,庶永垂不朽,焉倘得指其瑕疵?则又幸甚。
清光绪廿四年戊戌岁之吉
八修序(一)
当太平之世,衣冠礼乐,典章文物,昭如日星、固不必家谕户晓,而人尽知之能行之也。时值衰乱,骨肉乖离,转徙无常,祖宗之法度,不惟不能守。即生、卒、年、月,坟墓、邱陇,讹传失真,君子惧焉。李君文庵石邑高士也。尚气节不解,趋附清苦,卓绝授徒,自给诗文书法,皆精妙言论,丰采多与古合,及门多明达乡邑,取法焉。予佳节令辰往来麓湖,必主李君。风雨联床上下,古今纵谈商椎,相得恨晚。一日告予曰:“文庵,家族推举纂修族谱,今事将竣,子可无一言赠我乎?”又曰:“宋时自山东迁石首,元、明多显宦,清以来学者虽多,而发达者竟少。”予曰:“家声丕振,在子孙清白明理,可矜可式,无忝于先祖,垂裕于后昆。不在权位之高不高,势利之厚不厚,况发达有迟早,安知后之不胜前乎?”予记二曲先生李中孚为关中大儒,其论学曰:“天下大,根本人心而已大。”肯綮提醒天下之人心而已。天下治乱视人心,人心邪正视学术。凡学在反身,道在守约,功在悔过自新。先生寒饥清苦中,耿光四出,无所凭藉,拔地倚天。又记宋延平先生,李侗结茅隐居40年,饮食或不充,怡然自乐。朱熹师事焉,学者称其如冰壶秋月,莹澈无瑕。文庵如二先生提倡族众,唤醒学徒,将见圣教,昌明人材辈出,不但一族之光,增光一邑,岂有限哉?文庵见大地风云有不安之态,爰集宗长续修家乘,真仁者之用心矣!文庵之谱,以迁石之仁用公为始祖,不繁称博引,谱式精审,简而有法,观者自得之。
华容谭造乾(字震坤)氏敬撰
八修序(二)
何以谓之族,族者属也,谓子孙之涣散必相联属也。何以谓之谱,谱者录也,谓姓氏之分授必加笔录也。一姓之繁,代远年湮,不笔录其各殊,则本不澄、源不清矣。一族之大,星罗棋布,不联属其四处,则声不应、气不求矣。求其本澄源清,声应气求,舍族谱之修不为功。李始嬴姓,伯益之苗裔也。虞夏为大理,以官为氏,后食李,李下改为李,此得姓之由也。传周柱下史为道德之祖,孔予以犹龙称之,尚巳历秦、汉、隋、唐。若帝王、若将相、若硕学鸿儒、若词客诗人,史传所载,枚不胜举。然官谱久失,世次莫详,考古者以为恨。遍览同姓宗牒,类皆援引失实,非滥即夸,若踵是弊而修谱,是又诬祖也,何取焉?吾族系出东鲁,始祖仁用公于宋理宗时,以诏举贤良而官荆蜀,爱绣林山水之胜,遂家石首。族谱创自五世渔乐祖,以远祖绵邈难稽,即屏去当时遥传之笔,重始迁而洵为一家信史矣。累世遵之,皆未敢旁征而远引。溯吾族自发祥江南以来,阅年八百,阅世廿余。族谱之修每未出乎一纪,不可谓不勤矣。“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前人详为纪载者,后人不能踵事增华,肖子贤孙云乎哉。十年前我分超凡、其昌、双吉、秋舫及诚分登岳、抚琴、怀文、光甲诸公,睹时局之将乱也,惧骨肉之离散也,曾商榷续修族谱,命予经营其事。奈采访甫动,而抗日军兴,工因以寝。今双吉、秋舫、抚琴、怀文、光甲诸公亦不复人间矣。回首往事深为伤之。民国34年秋,国土重光,族庆再聚,堂祭毕,佥推予,督族并责以谱事,予不敏,曷敢以艰巨自任,惟以其昌、豫钊、超凡、登科诸公热忱之殷,喜将伯之大有助也。奋袂举事,去春甫传书,即得德胜港、麻李港、金牛堰等处伯叔昆季,群起响应。于是诹吉集祠,妥议方式,谨按五分分途采辑之,夤缴总纂去冬事也,付印成帙今夏事也。