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__序言篇__总序.....................................1

PF16112408_华容李氏族谱_卷首——序言篇图.jpg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合族的真正意义就在这里:

一、合族是先祖探索的梦想

合族犹如合璧。《汉书·律厉志上》这样说:“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联珠”,是指日、月、五星合聚。五星联珠,家族合聚,情理之中。我们的先祖,在新中国建立前就已作了极不寻常的探索。铜溪庙支族拔青公(俗称拔四爹),时任县国民党部监察委员、钱粮处主任,1948年上半年,他在县城主持召开了“九李合一”会议,并拟在县城西门新建李氏宗祠。因全县解放在即,计划搁置。现在,拔青公人虽不在,但“九李合一”的影响尚存。20133月,我们走访了住在广兴洲镇农科村94岁的李作文老人。他高兴地回忆说,1948年上半年,拔四爹通知我去县里参加“九李合一”的会,那天家里有急事,冇去得成,后来分片负责人传达精神。我说,“九李合一”,举双手赞成。这次“九李”真要“合一”了,老人家精神抖擞地从睡椅上蹦了起来,把两条手臂举得老高老高,连连说:“你看,你看,这就是我的态度。”

更令人欣慰的是拔四爹有了可靠的“后来人”。现在总族副理事长李维,就是拔四爹的孙子,对合族十分关注。深谋远虑,他曾给我递过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宗祠名字:1、陇西堂湘北李氏主题文化公园;2、陇西堂湘北李氏宗族文化活动中心”。我想,这哪是一张普通纸条,而是“九李合一”的那面大旗。

地气合,万物生。一时间,全县1606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寻根问祖,访亲查谱的热潮,此起彼伏,一浪盖过一浪。近百个支系的族亲整合成14个支族,“老九支”返老还童,“新五支”生机勃勃。支族长岳保公,率领益阳支族的族亲内查外调,发现迁入我县的益阳大部分人同属“七公祠”。很快,华容李氏的合族大坝合拢。更有甚者,我们续修了新族谱,出台了新派语,套定了新辈份,选好了新祠址,还在深圳、南宁、长沙、岳阳建立了省域宗族联谊会。合族之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

二、合心合力是合族成败的关键所在

有个成语,名曰:同心断金。就是说,如果二人团结一心,其锐利可以切割断金属。合族得以成功,与华容李氏族亲“同心”密不可分。

归本支族有位叫鹏鸿的大老板,很富爱心,早在归本支族续谱时,一次捐款10万元,该支族建宗祠时捐款30万元。这次合族,他100万元,还风趣地说:“总族好比中央,支族好比地方,都要支持。”对这位开明老板,我们爱之如宝,百倍珍重。造访他的企业,拜访他的父母,只要听说他回乡,我们提前等待在他家。还聘请他为总族顾问委员会第一主任。一次大会上,我提出向“鹏湘海波”四大企业家学习的口号,将“鹏”字冠之以首,视为“领头雁”。

大江大海当宝贝,涓涓细流更可钦。我曾在一次大会上讲过一个“合心合力”的动人故事。桥头支族必宏公,因伤致残,身高不足1.5米。妻子是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女人,走路靠拐杖,做饭、洗衣、下地劳动跪着干,前些年又患上癌症。他找亲友借钱,找社会救助,甚至提出要卖肾为家人治病,在家庭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心里仍然装着李氏家族。桥头支族续族谱、修先祖墓、建宗祠时,他三次捐款500元。这次合族,又捐款2000元,他总是这样说:“做人要孝敬先祖。”

“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全族收到捐款343多万元,其中总族132万元、各支族211万元。排列前三位的支族是归本、南山、铜溪庙支族。南山支族扶贫奖学金每年10万元发放到人的消息特别使人振奋。据称,给南山支族的孩子们颁发奖学金的基金会又是秋波先生引进的,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天作之合。因为这个“秋波”就是“鹏湘海波”中的“波”。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洞庭波”能涌“连天雪”,“南山波”定能浇出“烂漫花”。

还有,五里牌支族82岁的作凯老人,爱族之心不老。1995年他走村串户,全力投入续谱。这次合族又积极登录世系,热情不减当年。还将积攒多年的一万元钱,捐给家族。写到此,本人感叹无比;一个工薪层,捐一万元不稀奇,一个80多岁的农民捐一万元就不一般,不是吗?

