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

在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明节真正成为节日是在唐宋以后,但其历史源头却可追溯很远。我们今天所说的清明节,其实是古代“寒食”、“清明”、“上巳”三个节日的复合体。提到“清明”、“寒食”,人们往往提及介子推。事实上,在我国,一般都是先有节俗,后有传说。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禁火习俗的形成,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它起源于人们对**忠臣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介子推是春秋时期跟随晋公子重尔流亡的一个大臣,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为晋公子充饥。后者做国君(即晋文公)后要封赏介子推。介子推却带老母到绵山隐居,不受封赏。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就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便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介子推的祭日,这一天禁火。

实际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惯制,为怀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只是一种传说。(摘自《文萃报》第2187期)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