事将蒇,族人以谱藏于赤色恐怖之际,咸额首相庆不置然。予于是益滋愧而犹不免戚矣。年齿就衰,伏处珂里,不惟未能足遍天下,博访同宗,进而上溯4000余年之大源而同归一本,即山东分支老祖亦徒望泰岳而兴悲,不能详其发源于何地,心余力微,井蛙贻讥,此予所以益滋愧也。抗战胜利,正民族复兴之秋,返观我李子姓,精神涣散犹故也,性质堕落仍旧也。家族为国族基础,家族不振国族何兴?我子姓回头猛省,急起直追可也。不尔将何以列于国族之林,而与东西各邦相驰骋乎?种族衰弱,天然淘汰,此予所以犹不免戚矣。阅是谱者其亦知予之谱是谱乎,予之所以谱是谱者,非仅笔录姓氏之分授,而使本澄源清,抑以联属子孙之涣散,而使声应气求也。如族人以谱成之功归余,则佑其成者祖宗之灵也,董其成者其昌诸公之劳也,助其成者诸伯叔昆季力也。予何有焉。
民国37年戊子岁季夏月谷旦
23代孙文庵氏(字必焕)敬撰
八修序(三)
古者授姓命氏,各有自来。谱以纪实传信也,粉饰者虚,渎滥者诬,若虚若诬,不能征信子孙。于百世后,其于追本溯源之义之谓何?嬴焚而后,虽有官谱,略而不详,晋人之私家谱,又皆体制不严,格式未备,无足尚矣。迨欧、苏二氏出,始究心于此,立为谱式,先图后系了如指掌。世人多仿效之。而鲜明其义,异姓乱宗不知其渎祖也,攀援讳匿,不知其谩祖也。又或本非一族联为同宗,昭穆其能相当乎?始终能保不异心乎?皆君子所弗取也。彼狄青不祖梁公,希文归宗范氏,不冒认他人之祖以为祖,不忘祖。而祖他人之祖不当取为宗法哉!若吾邑百官李氏克遵祖制,不踵诸弊,宜其丕振龙门世业,永绵鹿祠家声矣。夷考其先世,系出东鲁,发迹莱州,自宋理宗时有仁用公者,抱清操,怀经世才,总理荆蜀财赋,非其志也,考满,慕林下风,高爱石首山水之胜,遂家焉。二世、三世皆以名宦,常返山东省而一展其孝思。至金人南犯,乃不复作归计矣。自是而后,代有闻人,毓为国粹,志乘昭昭可考也。而尤以有明一代为极盛,掇巍科登仕版者97员。类皆政绩**,文名海内。观之杨太师、曾太史诸公,相与倡和有足征也。犹龙后裔不信然欤?迹其始以道德起家,渊源盖有自也。考其先以文章名世,创垂更无疆矣。宜其子姓繁衍,本支百世至于今,文而秀者皆具经文纬武之才,质而朴者悉明孝弟,力田之义猗欤休哉。前有来者,后有继人,李氏其永昌乎!文庵、超凡两君子,予之良友也。讲学授徒不预时事,门弟子多为时用,而两君子恬淡乐道如故也,其欲复传鹿洞之经乎!胡高尚其志若尔也耶。兹值家乘重修,族众推举义无辞让,二君子本仁孝之思,分任编纂、监修、校对,各尽职责,采访务尽周密,体式一遵祖制,考证不确者、阙焉,弗书惧滥也,惧诬也,厘然井然,合欧、苏两式而一之。他如祖制、诗赋、名公、赠章,尤足令人起敬而忻诵焉。纂修成,将付梨枣,问序于予。予嘉二君子明道守礼,发扬前光,敢以不文辞去浮存,实承二君子之意也。是为序。
民国37年岁次戊子夏月
同邑蔡承周(字啸夫)氏敬撰