三、扭住家教家风是合族的重要基点

习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要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我们的合族工作是否真正扭住了这个基点,回答应是肯定的。因为,华容李氏两万多个家庭中,这方面的典型家庭、典型人物,睁眼可见,顺手可拈。百官支族文朝二房东汉爹这个大家庭就是个大典型。东爹的女李静,30岁刚出头,系国家财政部会计学博士、高级会计师,去年写了《我成长道路上的那些宝贵财富》一文。文章说:“正是有父亲掌舵,有母亲护航,我才没有偏离方向。”“我的人生道路还很长,前方会有坎坷,也会有险阻,我将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李静所以有今天,并非偶然。东爹是岳阳市政府督学,可谓教育专家,在他的卧室里贴着一醒目的家训:“忠孝为本,平安为贵,友善为上,进取为乐。”东爹的夫人傅老师,是小学优秀教师,做人楷模。李静就是在这种家庭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期待东爹的好家风、好经验在更大范围里传播推广。

扭住这个重要基点,说白了,就是扭住一些特别的人和家庭。这个特别,不单纯指个人职位、财富的特别,更是指个人情怀、境界的特别;不是个人一时一事的特别,而是家庭一代一代的特别。依我看,南山支族梁幺二老太太,“护族谱不顾生死,传家风情怀南山”的事迹,就很特别。梁老太,16岁嫁到李家做媳妇,生有一儿一女。丈夫28岁病逝后,她一直没有改嫁,60多年守着一对儿女和一套族谱,再难再险,不改初衷。1954年,儿子病逝后,她更加看重族谱。家里失火,她奋不顾身抢出族谱;当地发洪水灾害,她带着小女和族谱流浪外地;文革时期,她顶住“红卫兵”抄家;破“四旧”时,将族谱密藏夹墙中。直至2000年,梁老太84岁逝世前,才郑重交出族谱,圆满完成了她的家族使命,南山族亲甚至其他邻里百姓无不为之感动。

一个人要报效父母,报效家族,报效国家,说一说倒不难,但真正做起来,特别要把三者统一起来,确实很不容易。章华李炼,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他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2008年获澳大利亚计算机博士学位,曾供职世界顶尖IT企业美国甲骨文公司,任首席研究员。李炼成功后,经常想到如何报效养育自己的父母亲。前些年,他回老家办理婚事,坚持不要父母给他的两万元钱,临离家时,悄悄将钱放在父母亲的床头边。李炼爱父母,更爱祖国。去年,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辞去美国公司职务,回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担任研究员。他表示,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报效家族,报效父母。

续修《陇西堂华容李氏族谱》(以下简称《总谱》)是华容李氏合族的标志性工程之首,贵在创新。这次续谱不仅仅是把各支族的老谱往下续展,而是把近百支同宗不同族的家谱合编一统,在华容李氏尚无先例。的确,这次合编的《总谱》,无论是内容、文字,还是排列、印装,无不创新。比如《家风篇》,除保留古训,新增章规,列表族贤外,将26名族贤传记和近百名家风楷模的事迹以典型的体裁,按千字篇幅,分类载于《卷首》,为让广大族亲见贤思齐,赶学有的,励志奋发,践行了中央“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时代精神。

一套四卷洋洋千万言、内容创新、质量超群的《总谱》堪称巨著,工程浩大。2014年年初动工,将于2017年年初成书,历时三个寒暑,参与者成千上万。三年来,主编凤鸣、执行主编春阳公,副主编曙光、楚才、振炎、春国、必炎、凡新诸公和其他编辑成员、编审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功垂千秋!三年来,14个支族编辑部编辑挑灯伏案上门登录积极配合续谱的族亲,辛勤工作,忘我奉献,芳留百世!