家乘者所以维系族姓於无穷者也。清平之世,序昭穆,辨亲疏;混乱之局,萃离散,详死生,悉赖乎是。夷考我始祖仁用公,总理荆蜀财赋,宦籍石首,迄今700余载。数十传而一脉,递衍世次不紊者,虽列祖列宗在天之灵,要非家乘之维系不足以语。此夫家乘为某祖创之,某祖修之,前人之述备矣,复何赘惟思。自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分合修后,光阴荏苒,屈指又50星霜矣。民国以来国步多艰,战祸频仍,生而殁逃而散者,不知凡几;陵谷变迁,坟墓邱陇无从查考者,又不知凡几。兴言及此愁焉忧之。十年前,予总族政曾提及续修,旋因国难问题,以致功败垂成。至民国34年抗战胜利,国土重光,佥以族谱之续修不容再缓也,乃推现任族长必焕先生董其事,复推其昌、豫钊、登科、震域诸族望相助为理,予亦滥竽其间、勉效绵薄,期众志以成城。爰于次年冬祭,决定方式,开始采访,定五月而草册呈祠矣,不两月而编辑就绪矣,又不六月而付印成帙矣。成功之速夫岂偶然!予因之有感矣。我族当宋、元、明三朝,联翩接武,代有显宦,而尤以有明一代为时盛,降及废清人文寝衰,传至民国益形不振,虽人口之数有加,而后起之秀无多,实深怵。目今而后,愿我族姓阅家乘而明家世,群思如何以遵前人矩获,如何以绍前代芳徽,更如何跨灶充闾以增光前烈。则百官世胄,照耀家乘,可绵绵延延无有穷期矣。仅序昭穆,辨亲疏,萃离散,详死生,维系一时而已哉。是为序。
22代孙超凡(字秀荣)氏敬撰
民国37年戊子(1948)八修序(四)
《周易》首重道德,《尚书》首纪明德,行德则兴丹书铭焉,祖德宗功贾传训焉。古今来卓荦之才、俊秀之士,类多产于道德之家。小而才宰百里,大而禄食万钟。或以文守成,或以武戡乱,麟麟炳炳录史馆,著旗常而食旧德之报者,比比然也。缅维我一世祖仁用公,自宋理宗时由山东宦游荆蜀,因爱绣林山水遂籍石邑焉。至五世祖诚公、恭公,一迁华邑大墨山(今分为金牛堰、麻李港两祠),一迁华邑白竹寺。逮八世祖义公以岁进士,任江西南康知府,膺主眷荷,天庥历宋、元、明数百年,科甲蝉联,名儒硕彦,忠臣孝子,荣封增祀乡贤者十余代。石华两属,峨冠博带,印累绶若共97员。泊乎满清,登贤书列胶庠者,亦代不乏人。非祖德宗功之高厚,其能继继绳绳之长且久耶?迹其昭垂家乘,直堪媲美国史,后先辉映。今值八届修谱期促,岳以学浅才疏,且龙钟潦倒,曷能任事?但巨典所系,敢不勉强支持,参预末议?窃思国家之巩固在民族,民族之团结在家族,家族之昌盛端赖家乘之修复。与夫家规之整肃,倘家规不肃,斯族纲不振,族纲不振即家乘煌煌。多庋高阁,求以尊祖、适以污之不合也。必令人人知尊尊、亲亲、长长、幼幼之议,敦笃伦常,培植根本,有违反家规者,以败类惩创之。父戒子,兄勉弟,务尊先哲,矩获不失故家风范。庶几人材辈出,转衰为盛,再涨龙门声价。如是则家乘之修,厥功乃宏。清光绪廿四年(1898),次白先生同族叔秋堰、胞兄造儒,提倡石华合修,不惜全副精神,奔走南北,始克告竣。彼时岳已南迁,肄业岳阳,稔知家规、族法之彪炳于家乘者,綦详奈阅。今50年间水旱频仍,匪盗蜂起,灾乱相寻,饥荒交迫,民不聊生。复经“七七”事变,倭寇肆毒,神州陆沉,家国破碎,救死不赡,奚暇谈及谱事?兹幸抗战胜利,民族复兴,老祠诸君以续修族谱,通知两邑族人,议决夤缴付梓,界不分石华,房不分亲疏,财不分公私,是仁人孝子之用心,而敬宗收族之义斯得之矣。考宋承五季三纲沦九法,绎欧、苏两君子大倡谱学而修明之风俗,人心为之一变,然总不出乎尊尊、亲亲、长长、幼幼之议,故后之修谱者皆得所宗。今日之乱不亚于五季民彝岷乱,族纪废弛,衣冠禽兽,前代罕有。有父子成仇者,有兄弟构讼者,有夫妇乖离者,有叔侄暗杀者,惨无人道。至于此极,家不家、族不族,遑问民与国乎?《礼》曰“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民同胞,物同与。”又曰:“大道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长,其长人苟。”皆本此公心,以训导家庭,整理族政。匪僻之行,残忍之性,自潜移而默化。则家乘之修,实与国家、民族相倚伏矣。岳生不辰,悠复数十年无一善状,何幸得厕于修谱诸君之林,始原实不及此。凡我族属食德服畴,继志述事,行见人才济济,居要津、登显路,建功立业,增光国史,当不仅标世系于谱牒,夸亢宗于乡曲而巳。抑亦合族诸君一心一德,之精诚毅力有以感格先灵,佑启后人于千万世而勿替焉。至于溯源流、序昭穆、纪诰封、审峦图、儆条例,前人之述,既详且尽,固无庸赘。倘或夸耀门第,援引声势,借光于缙绅大族,纷饰于楮墨间,非吾之愿也。
21代孙豫恭(字登岳)谨识
1989年九修序(一)
华邑家志续纂概述
一、此次家志工作完成迅速,是由于我族中一批中年和老年族人,辛勤工作而取得的。他们热爱家族,认真负责,不辞辛苦,多方奔走,到千家万户,搞采访登记,族情绵绵,可歌可泣。还有自己出钱出力,尽义务,任劳任怨,作出不少贡献。如永清份祥富、汉祥、景阳、景云、景功、祥明、景皓、豫海。永安份忠遨、兴仁、必爱,顺连、必新、必崇。永恭份必章、必树、和生、必庆、必见、必林、必友、宜海。永诚文瑞份八一、炳坤、汉清、巨林、兴求、必焕、永香、必忠、东成、忠阳。文朝份顺全、桂荣。文灼份必华、必林、必发。文泰份发枝、春树、德育、德敬。文炳份德炎、豫孝、豫财、豫松、豫节。文高份美成、尚炎、树炎。文山份必全、必贵。文岳份华林等。其操劳家族修志之精神,值得钦佩,应予表扬,而彰劳勋。
二、家志印刷期间,族中有些同志,笃于族谊,慷慨仗义,捐资助款,解决族中经济困难。有文灼份兴义捐资200元,文端份曙初捐资100元,联芳老人及夫人严桂姣捐资100元。此种义举,真是难能可贵,深堪表彰,应传诸后世,永留芳名。有年过80岁的必贵老人及夫人袁素波远居海外,闻家族修志极为关心,将全家应列入世系项目栏之资料寄来,并订购家志一套。
三、此次采访登记中,根据当前情况,族中有大学和高中毕业者甚多,在各单位工作者亦不少,现将其学校名称、工作单位名称,一律予以登记,填入个人世系栏。现在男女平权,有女无子者,女丁与男丁并列,抬头列入世系。有子有女者,女丁都填写名字,列在其母亲后面。及时将草册下发各份,反复核对,尽量做到无遗漏,无讹错。
四、我族分为六大份:洪湖永清;石首永思、永继;南县永安;华容永诚、永恭。此次家志纂修,因永清、永安、永诚、永恭四分,采访编修等工作,完成迅速,经酌议提前印刷。至石首永思、永继两份,因人口众多,居住面广,散布湘、鄂之石首、公安、澧县、安乡、华容、南县各地,情况复杂,我等实无能为力。仍希望思、继两份族人,迅速发动两份族众,把九届家志世系续纂起来,以利今后十届合纂,避免分散无纪。
五、我族1948年纂修老谱,尚保存不少过时内容,为适合目前社会形势起见,经过小组会决定,将老谱前四本所载百叶图、服制图、诰命、祭祀礼文、茔山图、契据等一律删除,仅印序言传赞、祖制文艺及全部世系。此次家志共印103套,除分到各份及个人妥善保管外,并呈送一套到县档案馆,作为文物资料保存。