最后,我借用世界知名作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莫言的一段话作为本序的结束。“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缺;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合族没有完结,合族永在路上。

陇西堂华容李氏理事长   

陇西堂华容李氏代孙碧炎   

2016619日写于岳阳   


2014412日在县城华容人家举办合族续谱业务培训班起,至201612月本谱清样定稿止,历时近三年的合族续谱大业胜利收官。

《族谱》且不说其联族、统战作用,重在补国史方志之缺,乃“三大史料”之一,**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遗传学研究价值,更有励志育人效能。《华容李氏族谱》中辟有《序言篇》、《源流篇》、《派语篇》、《宗祠篇》、《翰墨篇》、《家风篇》诸篇,尤以《家风篇》为新谱**,其中的《章程》、《制度》、《家规家训》、《家风楷模》、《族贤名录》、《英名录》、《机构成员》和《孝道榜》等,不但传承千古,而且影响万人,为立志、敬业、治家、做人至宝。

续谱难,合族续谱更难,我华容李氏大族合族续谱难上难。然而,偏偏有一大批见难不惧、知难而进、专攻难关的族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这批虎山行的族亲,包括总谱、各支族分谱编辑部成员,各房、份、支世系登录人员近300人。总谱编辑部在确定目标方向后,编写了续谱教材,举办了120多人参加的续谱业务培训班,各支族举办了培训班,发放了3万多份统一印制的《族亲世系名录表》,族亲世系由各房及份登录,支族整理,总族编辑,三级各负其责。特别是世系登录人员,他们补缺、正讹、增新、查漏,艰辛万般,可歌可泣。一时间,我华容李氏掀起了世系登录热、寻根问祖热、家宣传热、学习楷模热。

本谱行文规则按《〈湖南省志〉编写行文通则》执行。谱中表述力求文字统一(《百官支族谱》遵其祖制)。世系编排承苏式,由各支族谱主编、房长签字负责。凡祖祠、祖坟、祖籍在华容和在华容工作或生活的族亲,只要本人愿意即入本谱。本谱所有篇章一律先由支族编辑部供稿并审核后由主编上报总族编辑部,分别先由总谱《卷首篇》、《家风篇》、《支族谱》责任编辑初审,再依次由执行总编、主编审定。《卷首》汇编成册后,于7月上旬印发40多本由各支族、总族理事会、监事会、顾委会、各地联谊会负责人修改

代续谱,与时俱进,全面创新,适应读者。全谱用简体字,横排书写,全面标点,男、女平等上谱,新增住址、职业(职称、职务)、单位等个人信息。新中国建立后的族亲的名字一律采用身份证或户口本上的用名,同时可保留别名、曾用名生庚既新增公历日期又保留农历日期。

本谱不但采用铜版纸彩印,双胶纸缩印,分册精装,还将建立电子家谱,网上查阅,U盘备用。族亲可以随时变更内容、择期选项重印。《总谱》中的各支族排序参考《华容姓氏志》排序、按支族地域方位和源流关系、族亲多少、迁华先后等因素排列。

总谱告竣,我们不能忘记不顾年迈、多病体弱的曙光、振炎等总谱编辑;不能忘记公而忘私、乐于奉献的楚才、春国、必炎、凡新等总谱编辑;更不能忘记艰苦勤奋、任劳任怨在支族编辑部工作的春恒、旭念、凡城、孝俭、大钊、炳桃、李、开国、丰年、业恒、洪安诸公,不能忘记为世系登录辛勤付出的开明、金声、安球、长发诸公。没有这些族贤的共同努力就没有本谱!

非常遗憾,由于种种原因,还有部分族亲没有上谱,其责任不在总族。限于水平和时间,本谱错、漏难免。望族亲及时指正,我们对此深表谢意并在电子家谱中予以更改。

《陇西堂华容李氏族谱》主编 凤鸣   

《陇西堂华容李氏族谱》执行主编 春阳   

于丙申年仲夏敬撰   


中华李氏,陇西最众。华容李氏,大族上十,支近百,均自陇西。虽同根一源,却派异世别,无论在县、居外,每逢同宗之人各叙派别,突然嘎止。此后,互若异姓,如同路人。

建国前,华容我族先贤曾倡合族。当今盛世,县内异姓、外地李姓合族盛行。为联谊互助,遂先人遗愿,效它地、异姓,华容李氏乘势遂愿,终成合族大业,实属可喜可贺!