1989年(己巳岁)季冬月家志纂修小组 22代孙焕文(字顺章)氏、23代孙支亚(字必升)氏
1989年李氏华洪联宗记九修序(二)
诚以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溯本清源,承先启后,慎终追远,克循先绪耳。今湖北洪湖县祥森、祥余、祥楷、汉祥四位老人不忘祖宗,家族情深,根据谱载八世祖本贵公由(华容)县城北门对河章华台迁去洪湖小沙口的根据,于1982年春节过后,前来华容走访。族人顺章、瑷华、汉清、华林等老人复于1986年2月23日(丙寅正月十五),又由祥富、祥森、汉祥三位老人代表洪湖全族,携带谱据前来(华容)县城南门,顺章及横堤村支亚家,邀同顺章、八一、支亚等,同意以洪湖及华容双方谱据,追根溯源,详细清查。其查对结果,洪湖谱上载我华容有二世祖廷瑞公,三世祖俊英公、集英公,四世祖玉公、珙公,五世祖永诫公、永恭公,六世祖钧公、锭公,七世祖希汶公、希沔公,至石首永思公、永继公,南县永安公,亦记载详细。我华邑谱据上,仅载有二世祖廷发公,三世祖才英公。谱据下面说明才英公五子,俱回原籍。查洪湖谱据上载才英公生四世祖恺公,恺公生五世祖永清公。到八祖本贵公,由(华容)县城北门对河章华台,迁去洪湖小沙口已十余代矣,人丁兴旺。根据谱据考证,洪湖永清公份,系我仁用公长子廷发公后人。由于岁月流逝,代远年湮,南北远隔,声气不通,后人难于悉知,至骨肉离散将近五六百年矣。此次洪湖各位老人,尊祖敬宗,笃于族谊,操劳家族,道德高尚之精神,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等钦敬和学习。兹值九届家志续纂时期,八一、支亚等为统修家志,沟通南北族谊,于1989年8月8日前去洪湖县走访祥富老人,老人热心家族事业,德高望重,全族拥戴,同我等至万全乡高湖村,与汉祥老人,及景阳先生等廿多位族人座谈、协议一致,欢迎统修家志,一切费用自行负责,今统修圆满成功,实现三先人之遗愿,联南北为一家。特记其事以志不忘。
23代孙支亚(字必升)撰记
1989年九修(华邑续修)序(三)
岁在丙寅(1986),黄桂吐秀,秋高鹿鸣,五风十雨,太有之年,国泰民安,舜日尧天,含哺鼓腹,盛世之民,衣丰食足,礼义俱兴于期时也。百官之后,喜色欣欣,秉族政者倡义续谱,异口同音,诸事妥筹,择吉付梓,兴工不停,全体族众,兴高采烈,欣欣向荣,同乡共里,皆羡其行。既赞百官之义举,更颂族政之开明,噫嘻既所慕,必有所钟,诚百官之幸事,而先行一步也。盖闻族谱之有传自古代,非百官之独有,而诸子百家莫不各有其谱,宗之有谱与国之有史其意一也。国之有史,用以载治乱而知兴衰,使后世之人借以为鉴,引以为戒,酌古准今,意有所在,此朝代历史之有必要也。宗之有谱,用以详世系而正人伦,俾后嗣子孙,明其传统而知其本源,生、卒、移、徙记载堪查,报本追远毫无或羞。余谓姓氏之家史,与朝代历史之必要也。稽古李氏肇基伊墟利贞,指李为姓,因此相传所有李氏之传统,皆自此始。惟我百官派衍山东,籍湖北石首之始祖仁用公者。以名宦起家,世袭爵禄,大宋理宗年间,宦游湖北石首,总理荆蜀财赋,官藉石首而家焉。后因人丁繁荣,徙居华容、南县各地,后世子孙遂藉焉。谱查始祖之明细,生有七子。俱任显官,若一一列举,诚恐吓人。所闻七子相传,一而再,再而三,枝分派别,其繁衍更不堪想象。根据家史简介,还有官羁异地未归者,或徙居他乡莫返回原藉者,彼此失掉联系之支派或者还多,正进行信访焉。其所取得联系载之谱牒,井井有条者。有湖南之华容、南县等地,湖北之石首、监利、沔阳、洪湖等地。自仁用公一脉相传以来,计时800有余岁矣,计世20有余代矣。其湘、鄂人丁之繁衍,除流离未返之外,据不完整之统计,至今户约数千,丁约万。计其中人文蔚起,科名鼎盛,既有钟鸣鼎食之家,更有缵缨缙绅之户,其如此高度之阀阅者,岂偶然哉?必系历代之先祖英灵有知,厚德余荫之所致。《诗》所谓:“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诚哉是言也。今百官之续谱,已属九届。而八届续修于丁亥即解放前之年也。解放前兵燹水火结连,间阻我之族谱,且夺隙续之况。解放至今近40年,虽遭初期甲午(1954)之洪水,应归过旧政府之政治腐朽沉沦,堤防不完整,加以解放未久,百废待兴,无情之水不能即时制止,人民之遭遇乃残余封建之末劫耳。既往不咎,夫复何言。甲午(1954)以来又30余年,河清海晏,朝野清平,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正重振家声,旧制创兴,修齐事业之时。在40年来,百官人丁之繁衍必多,户口之移徙亦不少,若还积压不理嗣,后更难清查,因此百官之族谱急需续修也。有关族政及开明人士有见于此,抓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之关键,任劳任怨完此善举,不惟符余一人平生之愿望,而且符于所有族众之愿望,则百官幸甚,后嗣更幸甚。
百官后裔祥余敬撰
2008年十修序(一)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盛会在中国北京举行,是时全球百余国家领导人聚首,万余体坛精英云集,可谓盛况空前。值此国人震憾、世界惊叹之时,吾思绪万千,感慨万分。盛世修志,慎终追远,岂不为古之圣贤所追求的境界乎?国之有史,家之有谱,犹树之有根,水之有源。遥想当年,渔乐祖历经艰辛首开谱牒,当朝宰相杨溥为之序,可谓功德无量,光耀海内。之后袁老太祖母处兵荒马乱之际用生命保护**的谱牒,次之先辈在兵戈交戎、饥荒连绵之时坚持续之,其书写和留下的是一段国史与家史,其承载的是一段血脉和文化。而如今国运昌隆之际,我辈若不能将谱续之,岂不上罪过于先祖,下愧对于子孙乎?怀揣续谱梦想,许久夜不能寐。经反复思索之后,约顺鄂、龙锦、林龙、友平等在石首城区工作的族亲商议,并于2006年11月4日召开石首族亲代表会,商议第10届续谱事宜。众族亲积极拥护,当即成立十届族谱续修委员会,之后组建了采丁专班,拟在2008年奥运举办之年续修好第10届族谱。至此,拉开了本届续谱序幕。为让此届谱牒更加完备,经华容县公安局必华联络,2007年3月春暖花开之际,我率顺鄂、龙锦、林龙、友平赴华容县三封寺镇麻李港商议共同续谱事宜。正在此度假的族亲碧炎等虽从未谋面,但一见如故,分外亲热,共修族谱之事一拍即合,尔后洪湖等地族亲闻讯积极行动,续谱活动由此轰轰烈烈展开了。