我们合族续谱并非跟风赶潮,实乃历史必然!它能凝聚族力,共襄大事。近六万华容李氏族亲,散落全国各地,每城、每乡、每个单位的各支华容李氏族亲杂居或共事,一经合族,即为父老叔伯、兄弟姐妹,宛如十指握拳,十筷捆棒。我们寻根理派,厘清了枝叶。过来虽族亲朝夕相处,只知年龄,不辨辈份。通过合族寻根,派清世晰,辈如指掌。通过联谊,促进了和谐。合族过程即联谊过程,各地的华容李氏族亲联谊组织及其活动,促进了各地华容李氏族亲和谐相处,进而提升了社会和谐水平。挖掘家族规训,起到了励志思贤作用。整理了各支的家规、家训,推介了百名族贤,必使后人见贤思齐,励志向前!现在社会之竟争,乃人才之竟争,提升族亲素质,就是推进社会前进。

在总谱告竣、新的华容李氏大家族团聚之际,我们应心随时变,人以族聚。百善孝为先,爱族是大孝。所有族亲,都要树立家族观念,为族出力,为祖争光。爱族贵在奉献,每个人的成功,都不外乎祖上的荫德和长辈的传教。你做善事、好事,上天会帮你去成功一切。反之,老天将宣判你的未来,财富和前途可能丧失。高素质者出自好家风,成功之路要靠好家规。我族家风楷模深值我们尊敬、学习、赶超。华容李氏全体族亲要团结、友好、善良,加强沟通,增进友谊,凝聚合力,使我祖恩浩荡,祖德留芳!

华容李氏数万人的合族梦想成真,装帧精美、品位高端的总谱问世,首功当推以碧炎公为首的理事会。是碧炎公老骥伏枥,举旗抓纲,呕心沥血,坚持数年;有凤鸣公事必躬亲,精心组织;靠新海、东见、华清诸公斡旋协调;也要感谢慷慨解囊的亦非、湘忠、海斌、李维、皞丹、必文、祖南、新海、东见、建兵、必胜、智雄诸公,以及所有为族捐资的族亲,是他们夯实了这次合族续谱的坚实基础!不能忘记为续谱出力的总谱、支族谱编辑部以及世系登录员的辛苦汗水。特别是春阳、曙光、楚才、振炎、必炎、春国、凡新均公不顾年老多病,夜以继日,一遍遍校对,一字字推敲,历时千日终于奉上了千万字之巨著,实乃难能可贵!我谨代表全体顾委会委员对上述合族续谱功臣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总族理事会嘱我为总谱作序,特撰数语,是为序!

陇西堂华容李氏顾委会第一主任鹏鸿

丙申年春敬撰于深圳   


且夫族谱之为序者,必属年高德劭长者、学富五车鸿儒也。小子何知,敢当此任?争奈《华容李氏族谱》编辑部诸公邀约再三,婉辞不允,尤以春阳副理事长,冠余以合族传承之人,勉余以义不容辞之责。至情若此,闻之动容,惟有惶惶应命,恂恂命笔。

静夜三思,余之于李氏族谱,或有缕缕不绝之渊源乎?

忆家父当年,曾为续谱之事竭尽微力,以其支离病体案牍劳形,“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历历如在昨日也。上溯1948年,华容李氏首倡联宗合族、九李合一,共举吾祖拔青公为总族长,翌年,两度会商于县城,且于西街购置屋宇,以为总祠。此后,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合族之举,无果而终,尔来六十又五年矣!吾祖夙愿未酬,终为人生憾事也。

然则,器识高远之士,吾族不乏其人。三年之前,族中耆宿碧炎凤鸣诸公再倡李氏合族,重启议事日程。碧老振臂一呼,族人无不响应。然则当今盛世,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亦在所难免。难得我李氏家族,守望精神家园,笃信血浓于水,族情、亲情如薰风暖日,普惠万家,良可贺也。

新修族谱,重建宗祠,宗族光大,人心归一,上承华夏文明,下维地方和睦,于国于家,善莫大焉!我笔愚钝,我心雀跃,寥寥数语,区区微衷,谨以为序。

陇西堂华容李氏副理事长

第三代孙维仲氏敬撰

一六年六月十八日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