今拜读我族谱牒,图系井然,支派分明,家规齐全,佳作良多,皇诏俱在,“百官”显赫,真可谓“睹旧牒而怆怀别风淮雨,念先序而寄慨春露秋霜”。昔日先祖科甲蝉联,仕途显耀,文功武德,彪炳宗族乃至华夏史册。反观清朝以来,族亲中虽有仁人志士,但比之先祖前贤,逊色远矣。但近代家族日渐昌隆,人才辈出,一派兴旺景象。然时下令人不安者,族人中不知己从何来者有之;形同陌路或反目成仇者有之;同辈嫁娶、反辈联姻者有之;不仁不义、不孝不忠者有之;甚至抵制本届续谱、侮辱采丁人员者也有之。虽则上述只是极少数与个别,若长此以往,必将祖德宗功尽忘,家规家风全失,科学繁衍无望,报国振家无期。由此,更彰显续谱之重要、之紧迫、之必需。
令人倍感欣慰的是,在此次续谱过程中,石首、华容、洪湖等地族亲志同道合,精诚团结,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之人与事;龙锦年逾花甲,身患高血压,被推举为续谱总编辑,其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呕心沥血奋战两年,为本届续谱作出了特殊贡献;碧炎、景林公等虚怀若谷,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自动扛起华容、洪湖等地续谱任务“半壁江山”,且深明大义,辛勤操劳,为本届续谱大团结大圆满作出了重大贡献;顺鄂、必耀、必仁、东汉、东见、新海、中敖、景功、景惠、林龙、友平、玉华、必华、龙斌、友坤等以续谱为己任,组织、策划、协调全程参与,捐款率先垂范,办事兢兢业业,为本届续谱作出了重要贡献;喻清、文凯、必和、必全、必照、必焕及儿媳冬红、女儿兴萍,建云、龙兵、龙方、友发、友彪及婿王艳平,龙平、景云、宗庆、龙庆、庆华、李静等,他们有的年过七旬,有的疾病缠身,有的公务与家务繁忙,但均对续谱高度负责,不计得失,尽心竭力,在联络、采丁、调查、校核等方面付出了许多心血,为本届续谱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有众多族亲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成为续谱坚强的财力后盾。凡此总总,难以一一述及。上述族亲可亲可敬之举,后辈子孙理当敬仰之。
为了振兴中华,为了宏扬祖德宗功,为了子孙繁荣昌隆,许多族亲嘱托我要以此序对后世作些交待,我自知才疏学浅,力不从心,然众亲之望不可违,众亲之盼不可怠,于是在忐忑之中留下些许卑微之见,望后世子孙阅之、思之、效之!
一则要志存高远,心系华夏,勤学上进,修身养性,遵章守法,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二则尽可依派序取名,以明昭穆、知长幼、序尊卑、联远近,不失仁人孝子之心,应励忠诚义士之节;三则族亲之间基因相同,血脉相通,不得同宗联姻,以求子孙科学繁衍、俊才辈出;四则盼后世续谱者在公元2200年前再增加20派,共计60派,然后依序循环,往复无穷;五则每逢60花甲续谱一次,由石首、华容、洪湖等地有统筹能力者主修。上谱者坚持贫富平等、官民平等、男女平等、远近平等原则,让我族史绵绵延延,万古流芳!
书之于此,心潮澎湃,推窗远眺,环宇顿开,无垠绿叶悄悄语,不尽长江滚滚来……
是为序。
22代孙:顺山敬撰
2008年5月于石首
2008年十修序(二)
可喜!可贺!我百官堂李氏家族一世祖仁用公,薪火相传20余世的子孙后代,终于在第十届族谱上大团圆了。徙居长江两岸、洞庭湖畔,湘、鄂两省的族亲同姓同宗、合心合力了。
此届续谱其全部意义在于统宗归族,合心凝气。
此次续谱成功来之不易。那是2007年3月下旬,石首顺山、顺鄂和隆锦三族亲,欣然来华容星火桃园,与我及隆庆、庆华等人相商,点燃了族谱续修之火,又一次打开了石、华联合修谱之门。当时,石首方留存最近的谱是1948年(戊子)第八届修的《李氏族谱》,华容方留存最近的谱是1989年(己巳)第九届修的《李氏家志》。从内容讲,这两套谱都不够完整,存有缺陷。第八届族谱的“五代公祖百叶图”,载有永思、永继、永安、永诚、永恭五份,缺少永清份。据载,永清公这支人,隶籍华容,自八世祖本贵公从华容城关北门对河章华台迁湖北沔邑小沙口(现洪湖市境)后,独立门户,自主派系400余年。但在最近的100多年里,洪湖族亲破阻隔、携墨谱、奔华石、探宗源,从未停息。至第九届族谱的“公祖五代吊图”,第一次填补了永清公的缺位。小沙口欢腾了,人人奔走相告,户户欣喜雀跃。
但由于种种原因,九届族谱的“公祖五代吊图”也出现了严重的缺位情况,而名声赫赫,发人最旺的永思公、永继公却缺了位,实际是变族制“六大份”为“四大份”。基于此,顺山先生的倡议之火一点就燃,合修之门一打就开。辨证法告诉我们,国家之事,家族之事,合必分,分必合,在理、在势。惟合之中有分,斯合可久合;惟分之中有合,斯分如未分。此次合谱,实则合众力为一力,合众心为一心;一心合,则相亲、相保、相周、相救,这也是我们合修之**目的。
今年“六·一”,石首编委会议对“百官堂”堂号的认肯和统一也须记录在案。顺山召集编委会十多个成员热议“百官堂”时,大家谈看法畅所欲言,说态度各抒己见,认识同一,有几位虽是第一次谋面,并无陌生感,胜似一家人。“百官堂”是一座历史丰碑,它深刻记载着千百年来李氏宗族繁衍发展的辉煌历程;“百官堂”是一面战斗旗帜,它明灯般指引着李姓族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前进方向;“百官堂”是一种精神支柱,它永远激励着广大族民循族规、守家训的道德风尚,绵绵延延,代代相传。我们赞颂“百官”,祈祷“百官”:
一曰历史百官,辉煌京都,熠彩盎盎;
二曰绚丽百官,不忍离散,统宗一堂;
三曰毓秀百官,朝晖洞庭,指点长江;
四曰发展百官,群星璀璨,远景腾芳。
十届续修,族人奋起,恐后争先;献计献策,出钱出力,为先人争光,为家族争气。永诚份二彬房义林,听到续谱信息,即汇款3000,说是“粮草先行”;永继份新海、永诚份文朝支东汉、东见,捐款5000;永清份景惠捐款四千,以表爱族之心;永诚份文炳支26户,独居湖北监利柳关,主动以集体名义捐款2000。永清份景林、景恭、豫荣、豫好等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近200户世系登记,并按标准整理成册;永安份110户,散居南县、华容的几个乡镇,中鳌邀集两族亲不辞辛劳,逐户登记;永诚份二彬房**、人口最多,海林、兴义、兴国力克艰难,完成了189户的调查登记;永诚份文山支公仆,完成本支的登记任务后,还将文岳、文钟、文毓三支一一登记在册。续修办的两位主任隆庆、庆华,除模范完成本房调查任务外,还负责各份、支、房的组织协调和财务工作,扎扎实实,有声有色;办公室还有个李静,续修后期,相关资料的采集,电子文本的修正、排版及相关人员的联络,在任务的重压下,仍不声不响在为续谱而奔忙。
还有,老同志炳坤、柱林、尚炎、树炎和宗庆等,大都是九届续谱的参与者,虽年事已高,但热情不减,出主意,献计策,有的亲自出征搞调查,有的戴着眼镜搞校对,令人敬佩。
谈成绩喜人,论问题烦人。如有的不愿登记,将工作人员拒之门外;有的要家谱,但不愿出钱;有的怕麻烦,能躲则躲,能赖则赖,尽力回避,如此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当然与“大气侯”有关,但最相关的是我们的宣传组织发动工作的力度不大。
最后,我还要强调:此次续谱是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四川大地震、大灾难作顽强斗争所焕发出的民族精神感召下取得最后成功的。让我们把用生命与鲜血、痛苦与泪水、坚强与重生、爱心与希望浇灌的民族精神之花,融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成为百官堂李氏家族和谐、奋进、复兴的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
是为序。
23世孙碧炎撰2008年6月24日于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